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每小题4分,共20分)眼   睛 郭 枫①我曾注视着一个孩子的眼睛,很久很久……  ②一天早晨,我经过一个地方,突然,看见路旁一双乌黑的小眼睛。我停下

散文阅读(每小题4分,共20分)眼   睛 郭 枫①我曾注视着一个孩子的眼睛,很久很久……  ②一天早晨,我经过一个地方,突然,看见路旁一双乌黑的小眼睛。我停下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散文阅读(每小题4分,共20分)
眼   睛 郭 枫
①我曾注视着一个孩子的眼睛,很久很久……
  ②一天早晨,我经过一个地方,突然,看见路旁一双乌黑的小眼睛。我停下来走到他的面前,对于我的这个举动。他并没有退缩。他只有四五岁的样子,稚气的模样令人无限怜爱。噢,多美丽的一双小眼睛!我望着他,不禁心生赞美。如果说世界有神圣、美丽的东西,哪里能够找到比孩子眼睛里蕴舍的更多的呢我凝望着。凝望着。忽然有一些惶悚的感觉!怕我的面孔在他眸子中照出来。
  ③在这充满憧憬的眼睛里,找不到丝毫阴影,就像他没有忧郁的小心灵一样。我仿佛窥见他的灵魂在空中翔舞,是自由而明朗的。
  ④离开了这个孩子。但,他明亮的眼睛,依然闪耀在我的脑际。以后,每一次看到这孩子,总爱凝视他可爱的眼睛。我更相信:“从眼睛里。可以探悉到一颗心灵。”
  ⑤从此,我惯以冷峻的逼视,去探索人们的眼睛。怀着一分奢望,想在茫茫人海,寻获一些可贵的心灵。别怪我说得太颓丧,我是失望!在可笑的人群中,我从未发现像孩子一样的眼睛。我看见过英勇的、高傲的、睿智的、恋爱的、仁慈的眼睛……我也看见过淫荡的、充血的、谄媚的、贪婪的、哀怨的眼睛……我看见过发光的或失神的眼睛、高尚的或卑鄙的眼睛,然而从没有看过像那孩子如秋夜莹星一样清澈、明亮,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睛。也许仍是有的,也许隐藏在晦暗的角隅,我想。
⑥一次,我走在薄暮的旷野中,斜阳昏黄的光线,笼罩了山峦水影,苍茫的气氛迷漫在天地间,空中充满了凄迷的情调。我孤寂地走着,一条又阔又直的黄土大路,一直伸展开去,没有尽头似的隐没在遥远的暮色里。我的心灵为这一片暮色所震撼了……
  ⑦前面,有一个行路的人影,我加快脚步赶上。是一位龙钟的老人,拄着杖缓慢地走着。很衰老了,可是步履仍很矫健,一步一步,迟缓,却很有力。从后面赶上,我问:“老先生,前面不远就到宿店了吧?”
  ⑧听到了我的声音,老人似乎有些惊讶,有些犹疑,但他终于回答了我:“青年人啊,你的眼睛看得清楚,为什么要问我呢?不过,要到宿店,路还是很远的。”朗朗的声调铿锵动人,我才注意到老人双目已经失明了。
  ⑨“你走得快还是先走吧,我独自走惯了。黑夜和白天,都是一样。我总是摸索着走。”
  ⑩我走得快吗?我心中重复着这句话。也许此时我的脚步比老人快,可是,谁知道老人的脚下走过多少路了真想伴他走一程。但看老人走路的姿态,知道他是善于行路的,我终于先行了。
  11这件事情已过去很久了,可是它在我脑子里并不能轻轻抹去。像那次我突然间发现了孩子眼里的光亮一样,留下了深刻的痕印。我忘不了老人的那种强傲的姿态,常常咀嚼着老人和我的那段对话。不错,人生是漫长的,而且很难到达宿店。哪里是宿店呢?哪里又可以停下脚步呢?路是没有尽头的,走啊!走啊!当生命之光熄灭了的时候,也许正是生命之光点亮了的时候。
12是的,路是没有尽头的。从孩子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神,我懂得应该怀一分真情去开创未来的道路。从老人双目已盲的行进中,我领悟到奋力前进的意义。
13选定自己的方向,踏实地走。也许。这就是人生应该做的。我得换上孩子般真挚而充满希望的眼睛。 (选自《郭枫散文选》)
小题1:作者说:“孩子有多么美丽的一双眼睛!”结合文章说说,孩子的眼睛美在哪里?
