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7分)为了一分钱(1)父亲一定有心事。(2)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7分)为了一分钱(1)父亲一定有心事。(2)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7分)
为了一分钱
(1)父亲一定有心事。
(2)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头。
(3)父亲是在寻一个人。同学?朋友?亲戚?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4)父亲才五十岁,身体却有些不恙。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似乎要吐出五脏六肺来,脸憋得像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医生说,是肺癌!晚期。
(5)我们惊呆了!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佛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6)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 QQ号,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钱”。
(7)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我想:父亲的网名应该土得掉渣。
(8)入秋,温暖如春。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青石小街,漏墙花窗,石桥石阶,让我怦然心动。走在长长的巷子,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馄饨担的敲梆声。
(9)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父亲说。
(10)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11)从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三十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十九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12)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一般,而且还很粗心。孩子嘛,难免。
(13)那天,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去帮我买包烟吧。
(14)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
(15)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会差一分钱呢?难道是路上丢了?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一层浅浅的汗水。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孩子的整个脸颊。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16)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17)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
(18)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教室里很寂静。
(19)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高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分啊。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20)打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302分,孩子居然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21)当年那个孩子就是我父亲。父亲说:我后悔呀,当时连一句感谢卖鸡蛋的中年妇女的话语都未说。一分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当时一个鸡蛋才三分钱呀!
(22)原来父亲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好心人,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三十年了,时光如过眼烟云,但那位卖鸡蛋的好心人,一直驻守在父亲的心中,让父亲无数次膜拜着。
(23)从古镇回来。秋天一个劲地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
(24)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来父亲的心结是解不开了。
(25)一天,父亲的气色突然好了许多,他贴着我的耳朵说:我还有1000元钱,你给那个古镇汇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老人。
(26)解铃还得系铃人。父亲终于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办法。是啊,或许那个古镇中有一个老人就是当年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呢,如今她应该已是满头华发了吧!
(27)我赶忙到邮局把钱汇了过去。当我把汇款回单交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我能清晰地看到,那个悬着的心结也悄然溜走了,远远的,未留一点痕迹。
小题1:文中第(4)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小题2:从全文看,文中第(11)-(20)段记叙的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文中第(23)段划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文中多次提到父亲的心结,父亲的心结到底是什么呢?(2分)
小题5:本文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感人至深。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6分)
答案

小题1:比喻、夸张。(2分)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咳嗽的声音大,暗示父亲的病情很重了。(2分)
小题1:插叙。(1分) 交代了父亲心结的来由,使文章内容更充实。(2分)
小题1:渲染了悲凉的气氛。(1分) 暗示父亲生命已快走到尽头,心结却仍未解开(或答:解开心结的任务非常紧迫也可)。(1分)
小题1:父亲的心结是找到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1分)并感谢她、报答她。(1分)
小题1:①父亲一直想找到三十年前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妇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②父亲病重直至生命结束都不放弃寻找恩人,是一个执著的人。③父亲用捐善款的方式报答恩人,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乐善好施、心地善良的人。(每一小点各2分,没有结合全文内容分析,酌情扣分。)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划线句的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根据修辞的种类来分析修辞手法,然后根据划线句子的前后文来分析表达效果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叙事方法以及作用。(11)-(20)段记叙的顺序是插叙,作用主要是使内容更充实。
小题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1)渲染气氛,(2)烘托心情,(3)推动情节的发展。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父亲讲的故事来概括父亲的心结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文章对父亲的具体描写来分析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孝心无价(11分)
