阅读《一生做好一件事》,回答下面题目。(22分)一生做好一件事池 莉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做好一件事。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

阅读《一生做好一件事》,回答下面题目。(22分)一生做好一件事池 莉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做好一件事。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一生做好一件事》,回答下面题目。(22分)
一生做好一件事
池 莉
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做好一件事。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我只长年岁不长心眼儿,想来真是痴长。
⑵从前,我外婆家的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 在一起,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后来这种私家的园子很快就没有了,支援了国家建设。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整日整夜哐当哐当地 响。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想养花种草。渴望与日俱增,可多年来就偏是没有机会,既没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寸土地。十几年熬过去,去年分得 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这一高兴,头脑发热,不知不觉拿业余爱好当了正经事做。一连好些日,提着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在忙了 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籽儿也撒上了。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有一种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以后每逢出差或笔会,凡遇上奇花异草,都挺执著地弄点回来栽进盆里。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园特意带回的碗莲之类的也都死了。怎么回事呢?
⑶为此,我特意找了本《花经》来读,读着读着,心中渐亮。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
⑷《花经》记叙了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兴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购买田地十余亩,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晴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己。
⑸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养出了人间知己,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好了人生一件事!而把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⑹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可由养花我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政客们终身搞阴谋,商人们终身搞经营,黄岳渊先生终身搞花草。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做好一件事,那也就够了。正像张继以一首《枫桥夜泊》使其名流千古、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玛格丽特·米切尔以《飘》屹立于世界文坛一样,人生不需很多,只要一点点足矣。可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做好一件事。
⑦总之,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兴致所至,偶尔为之,拿得起,放得下,绝不长期牵肠挂肚。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2011-11-05来源:《当代文萃》)
小题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中“人生做好一件事”的“一件事”指怎样的事?从文中举例说明。(4分)
小题2:前三段文字,作者表达了对种花养花这件事的感情变化,请概括回答。(6分)
(1)小时候:                                   
(2)在公寓如愿后:                            
(3)读了《花经》后:                         
小题3: 作者查看《花经》,本意是要寻找种花方法的,却转述了作者父亲黄岳渊先生的故事,黄岳渊养花有何成就?转述这些故事有什么作用?(6分)
(1)黄岳渊养花成就:                                                    
(2.)转述的作用:                                                         
小题4:联系全文,品读文中划线句子,回答下面问题。(3分)
“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怎样的意思?
小题5:作者池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写了“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感悟,但生活中又有好多人是做了好几件好事的。你对“只做一件事”这个问题怎么看?请简述理由。(3分)
答案

小题1:(4分)一件事,主要是说人的一生要积极努力、专心致志做好某一事业,不要贪多求全。(2分,意对即可)文中像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养出了人间知己,叫做好了一件事;像张继以一首《枫桥夜泊》使其名流千古、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玛格丽特·米切尔以《飘》屹立于世界文坛一样才叫做好一件事。(2分)
小题1:(6分,每小题2分)
(1)对花草十分着迷,渴望养花种草;(2)结果不理想,后疑虑、苦恼;(3)淡然放弃养花
小题1:(1)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养出了人间知己。(2分)
(2.)将黄先生养花与自己养花比照,突出黄先生才是一生做了一件事,既解释了自己不再养花的原因,也为下文抒发“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感悟作铺垫。(4分)
