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鼬蛇斗 八月中旬,我和另外一名记者去林区采访一位二十年如一日的护林工老李。拍摄完毕后,老李担心我们迷路,一定要护送我们下山。 走了一个小
题型:甘肃省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
鼬蛇斗 |
八月中旬,我和另外一名记者去林区采访一位二十年如一日的护林工老李。拍摄完毕后,老李担心我们迷路,一定要护送我们下山。 走了一个小时左右,我和同事已经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心细的老李就建议在一个比较平坦的山包上坐下来休息一下。抽着烟聊着天,老李突然对我们做了个噤声的动作,然后他轻手轻脚地往前移了几步,躲在一丛灌木后面,伸着头朝不远的一块草坪上看。我们不觉有些好奇,挪到老李身边,顺着他的目光张眼看去。原来,草坪上有一条眼镜蛇和一只黄鼬剑拔弩张地对峙着。 职业本能让我立即打开了摄像机。 眼镜蛇有两米来长,有我的小臂粗细,它将全身盘成一个圆圈,更加显得五彩斑斓,而它扁扁的头却直直地竖着,火焰一般的舌信像雷雨天的闪电一样;黄鼬足有二十斤重,身体细长,四肢粗短,棕灰色的毛油光闪亮,它前足匍匐,后足微锉,随时准备奇兵突袭。 又僵持了许久,黄鼬开始转着圈寻找突破口。但眼镜蛇也非等闲之辈,盘起的身子也轮子似的转动着,而头始终朝着黄鼬,高度警惕,步步防守,坚固得像铁打的营盘一样。 黄鼬见无从下手,即退后几步坐下小憩。片刻后,转身离去了。眼镜蛇见解除了危险,稍一游动,就将构筑起来的营盘“化整为零”,想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可就在这时,黄鼬又飞速地返回了战场,只是嘴里叼着一只山农丢弃的烂草鞋。尚未走远的眼镜蛇见强敌又来,又倏地严阵以待。 新一轮的对峙又拉开了帷幕。黄鼬先是朝着眼镜蛇转圈,然后又摇着头转着嘴上咬的烂草鞋,而且越转越快,看得我们都有些头晕眼花。眼镜蛇自然也随着黄鼬转动着身体,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和马虎。 突然,黄鼬的嘴巴一松,烂草鞋像流星一样朝眼镜蛇飞去。眼镜蛇不知是计,以为黄鼬发起了总攻,一排尖利松白的牙齿死死地咬住了烂草鞋。而此刻,黄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身扑上,准确无误地咬住了眼镜蛇的七寸夺命之处。眼镜蛇这才知道中计,欲回身反击,但已无回天之力,一身皮肉无可奈何地成了别人的盘中美餐…… 待黄鼬饱食之后离开,我们才回过神来。 回去后我将这盒磁带放给众同事观看,他们皆被这惊心动魄、你死我活的场面深深地吸引住了,并好长时间说不出一句话来。 1.选文第一节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老李突然对我们做了个噤声的动作”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剑拔弩张地对峙着”这一短语中,我们可以感知哪些信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观全文,黄触和眼镜蛇在这次搏斗中分别选用什么战术?(各用四个字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鼬和眼镜蛇性格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 6.读了《鼬蛇斗》这篇文章,请分别从眼镜蛇和黄鼬的角度,说说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 眼镜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不能。因为它交代了鼬蛇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旁观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2.草坪上有一条眼镜蛇和一只黄鼬剑拔弩张地对峙着。 3.①形势紧张,鼬蛇双方都在拼死一搏;②这场生死搏斗一触即发;③它们的力量旗鼓相当等。 4.黄鼬是:奇兵突袭。眼镜蛇是:防守反击。 5.相同点:它们都是形容事物的动作快 不同点:①两者本体和喻体不同②(1)句还写出眼镜蛇的毒和凶狠,而(2)句除动作快之外,无其他意蕴。 6.蛇:遇事要小心,谨防上当 黄鼬:遇事不但要勇敢,更要多动脑筋,以智取胜。 |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
跪着却让站立者叹服 |
①有人这样说他:“这是一个跪着工作的人,却是一个让我们站立者叹服的人!” ②阮文平,一个残疾人,独自撑起了一所学校。1995年,阮老师被分配到广西凌云县下!甲乡河洲村弄怀小学当临时代课教师。开学第一天,阮老师兴奋地拄着拐杖,沿着33道螺旋式盘山石阶爬行,4个小时后,来到了弄怀小学。然而,眼前的校舍,残垣断壁,横梁腐裂;学生一个都没有,学校已停办了3年。 ③没有学生,他就到瑶寨一家一家去动员。每天清晨,他拄着拐杖一步一步挪动。正常人1个小时走完的路程,他却要花上4个小时。渴了,爬到山沟里喝一捧山泉水;饿了,从衣兜里取出事先准备的生红薯啃上几口;累了,便在路边石阶上靠着休息一会…… ④终于有5个孩子返回了课堂。虽然不算多,但却给了他一丝安慰:他仿佛看到了15小,50个……弄怀小学,又传出了久违的读书声。 ⑤在崎岖的山道上,拐杖用不了,他就手脚并用,一步一步地爬着翻山越岭,即使3个小时跪爬半尺厚的积雪,他都没有缺过一次课。有一天晚上,暴雨倾盆,他往学校赶,心一急,一脚踩滑跌向崖边,拐杖也脱了手。他当时真想大哭一场,要是有人扶他一把该多好啊! ⑥11年,弄怀小学在校生从零发展到84人,当地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有的学生还从这里起步考上了重点高中。为了这些山里娃,阮文平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没有乒乓球台,他自制了一个;没有篮球场,他带领学生整出一块平地,并用父亲卖猪仔的400多元买了篮球圈,用木头做了篮球架和篮球板;没有水,他筹措资金3000多元修建了一口水塘…… ⑦十几年坚持,滴水汇成河。如今,弄怀小学已成为金县同类学校中学生数最多、教学质量最高的学校。最近,邻县姑娘陆兰,被阮老师的事迹所感动,与他一起当起了编外临时代课教师,并对他产生了纯真的爱情。 ⑧一条山路,一个人,一所学校,就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第③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你觉得本段中哪些词语用的好?