小题2:文章写了小孩和老人的眼睛,为什么他们的眼睛令作者难以忘怀?
小题3:结合语境,理解第11段中加曲线句子的含义。
路是没有尽头的,走啊!走啊!当生命之光熄灭了的时候,也许正是生命之光点亮了的时候。
小题4:第⑤段加横线的句子中,作者列举了在生活中发现的各式眼睛,他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5:作者说,“不错,人生是漫长的,而且很难达到宿店。”你认为我们该怎样行走在这漫长的人生路上?
答案

小题1:外形:乌黑、清澈、明亮;(2分)眼神:有憧憬,无忧郁,洋溢生命的希望;(2分)
小题1:作者从小孩纯洁美丽的眼里,懂得在人生道路上应该怀着真情、满怀希望去开创未来的路;(2分)老人的双目失明,但步履沉稳坚定,作者领悟到追求不止、奋力前进的意义。(2分)
小题1:人生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生的追求是无止境的;(1分)人应该永不言弃地坚定地行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1分)当你肉体的生命终结时,你的追求不止的精神正闪烁着光芒,影响着人们。(2分)(注意区别:第一个“生命之光”指肉体生命,第二个“生命之光”指追求的精神。)
小题1:侧面突出了小孩眼睛的清澈明亮、纯洁无邪、洋溢着生命的乐观;(2分)表现小孩神圣美丽的眼睛的弥足珍贵,令我终身难忘。(2分)
小题1: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瞄准目标,坚定信心,满怀希望,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奋力前行,这样我们就可能实现人生理想。(“目标”与“行动”两方面表述)
解析

小题1:从“眼睛”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角度来组织答案。
小题1:结合文章的中心主题来理解,作者从小孩纯洁美丽的眼里,懂得在人生道路上应该怀着真情、满怀希望去开创未来的路;作者从老人的眼里领悟到追求不止、奋力前进的意义。
小题1: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小题1:了解侧面描写的特点,明确侧面描写的表达作用。
小题1: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举一反三
母亲的茶事 
  ①乡村五月的晨,醒得特别早。仿佛还没来得及揉揉眼,天色便温柔地明亮起来。
  ②想起临睡前母亲说今天该采茶了,赶紧翻身起床。清水洗漱后,素面朝天地向屋后茶园信步而去。
  ③沿着春草丰满的小径向前,向前。晨露盈盈在我穿行游走的身后滴答作响,行不远,就看见母亲拎一小桶埋头在茶树丛中一朵一朵地采摘青茶。天地间罗下薄薄的清雾,空气中漫布着青草、泥土特有的味道,茶树们井然有序地排列着,伸出一只只浅嫩的小手,一定是想抓住这个春天轻灵的羽翼吧!