毕淑敏
①“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②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③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④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⑤“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⑥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⑦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小题1:从文中看,作者对无视家庭困境、一心追求高学历的“苦孩”,不顾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赤城忠心、打算功成名就再“从容行孝”的孩子,各持什么态度?就“尽孝”而言,作者的主张是什么?(3分)
小题2:作者说:“‘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2分)
小题3:请结合文章第⑥段,谈谈你对文题“孝心无价“的理解。(3分)
小题4:时下有些孩子只知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稍不注意还发点小脾气。其实拥有父母之爱,应该常怀感恩之心。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悟?你打算用什么具体行动来报答父母,力尽孝心?(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小题。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⑵“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小题1:语段从                           三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表现他                 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2:文中的“钟声”意味着什么?暗示了什么?(2分)
小题3: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2分)
小题4:“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是        描写。
小题5: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动作表现了什么?(2分)
小题6:“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这一表情如何理解?(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式,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小题1: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小题2:用四个字的短语在横线上补写出主要的故事情节。(2分)
⑴              →议种瘪种 →   ⑵                  →  给儿新生
小题3: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分)
⑴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⑵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小题4: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3分)
小题5: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温暖的橘子》,完成小题。
温暖的橘子   包光潜
  那是十年前的秋天,我和朋友到西北旅游观光。由于路途遥远,精神萎靡不振。大约过了几个隧道之后,豁然开朗,两边的山坡出现大片的橘林。刚刚成熟的橘子,在一片翠绿中若隐若现地泛着橘红色的光彩。我使劲地揉着眼睛,以为是幻觉。在我的印象中,大片的橘林应该是在南方的。
  到了一个小站,火车尚未停稳,月台上已经到处都是奔跑的橘子。推着板车或自行车的小贩们便将橘子递到车窗下,许多人纷纷拉开车窗买橘子。在我们侧面的座位旁,站着一个瘦弱的小女孩儿。她咂着嘴巴,睁大眼睛望着窗外,两条腿因踮足而轻轻地颤抖。我递给她一个又红又大的橘子,她摇摇头表示拒绝。我说没关系,是叔叔送你的。但她还是一边摇头,一边朝着身边的一位中年妇女张望。中年妇女终于开口了:“接着吧。”然后朝我说:“谢谢!”小女孩儿这才迟疑地接过橘子。她低着头,悄悄地剥着橘子皮。两只并不干净的瘦纤的小手掰开橘瓣,其中有瓣破碎了,橘子汁流到她的小手上,她迫不及待地吮吸着。她抬头望望母亲,将手中的橘瓣递到母亲的唇边。母亲说,你自己吃吧。小女孩儿摇摇头,硬是将一瓣橘子塞进了母亲的嘴里。母亲不好意思地对我们笑笑,露出苦涩的腼腆。
  车轮在钢轨接头处颠簸了一下,塑料袋里有一个橘子从开口处挤了出来,在地上滚动着。小女孩儿突然朝着橘子滚动的方向冲了过去,正当小女孩儿的手够得着橘子的时候,钢轨微微向下倾斜,橘子滚得越来越快,越来越远。小女孩儿紧追不舍,终于一手按住了那个橘,整个身体匍匐在地——橘子泊在一洼污水里。小女孩露出了满足的微笑,这种满足里洋溢着莫名其妙的幸福。小女孩来到我们的旁边,双手递过那个脏兮兮的橘子。我的女伴眉头直拧,一边双手往外推挡,一边说,太脏,太脏,还不快扔掉。小女孩儿这时才发现橘子上面沾有许多污水。她将橘子使劲地在衣服上蹭来蹭去,感觉已经蹭干净了,又将橘子递给我。我的眼里已经饱含泪水,一把将女孩儿揽到怀里,郑重其事地接过女孩儿递过来的橘子……
  当我将这个故事讲给女儿的时候,女儿两眼噙满泪水,汪汪的目光直视着电脑桌上的两瓣橘子——这是女儿觉得味道不好,吃剩下扔过来的。
小题1:“我”给女儿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2分)
小题2:文中的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子?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4分)
小题3:结合具体词语,赏析下面这句话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3分)
两只并不干净的瘦纤的小手掰开橘瓣,其中有瓣破碎了,橘子汁流到她的小手上,她迫不及待地吮吸着。
小题4: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分析女儿的泪水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3分)
小题5:读罢此文,小女孩的形象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就小女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某种精神品质谈谈自己的感悟。(不超出50字)(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
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A)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B)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C)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小题1: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概括。(3分)
小题2: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从文中(A)(B)(C)三处画线语句中任选一处作批注。(2分)
    处:                                                              
小题3:小说多处写到了凤尾菊,其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4: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B.看到烟斗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咛,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唐先生的画被打成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E.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