试举两例具体说明它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说到返校的孩子只有5个,可阮老师却“仿佛看到了15个,50个……”,这样写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阮文平老师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请你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写作示例,为阮老师撰写一段颁奖词。不少于80字。 邰丽华事迹:2005年的春节晚会,一下子让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了邰丽华以及她领衔的舞蹈《千手观音》。在无声的世界里,邰丽华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美丽,给人们带来纯净至美的艺术享受。 颁奖词: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再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
成全一棵树 |
⑴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⑵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⑶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⑷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⑸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⑹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⑺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⑻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不想,也很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⑼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⑽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⑾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⑿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⒀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接在怀里。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⒁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⒂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 ⒃他一下子怔住了。 ⒄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擎着( )灼灼( )拎着( )绰号( ) 2.第④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母亲复杂目光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面线句“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④、⑧、⑨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4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看,本文既写了________的经过,又写了________的经过,这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6.第⒄段写道:“他百感交集。”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独白: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现代文课外阅读。 |
呼吸亲情淡淡的芬芳 |
(1)在一台省级卫视举办的家庭娱乐节目中,来自五个家庭的五对志愿者做了一个游戏——摸手认父。五位孩子被黑纱蒙住眼睛,面前是一个屏风,上面有五个恰好能穿过手的洞。五位父分别从屏风后面伸出一只手。节目充满了欢乐,在主持人“你确定吗?”的迷惑中,前四个孩子无所适从,换来换去,笑话百出。唯独最后一个小女孩,摸到第二只手就毫不犹豫地指定这是他的父亲。主持人试图误导她:“还是把五双手摸过一遍再下结论吧”。小女孩自信地摇摇头,黑纱摘下,父女拥抱在一起幸福地对视。 (2)为搞清楚小女孩师是不是侥幸获胜,女主持人又进行了三次测试。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小女孩居然每次都准确无误地找到父亲。那位父亲举起手,翻来覆去让大家仔细观看。大家失望了,那是一双平凡的手,与普通人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特别之处。主持人证实小女孩的手在每只手上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两秒钟,所以小女孩与父亲的手接触时也没有作弊的可能。一位观众戴上小女孩蒙眼的黑纱试了试,结果什么也看不到。 (3)那么,小女孩为什么能准确的找到她的父亲呢?她的回答出人意料:“我不知道哪只手是爸爸的,但是我知道哪种气味来自爸爸”。真是太神奇了,隔着一道屏风,还能分辨出不同人的体味,莫非小女孩有特异功能?在主持人连声追问下,小女孩才揭开了谜底,原来他爸爸喜欢抽烟,手上和身上总带着烟味,一闻到那股熟悉的烟味,她就知道哪位是爸爸。她还告诉大家,她妈妈下岗了,爸爸是位自由撰稿人,为了多赚些钱补贴家用,一天到晚坐在电脑面前,一边不停地敲啊敲啊,一边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妈妈说烟吸多了会死人的,可爸爸总是不听。