小题1:(3分)反问(1分);要做好一件事不能只靠一点的喜欢迷恋,或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能漫不经心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会一事无成。(意对即可。2分)
小题1:(3分)示例:我认为作家池莉的观点是正确的。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浮躁,强调 “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强调责任意识和精品意识,自有其针对性,和发展多种才艺并不矛盾。()
解析

小题1:能结合实例来说明“一件事”的内涵,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小题1:根据时间段的不同(时间的变化),理解作者对种花养花这件事的感情变化,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小题1:成就能从养出了精神,养出了人间知己两个方面来组织答案;了解二者养花的对比手法,从内容和结构体会其表达作用。
小题1:了解反问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明确其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做具体分析。
小题1:学生只要言之成理,符合题意要求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叶文玲《寂寞书院冷》(有删改)一文,完成下面题目。
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
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
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在书院留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
小题1:“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中的“深山的清高、游迹的清冷”照应下文哪些句子?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小题2:文章的题目是“寂寞书院冷”,请结合全文概括“冷”字在文章中有哪几层含义?(3分)
小题3:作者写嵩山及少林寺的热闹,其用意是什么?(3分)
小题4:结合语境,谈谈画线句子在文章中的寓意。(3分)
小题5:作者在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有哪些?(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温馨的瞬间 张晓风(13分)
一个厨子
①我在餐厅看书,那一年我大三。
②餐厅四周是树,树外是曲折的杜鹃杂生的山径,山径之上交错着纵横的夜星。餐厅的一头是间空屋,堆着几张乒乓球桌,另一头是厨房,那里住着一个新来的厨子。
③我收拾东西时,忽然发现少了一本《古文观止》。我不好意思大叫,只好一个一个地去问,到最后有一个女孩不太确定地说:“我看到厨子捧着一本书,在乒乓球桌那里,不知道是不是你的。”我生着气去找厨子,正好一眼就看到他拿着那本《古文观止》,我一言不发地走过去。
④半句吟咏戛然而止,厨子慌张地站起来,他是一个典型的胖嘟嘟的厨子,脸上堆着油腻的笑容。 黯淡的灯光下,一个厨子在读温馨的《古文观止》,浅碧色的丝带停在“陋室铭”上,我真要责备他吗?“是你的书吧?你不在,我就拿来看看,本来只想看一点的,看得太久了吧?”他脸上挂着卑微的歉意,说的是一口难懂的福州腔,“我是看得太久了,我太久没有看了。”
⑤我要生气吗?那些古老、美好、掷地有声的文章,只该放在一个中文系三年级学生的书桌上吗?它不该哺育所有的不知名的山村中的人吗?能看到一张被油垢染黄的脸灯下夜读是怎样美丽,我还能坚持书是我的吗?
⑥“不忙,你要看就多看一下吧!”他再三推开了,没有了书的双手在灯下显得异常空荡,他仍然温和地笑着,那种古老的、寂寞的、安于现实生活的中国人的笑。我忽然了解,从基本精神上看来,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读书人。
⑦我自此更爱中国书,它们曾被多少善良的中国人的眸光所景仰啊!它们曾在多少低檐的屋角下薰染着耙上的土香啊!它们曾在多少凄寒的夜晚被中国式的平仄抑扬所吟咏啊! 中国人因读中国书而深沉了,中国书因被中国人读而优美了。
一条西裤
⑧那年的夏令营真是难忘,尤其刺激的是男生的寝室被小偷光顾了。小偷偷走了一些相机和手表,以及牧师的一条西裤。被偷的大男孩们虽然懊丧,却不免有几分兴奋,这种兴奋也染给了牧师的小女儿,她逢人便高高兴兴地嚷道:“小偷来啦!小偷偷了我爸爸的西装裤啦!”
⑨牧师是一个极淡泊的人,失去一条西裤并不会使他质朴的衣着更见寒酸——正如多一条西裤也不致使他华丽一样。
⑩那天,他悄悄地把他的小女儿叫到面前,严厉地说:“你不要乱讲,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小偷,这两个字多么难听。”“是小偷,是小偷偷去的!”
“不是,不是小偷——是一个人,只是他比我更需要那条裤子而已。”
⑿我永不能忘记我当时所受的震惊,一个矮小文弱的人,却有着那样光辉而矗然的心灵!盗贼永不能在他的国度里生存——因为借着爱心的馈赠,他已消灭了他们。
一柄伞
⒀微雨的车站上,为了贪看一本心爱的书,我竟腾不出手来撑伞,雨点打在书页上,有如一行行娟秀的眉批和笺注。
⒁忽然,左边的一个女孩带着她的伞靠近来,说:“我们一起打,好吗?”我一时竟木讷地说:“不,不用了,我有伞的,雨不大,我……”
⒂唉,我怎可对一个高贵的女孩如此说话?也许她也和我一样,是一个羞怯而不惯于和陌生人讲话的人,也许她也是鼓了极大的勇气才来和我说话的,而我竟给她那样的回答。
⒃我将脸低下去,不敢看她是否有失望的表情。
⒄□□□□□□
小题1:文章写了三个人,请仔细阅读,填写下列内容:(3分)
⑴厨子拿走“我”的书看,让“我”              、赞美。
⑵牧师                ,让“我”震惊、钦佩。
⑶女孩                ,让“我”                    
小题2: 第②段“餐厅四周是树,树外是曲折的杜鹃杂生的山径,山径之上交错着纵横的夜星。”这个句子运用了        描写,作用是                                 。(3分)
小题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3分)
A.“不是,不是小偷——是一个人,只是他比我更需要那条裤子而已。”
B.“不是,不是小偷——只是他比我更需要那条裤子而已。”
小题4:根据前两个片断最后一段的写法,为第三个片断续写结尾(4分)(80字左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7母亲的茶事(18分)
①乡村五月的晨,醒得特别早。仿佛还没来得及揉揉眼,天色便温柔地明亮起来。
②想起临睡前母亲说今天该采茶了,赶紧翻身起床。清水洗漱后,素面朝天地向屋后茶园信步而去。 
③沿着春草丰满的小径向前,向前。晨露盈盈在我穿行游走的身后滴答作响,行不远,就看见母亲拎一小桶埋头在茶树丛中一朵一朵地采摘青茶。天地间罗下薄薄的清雾,空气中漫布着青草、泥土特有的味道,茶树们井然有序地排列着,伸出一只只浅嫩的小手,一定是想抓住这个春天轻灵的羽翼吧!  