  ④母亲含笑嗔怪我昨日在旅途风尘仆仆一天,累了,没多睡会,眼神却分明欣喜地巴望一起采茶,多点时间亲近她的女儿。学着母亲的样子,我一边小心翼翼地采摘着鸟舌般俏皮柔嫩的新芽,一边听她细声轻语絮叨着如烟的往事。
  ⑤一场场春雨飘过,茶树喝饱了水,滋滋地直望外冒着青翠的嫩芽,从清明到立夏前都是采茶的季节。那时候,青山茶场的千里茶园里便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了,远远放眼望去,碧绿葱翠的茶山上星罗棋布地遍撒着一个个俏生生的采茶姑娘。她们如翩翩彩蝶穿梭在一条条绿色长龙间,头带草帽,腰挎竹笼,双手起舞,上下翻飞,一片片,一叶叶,采摘着满垅的希翼和梦想,茶树兴奋地颤抖着发出淅淅沥沥的欢唱。少女时的母亲便是那群茶姑里的一个。以前采茶都是一水的黄花闺女,母亲说,茶是最好“色”的,一个季节下来,那些丰满水灵的女孩子一个个都变得面黄肌瘦,神色憔悴。我一旁听了吃吃地笑,哪里是茶好色呀,分明是采茶的活太艰辛乏味,茶姑们的消瘦大致是劳累所致吧。
  ⑥布谷鸟高声吟唱着不急不慢地巡回在原野,和煦的清风痒痒地拂面而过。说着这些青葱往事时,母亲像往常一样抿嘴笑了。细细看看母亲,她真的老了,那昔日光洁明媚的额角不经意间爬上几道深深的沟壑;清澈的眸子有了些许浑浊;逐渐发福的身体不再灵动妙曼,连采茶也要戴着老花镜才能看清。我暗暗叹口气,心里湿湿沉沉的。不知还能喝多久母亲亲手采摘的茶叶了。
  ⑦吃过晚饭,父亲笑吟吟地问我要不要看茶叶是怎么炒制“出笼”的,他毫不吝啬地夸起母亲的聪明能干,去年只看过一次就学会了自己做茶。灶膛里的豆萁随着划起火柴的青烟熊熊燃起,红彤彤的火舌忽忽地舔着锅底,母亲把我们采了一天的青茶叶一股脑儿倒进锅里,赤裸着双手不慌不忙地翻炒起来。一股浓郁的清香蓦地扑鼻而来,飘飘缈缈地弥漫开去,一时间连满屋的空气都沉醉在沁人心扉的茶香余韵中。
  ⑧***青、摊青、烘焙,母亲双手不停舞动,翻、揉、捻、搓丝毫都不含糊,那一点头一舒臂的灵活机警好象换了个人似的。我托腮依在灶边,贪婪地吸着,嗅着,陶醉着,铁锅散发的热气合着茶叶袅袅的清香逐渐逐渐盈润着我的心……
  ⑨二个多小时后,茶叶终于烘干焙好,粉墨登场了,簸箕里的新茶条索紧致,纤毫毕现,一共7两有余。望着母亲红肿麻木的手掌,拭着她额头沁出的汗珠,我感动莫名,没成想,每天在手中的青瓷茶碗里舒缓轻舞,婀娜多姿,清香碧纤的茶叶,竟然来得这么艰辛不易。那杯中朵朵盛开的叶片,可是朵朵都凝结着母亲浓浓的爱呀!
小题1: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两个场面,请你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2分)
小题2:赏析第⑤段画线句中“穿梭”“起舞”“翻飞”这些词的表达效果。 (2分)
小题3:请结合文意对“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作分析。(3分)
小题4:第⑨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成功》,完成小题。
行走的成年礼
李晋
①记得在拉萨布达拉宫的广场上碰到一个朋友,他羡慕我的年轻,说自己如果能早几年来拉萨,他的人生必将是不同的景致。可是现实中的牵绊已经不允许他重新来过,因此他的生活中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②我喜欢旅行中坐在长途车上产生的错觉,它赋予我平日里没有的敏感。我相信人们在行走中会变得聪明,因为4年来我几乎所有重要的决定,都是在旅行中做出的,我在不同的文化间寻找着自己,那种浪漫与坚持,有点像少年的游戏。
③日常生活总是单调而枯燥的,在不断的模仿与复制中,人们很容易迷失自己,只有车窗外那不断变幻的风景,还在以一种镜像,映射出我的存在。于是在行走的背后,每个人都不由得变得坚强,我们不断地反思过去,寻找着超越的可能。
④当原本的厌倦与懈怠从身上剥离时,我们在旅行中便实现了对自我的回归。那是一种奇妙的境界,把生命带回到初始时的样子,它是如此清新,一尘不染。我们在行走中还能接触到其他人,接触和吸收异域的新鲜文化,这种文化间的相逢,同样给一个人的生活方向提供无限可能。
⑤旅行赋予我们新生,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奇异的影像,那里有生命的原初和价值的多元。记得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曾写道:当你旅行的时候。会以一种实在的方式体验到再生的过程。你会遇到全新的环境,时间也因此变得缓慢。而且在大多数时候,你甚至不知道那里的语言,所以在旅行时,你就像一个刚刚离开子宫的孩子。