爸爸说他知道吸烟的危害,可是一旦戒烟,就要因为不能适应而写好长一段时间不出文章。虽然爸爸答应她写出一本畅销书以后就戒烟,但是她还是很害怕爸爸会突然死掉,现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帮助爸爸快点出书,快点戒烟.......。小女孩的话还没说完,他父亲就一下把她抱在怀里。娱乐节目现场忽然变得鸦雀无声,显然大家都在回味着小女孩的话。良久,观众中突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4)亲情其实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大爱,然而,大爱无形,大味必淡,亲情的真味往往不为人所察觉,但它确实就弥漫于生活的琐碎纹理之中,如暗夜幽兰一般,在我们身旁散发着淡淡的芬芳。别以为只有曲折离奇的舍身救子、寒屋薄舍里的相依为命才是亲情,平平淡淡的生活里面也有亲情,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那淡淡的芬芳才是亲情真正的气息,只是,不细心玩味,很多时候就会被忽视。小女孩是幸福的,小小年纪竟然如此分明地闻到亲情淡淡的芬芳,生命始于呼吸,还有什么比每时每刻呼吸着亲情的芬芳更幸福的事情呢? 1、请概括本文所讲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结尾句“观众席中突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请问“观众们”因何而鼓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3)段“小女孩”“揭开了谜底”的话中还有很多关于她的家庭情况介绍的内容,试问这多余的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后,你对亲情有了怎样的深刻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前四个孩子”中的一个,听了“小女孩”的话后,你会对你的父亲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
取水的默契 |
①那时,我们驻守在高山上,靠老天爷下雨才能有水喝,如果几天不下雨,部队就要断水。而在大青山的山脚,有一条潺潺流淌的山泉。它流经一块巨大的岩石时,形成了一个清澈见底的深潭。 ②在一天施工的间隙,李班长命令集合,让我们每人浑身上下挂满军用水壶,还让几个大个子抬了一个空汽油桶。他看了看挂在坑道土墙上的马蹄钟,又抬头望望日头,说:“时间差不多了,跟我下山取水!” ③什么?光天化日之下到敌人的眼皮底下取水,难道不要命了?我满腹狐疑,随即又一想,为了胜利,即使冒死夺水也责无旁贷。 ④当我们慢慢接近水潭时,通往敌人阵地的林荫道上突然闪出了4个美国大兵的身影!他们也背着沉重的水箱,步履艰难地向山上走去。 ⑤猝不及防的发现,使我紧张而且激动。敌人如此之近,只消举枪点射,至少可以撂倒3个。成全我首战告捷的立功愿望!我轻捷地从背后取下冲锋枪。就地瞄准敌人,正准备扣动扳机,李班长飞扑过来,用右手一把抓住我,以不容分说的霸道和威严喝令:“不许胡来,不许射击!咱不能不讲信用,不讲仁义!” ⑥我困惑地放下枪,愤愤不平地服从了这个奇怪的命令。 ⑦从深潭取水归来,一回到坑道我就跑去质问李班长。见我不依不饶地刨根问底,他长叹一口气,告诉了我一个对外秘而不宣的故事。原来,敌我双方都极为缺水,而那潭水正好处在两军阵地的中间。起初,双方为争夺山下的水源,频频发生战斗。每次较量,双方都会在水潭边丢下几具尸体,尸血污染了水源。同志们议论纷纷,都认为靠卡敌人脖子来点穴下套,有损我志愿军威武之师、仁义之师的形象。 ⑧于是,连排干部和战士们商量后决定对敌人网开一面,给美国佬水喝,也给自己取水开出一条活路。打仗归打仗,喝水归喝水。 ⑨连里唯一一个读过高小的战士想出了一招:他把炭灰磨细,和水做成墨汁,然后在一张牛皮纸上画上如下的图案:(图片略)意思是每天上午7点至9点允许美国兵取水,我方将对汲水人员停止射击。 ⑩当天早晨,我们的战士就将这张停火告示牌送到潭边,并且在指定时间內履行了承诺。没过多久,美军就明白了我方的意思,他们不仅按时派人大大方方地前来取水,有时还在规定时间內洗澡,光着身子欢快地跳舞。几天后,潭边岩石上出现了一个用刀子刻画的大拇指,旁边写着“Good”。 事情发展到后来,双方取水人员不期而遇时,也相视而笑,善意地挥手致意,甚至出现了互赠纪念品的情况! 我做梦也没想到,在大青山下的水潭边,在敌我双方惨烈的战争状态下,我们连竟然和敌人达成了暂时的停火默契!(摘自世界知识出版社《我心有歌——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 1.文章起首的“那时”指的是______________的时候。 2.对第③段“责无旁贷”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属于自己的责任,无法让别人替代。 B.属于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C.属于自己的责任,不能向别人借贷。 D.属于自己的责任,别人无法来相助。 3.第⑥段画线句“我”“愤愤不平地服从了这个奇怪的命令”,“这个命令”的“奇怪”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李班长讲的“秘而不宣的故事”: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志愿军是“威武之师、仁义之师”。从文中看,志愿军的“仁义”具体表现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将文中“停火告示牌”的图案,改写成说明性的文字,注意上下文的衔接。(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 x 。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下面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文中的“黄金屋”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文中的“试金石”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⑦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一小段话来描绘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