④母亲含笑嗔怪我昨日在旅途风尘仆仆一天,累了,没多睡会,眼神却分明欣喜地巴望一起采茶,多点时间亲近她的女儿。学着母亲的样子,我一边小心翼翼地采摘着鸟舌般俏皮柔嫩的新芽,一边听她细声轻语絮叨着如烟的往事。
⑤一场场春雨飘过,茶树喝饱了水,滋滋地直望外冒着青翠的嫩芽,从清明到立夏前都是采茶的季节。那时候,青山茶场的千里茶园里便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了,远远放眼望去,碧绿葱翠的茶山上星罗棋布地遍撒着一个个俏生生的采茶姑娘。她们如翩翩彩蝶穿梭在一条条绿色长龙间,头带草帽,腰挎竹笼,双手起舞,上下翻飞,一片片,一叶叶,采摘着满垄的希翼和梦想,茶树兴奋地颤抖着发出淅淅沥沥的欢唱。少女时的母亲便是那群茶姑里的一个。以前采茶都是一水的黄花闺女,母亲说,茶是最好“色”的,一个季节下来,那些丰满水灵的女孩子一个个都变得面黄肌瘦,神色憔悴。我一旁听了吃吃地笑,哪里是茶好色呀,分明是采茶的活太艰辛乏味,茶姑们的消瘦大致是劳累所致吧。⑥布谷鸟高声吟唱着不急不慢地巡回在原野,和煦的清风痒痒地拂面而过。说着这些青葱往事时,母亲像往常一样抿嘴笑了。细细看看母亲,她真的老了,那昔日光洁明媚的额角不经意间爬上几道深深的沟壑,清澈的眸子有了些许浑浊,逐渐发福的身体不再灵动妙曼,连采茶也要戴着老花镜才能看清。我暗暗叹口气,心里湿湿沉沉的。
⑦吃过晚饭,父亲笑吟吟地问我要不要看茶叶是怎么炒制“出笼”的,他毫不吝啬地夸起母亲的聪明能干,去年只看过一次就学会了自己做茶。灶膛里的豆萁随着划起火柴的青烟熊熊燃起,红彤彤的火舌忽忽地舔着锅底,母亲把我们采了一天的青茶叶一股脑儿倒进锅里,赤裸着双手不慌不忙地翻炒起来。一股浓郁的清香蓦地扑鼻而来,飘飘缈缈地弥漫开去,一时间连满屋的空气都沉醉在沁人心扉的茶香余韵中。
⑧杀青、摊青、烘焙,母亲双手不停舞动,翻、揉、捻、搓丝毫都不含糊,那一点头一舒臂的灵活机警好像换了个人似的。我托腮依在灶边,贪婪地吸着,嗅着,陶醉着,铁锅散发的热气合着茶叶袅袅的清香逐渐逐渐盈润着我的心……
小题1: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两个场面,请你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A、B两句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句,加以赏析。(3分)
A句:那昔日光洁明媚的额角不经意爬上几道深深的沟壑;清澈的眸子有了些许浑浊;逐渐发福的身体不再灵动妙曼,连采茶也要戴上老花镜才能看清。
B句:我托腮依在灶边,贪婪地吸着,嗅着,陶醉着,铁锅散发的热气合着茶叶袅袅的清香逐渐逐渐盈润着我的心……
小题3:文中最后一句“那杯中朵朵盛开的叶片,可是朵朵都凝结着母亲浓浓的爱呀!”有何作用,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3分)
小题4:第④段和第⑥段两次写到母亲笑,说说她这两次笑的原因。(4分)
小题5:请结合文意对“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作赏析。(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8为汉语的处境忧心不平 (15分)
①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③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
④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⑤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一方面,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日常语言日渐单调。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⑥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不再会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芦苇开的很茂盛,清早的露水变成霜”、“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
⑦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⑧“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⑨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⑩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小题1:阅读第⑤、⑥段,简要回答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怎样的危机。(5分)
小题2:文章第⑤段中说“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请结合全文写出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分)
小题3:你怎样看待“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这种现象?请结合以下两则材料写出你的认识和思考。(6分,至少写出3点)