⑥人类学家在讲述人生礼仪时,把它当作一种“转变的仪式”,当仪式结束,参与者便完成了身份的转变。非洲部落里的少年,总是独自一人被驱赶着走进草原,当他们筋疲力尽地归来时,便完成了自身的“成年礼”。人类学家特纳曾指出,这个过程让你从熟悉的环境里走出来,在仪式中经历嬗变。这应该是种混沌、模糊、而又异常神圣的情绪,它让一个人在内心矛盾与时光的消逝中迎接新生。
⑦无论是部落里的少年,还是群岛上的土著,他们都是在陌生的环境里体会生命的冲动。这就好像那些朝圣者,每每从熟悉的生活里走出。当“朝觐(cháojìn,指宗教徒拜谒圣像、圣地等)之旅”开始时,他们便摆脱了与过去的纠缠。这些人披荆斩棘、历尽艰难,在漫长的隐忍后,终于实现了灵魂的重生。这样的朝圣必然是一场孤独、倔强,甚至有些残酷的蜕变过程,如凤凰涅槃(nièpán,指佛教用语,指超脱生死的境界),浴火而生。
⑧人类朝圣和旅行,有着结构上的相似,它们都是和旧有生活的告别,同样在行走中期待着新生。人们在内心动力的驱使下,开始去寻找异己的世界,这种寻找有时有几分偏执。缘于对重生的那份热切的渴望。而仿佛只有在差异中,我们才能不断实现对自身的反省。由此来看,当我们不断地踏上旅途,把自己置身于异乡陌生的环境时,旅行之于我们,其实是一场人生的朝圣
小题1:⑴题目“行走的成年礼”中“行走”指什么?(2分)
⑵题目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观点?(2分)
小题2:文章第①段提到“我”在拉萨遇到朋友的事,是要说明什么?(3分)
小题3:“我”喜欢旅行的原因有哪些?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4分)
小题4:.为什么作者认为“旅行之于我们,其实是一场人生的朝圣”?(4分)
小题5:有关旅行,日本著名哲学家三木清说:“旅行是人生的缩影。因为在旅行时脱离了日常的事物而陷入纯粹的静观,对于以平生自明的、已知的事理为前提的人,才保持了新鲜的感觉。旅行能体味人生。”你怎么看旅行?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不少于80字)(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题目。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16分)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小题1: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2分)
小题2: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2分)
小题3: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4分)
①“闻一多先生‘说’了”中“说”的意思。
②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小题4:选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3分)
小题5: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写下来,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3分)
小题6: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问题(16分)
儿子的创意   毕淑敏
有一天,儿子突然说:“我准备到日本旅游一次。”因为他经常异想天开,我置之不理。
他说:“咦,你为什么不表态?难道不觉得我很勇敢吗?”我说:“是啊是啊,很勇敢。可世上有些事并不单是勇敢就够用。比如这件事吧,还得有钱。”
他很郑重地说:“这上面写着,举办一个有关宗教博物馆建筑的创意征文比赛。金牌获得者,免费到日本观光旅游。”说着,把一本海外刊物递给我。我看也不看地说:“关于宗教,你懂得多少?关于建筑,你懂得多少?金牌银牌历来都只有一块,多么激烈的争夺。你还是好好做功课吧。”
他毫不气馁地说:“可是我有创意啊。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点燃藏香,给人一种浓郁的宗教气氛;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卖斋饭,让参观的人色香味立体地感受宗教。比如……”我打断他说:“别比如了,人家征的是建筑创意,要像悉尼的贝壳状大歌剧院,有独特的风格。我记得你小时候连积木都搭不好,还侈谈什么建筑!”