【材料一】日前.西北地区“高校汉语教学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针对一些理工科院校提出的取消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许多与会的著名教授坚决反对,他们列举了许多“学历越高,汉语水平越低”的现象,提出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不仅不能取消,还应进一步加强。
【材料二】如今,现代汉语教育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汉风”“华流”“中国热”正在全球兴起。到2010年,全球汉语教师需要500 万,而目前只有4万人,汉语教师的缺口将非常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2小题,6分)
神话:人类最早的故事
人类最早的故事往往是从神话开始的。因为一个民族渐渐发展了,就开始对世界和自己的来源感到疑惑,并做出各种解答。这些形形色色的答案,在现代人看来,都是些荒诞不经的神话。可是,远古时代的人类信之不疑,不断地进行不自觉地阐释和发挥,并代代相传。
神话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区域性,不同的文明或民族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神话含义。但是,在全球各地,也出现过对同一种现象充满惊人相似性描述的神话。如关于上万年前的全球大洪水的神话,在许多地区的同一时期都有类似的描述。
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反映的是远古人类的宇宙观,是用来解释天地形成、人类万物产生的。几乎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这一类的神话,甚至还有不少有趣的相似性。中国、希伯来民族和古希腊的造人神话,均认为人类是神用泥土造出来的。
“自然神话”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像《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熊星和小熊星》对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风雨雷电,乃至回声这样的自然现象的产生,做了很美丽的解释。
数量最多的是“英雄神话”。这类神话产生比前两者稍晚,表达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也可说是人类某种劳动经验的概括总结。这时,人类已经不再对自然界产生极端的恐惧心理,有了一定的信心,就把本部落里具有发明创造才能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加以夸大想像,塑造出具有超人力量的英雄形象。如中国的神农、黄帝、尧、舜、禹、后稷等。
中国古代神话散见于各种书籍。现存最早、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经》,其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早为人熟知。《淮南子》《列子》《风俗通》《述异记》和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中,也保存了一些神话故事。
西方的神话则更加丰富了。古希腊神话是成体系的,神与神的关系复杂而且完整,主要见于两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古罗马神话多是承袭希腊神话的,只改了人名。其中表现的神都有和凡人相似的性情,如宙斯的残暴,很像人间的君王。古希伯来神话源于《圣经·旧约》。《世界最初的七天》《亚当与夏娃》和《诺亚方舟》故事,都取自其第一篇《创世记》,内容都与希伯来人所信仰的上帝耶和华有关。上述神话对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构成了西方文明的文化背景。
因此,神话可以说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根据有关资料编写)
小题1:下面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神话,现代人认为都是荒诞不经的,远古人类却信之不疑,并不断地自觉阐释和发挥,代代相传。
B.神话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区域性,神话含义和神话内容也随着不同的文明或民族而各不相同。
C.英雄神话的产生表明,这时的人类已经对自己有了一定的信心,不再对自然界有任何的恐惧心理。
D.古希腊神话与古罗马神话都是成体系的,神之间的关系复杂、完整,表现的神都有和凡人相似的性情。
小题2:下面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介绍了神话的产生原因与特点,清晰勾勒出神话的发展历史。
B.文章列举中外的造人神话,是为了说明人类是神用泥土造出来的。
C.文章将中国古代神话和西方神话作比较,强调说明西方神话的丰富。
D.文章结尾表明,神话可以说是人类早期的有意识的艺术创作成果。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