十几岁的儿子好脾气,不理睬我的挖苦,自语道:“在地面挖一个巨大的深坑,就要100米吧,然后把这个博物馆盖在地下……” 
我说:“噢,那不成了地下宫殿?”儿子不理我,遐想着说:“博物馆和大地粗糙的岩石泥土间要留有空隙,再用透明的建筑材料砌外墙,这样参观的人们时时刻刻会感到土地的存在,产生一种神秘感。从底下向阳光明媚的地面攀升,会有人的自豪感。地面部分设计成螺旋状的飞梯,象征着人类将向宇宙探索……”。他在空中.比画了一个上大下小的图形。
我不客气地打断他:“挖到地下那么深的地方,会有矿泉水涌出来。你想过没有?再说什么样的建筑材料,可以长久地保持你所要求的透明度?还有你设计的飞梯,空中螺旋状,空中的螺旋状,多危险!还有……”儿子摆摆手说:“妈妈,您说的问题都是问题。不过那是工程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关我的创意。妈妈,您知道什么是创意吗?那就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意见啊!”我叹了一口气说:“好了,随你瞎想了。不过我要提醒你一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以为最好的创意莫过于一个好成绩了。”
儿子在电脑上完成了他的创意。 
很长时间过去了,在我们几乎将这件事淡忘的时候,儿子收到了一个那家征丈举办部门寄来的,写着他的名字并称他为“先生”的大信封。我们拆开信,里面是一张请柬,邀请儿子到海外参加发奖仪式。儿子苦恼地说:“现在赶去也来不及了。再说他们也没说清我是不是获奖者。”
当我们把这件事完全忘记的时候,接到了征文举办部门的第二封信。信中说,我的儿子没能去拳加那天隆重的发奖仪式,他们深感遗憾。儿子得了创意银牌奖,奖牌及奖金他们设法转来。
儿子放学回来,还没有摘书包,我就把信给他。他看了一眼,然后淡淡地说:“银牌啊?我想我是该得金牌的。一定是他们觉得我年岁小,一个人到日本去不方便,商量了一下就说,算了,给他个银牌吧”
我瞠目结舌,停了一会儿才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想到日本去呢?”
他立刻来了精神,兴致勃勃地说:“日本的游戏机最好玩了,我去了就可以买一台回来玩啊!”
小题1:通读全文,请概括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3分)
小题2:说自己很“勇敢”,从全文来看,他的“勇敢”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写出其中两点。(3分)
小题3:请分别列出文中母亲和儿子对“创意”的看法,并就他们其中的一种看法,谈谈你的意见。(3分)
小题4:从划线句子中,你能看到“儿子”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列出两点,并分别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5:文中母亲对儿子参加创意征文赛的态度前后不同,请先把表现母亲态度的语句写出来,然后再用简洁语言归纳母亲态度变化的过程。(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7分)
为了一分钱
(1)父亲一定有心事。
(2)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头。
(3)父亲是在寻一个人。同学?朋友?亲戚?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4)父亲才五十岁,身体却有些不恙。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似乎要吐出五脏六肺来,脸憋得像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医生说,是肺癌!晚期。
(5)我们惊呆了!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佛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6)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 QQ号,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钱”。
(7)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我想:父亲的网名应该土得掉渣。
(8)入秋,温暖如春。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青石小街,漏墙花窗,石桥石阶,让我怦然心动。走在长长的巷子,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馄饨担的敲梆声。
(9)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父亲说。
(10)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11)从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三十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十九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12)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一般,而且还很粗心。孩子嘛,难免。
(13)那天,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去帮我买包烟吧。
(14)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
(15)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会差一分钱呢?难道是路上丢了?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一层浅浅的汗水。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孩子的整个脸颊。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16)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17)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
(18)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教室里很寂静。
(19)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高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分啊。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20)打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302分,孩子居然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21)当年那个孩子就是我父亲。父亲说:我后悔呀,当时连一句感谢卖鸡蛋的中年妇女的话语都未说。一分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当时一个鸡蛋才三分钱呀!
(22)原来父亲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好心人,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三十年了,时光如过眼烟云,但那位卖鸡蛋的好心人,一直驻守在父亲的心中,让父亲无数次膜拜着。
(23)从古镇回来。秋天一个劲地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
(24)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来父亲的心结是解不开了。
(25)一天,父亲的气色突然好了许多,他贴着我的耳朵说:我还有1000元钱,你给那个古镇汇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老人。
(26)解铃还得系铃人。父亲终于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办法。是啊,或许那个古镇中有一个老人就是当年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呢,如今她应该已是满头华发了吧!
(27)我赶忙到邮局把钱汇了过去。当我把汇款回单交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我能清晰地看到,那个悬着的心结也悄然溜走了,远远的,未留一点痕迹。
小题1:文中第(4)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小题2:从全文看,文中第(11)-(20)段记叙的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文中第(23)段划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文中多次提到父亲的心结,父亲的心结到底是什么呢?(2分)
小题5:本文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感人至深。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