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九十九分的苦恼》。       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拢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

阅读文章《九十九分的苦恼》。       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拢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章《九十九分的苦恼》。
       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拢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富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近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的妈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l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分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了94分95分回来,她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八十几分,于是就有(1)(引发引起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妈妈拿出来数落一顿。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马上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拿我没办法,但她妈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 
       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辩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即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买东西又贵又次,等等。怎么办好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做作业。
       皇天不负有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2)(走 冲 迈)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了。
       果然带回来一个99分。
       我大喜。待她妈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暗示孩子把考卷奉上。
       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有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那最后1分!”我大为震惊,本想顶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0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有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
       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
      “这不可能。”
      “那就是第二种可能:我笨。”
      “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
      “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得眼花;拣了半天,拣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
        女儿捂着嘴巴笑。她妈妈也忍不住笑了。
1.理清文章思路,把下面概括各部分内容的几句话分别填入相应的括号内(只填序号)
A.妈妈不满意孩子的考试成绩  
B.父母对女儿寄寓了很高的期望
C.矛盾暂时得到化解
D.99分所引起的风波
      事情的起因是(          ),事情的经过是(          )(            ),事情的结果是(            )
2.文中划线部分一连用了五个“比”字,目的是突出                                                
3.结合上下文,在下面两句话的横线上分别填入最恰当的词语。(从括号内选择)
(1)于是就有   (引发 引起 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2)老远就喊着   (走 冲 迈)进门来了。
4.面对99分,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们各自苦恼的是什么?分别用一两句话简要回答。
     孩子苦恼的是:                                                                                      
     她妈妈苦恼的是:                                                                                      
   “我”苦恼的是:                                                                                    
5.下面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全家皆大欢喜。
     B.矛盾没有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有苦恼。
     C.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涩的笑。
     D.言尽而意未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
6.作者写这篇文章有其深刻的用意。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体会。
     答:                                                                                                                                                      
答案
1.B     A D   C  
2.母亲对女儿的期望很高(母亲对女儿的夸赞,母亲的自豪等)。基本意思相符即可。
3.(1)引发(2)冲(3)高兴失望瘫 
4.孩子:不被妈妈理解,总受指责。她妈妈:女儿不争气,达不到自己的要扎 “我”:女儿受委屈,自己左右为难。
5.A
6.要求:(1)不能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2)针度应试教育的社会弊端,说明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3)家长不要对孩子不切实际地苛求;(4)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注意教育方法;(5)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渴望得到尊重;(6)希望家庭和社会能为孩子成才营造宽松的环境等。(答对以上任何一点都可。)
举一反三
牵着母亲过马路
       ①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蓝,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路。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二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目的泥石路已经变成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愫。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
1、第①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第⑦段中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这两次“喜”的原因各是什么?
                                                                                                                                                              
                                                                                                                                                              
2、你认为第④段中“我的心灵震颤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3、第⑥段叙说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惟独母亲“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这样写采用了什么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第⑦段对母亲欣喜的心情作了两个生动的比喻,请再续写一句,构成排比句。 
     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渔网,像____________                                             。
5、这篇文章写得很感人,(1)你认为最使自己感动的内容是什么?(2)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教育?
(1)感动的内容:                                                                                              
(2)启发(教育)                                                                                                                         
题型:山东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制为三升,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升珍贵的水。
       ②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啊!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老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车一个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它都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老牛这样倔强。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③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的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正好三斤,放在牛前面。
       ④出人意料的是,老牛                                      ,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处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⑤20世纪末的一个晚上,我从电视里看到这让人揪心的一幕,那震撼心灵的母爱,让我想起了幼年时在家的那些贫穷而温馨的日子,想起了劳作的苦难的母亲。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流下了滚滚热泪。
1.本文写牛,主要表现老牛                       ,第②段中“憨厚、忠诚”二词的作用是                          
                                     
 。 第②段中表现老牛迫不及待要得到水的二个字分别是                      、
                      。
2.第③自然段有一空缺处,请你根据本段内容,填写出一句恰当的话。
                                                                                                                                                
3.请从文中摘抄最使你感动并且最能表现老牛母子情深的句子,写在下面。
                                                                                                                                     
4.文中划线句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它有什么好处?
                                                                                                                                                          
5.假如你是运水战士,你会甘受处分而给老牛半盆水吗?为什么?
                                                                                                                                                            
6.本文对你有什么启迪?请你谈一点体会。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后母的三巴掌
       从六岁至今,跟后母一起生活了30年,烙在我骨血里磨不掉的是后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
       第一巴掌是我8岁那年夏天,我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跑回家躲在街门后头吃。
      “哪来的?”后母看出不对劲儿了。
      “偷的。”我还觉得挺得意,挺能耐。
      “啪!”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拽过去照准屁股就是一巴掌,又响又干脆。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做贼!与老鼠一个祖宗!恨死人!把瓜扔了!不许吃!给,给老头儿送钱去!”后母那严酷的表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怕极了,不敢哭,接过两毛钱扔了瓜咧着嘴给卖瓜的送钱去。从此,别人多稀罕的东西都没动过我的心。
       第二巴掌是我10岁那年。
       要过年了,父亲交给后母一沓钱说:“准备过年,再给二小买几袋奶粉,别光喝炒面糊糊了。”
       二小是我刚出生的弟弟,后母没奶水,老喂他炒面糊糊。
       我看见后母将钱压在席底下。
      “阿巧”,前邻居二奶奶一大清早叫开我家门,喘着粗气在院子里跟后母说话,“章媳妇要生孩子生不出来得送医院,你手头有钱不?”
      “有。”我听见后母只说了一个字便往屋里跑。我赶紧把席底下的钱换了地方。
      “嗯?”后母揭开席一怔。“兴许是他爹又换了地方了,你先送人上医院,我去找他爹,随后给你送去。200块整。”
       二奶奶小跑走了。我神秘兮兮地把钱给后母看:“过年呢,不借给她。”
       后母二话没说,一把把我从被窝里薅出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小孩子家家的,不学理性,谁还能没个病灾的。等自己陷在坑里就找不着道儿了。”后母回来后并不哄我,还瞪着眼训我。
       父亲知道了,说该把屁股打碎。
       从此,“帮”字在我的理解里有了深刻而特殊的含义。
       第三巴掌是我14岁那年。
       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初中,但吃住自理家里负担不了。
      “我不上了,帮娘喂猪吧。借人求人多难。”我吃饭时说。
       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揪起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一指头年纪,还没见事就先低头!抬起来!不念书,大了能中屁用!我去求人借,还用你费心!再有这想法眼睛抠出来喂猪!”
       我哭了,不是因为屁股疼,而是在我理解后母一片心血之后感动得哭了。我在内心发誓:“等我会写文章时,一定先写后母。”
1、文章的叙事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引出“后母的三巴掌”的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揣摩文中划线句“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疼得我直蹦高”“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如何看待文章中后母对“我”的教育方式,联系你的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轻 点 关 门
       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终于搬进了新居。送走了最后一批前来祝贺的朋友,我与妻子便重重地躺在沙发上休息。忽然,门铃响了。咦,这么晚了还有客人?忙起身开门,门外站着两位不认识的儒雅的中年男女,看上去是一对夫妻。在疑惑中,那男子介绍他们是一楼的住户,姓李,特地上来向我们祝贺乔迁之喜。哦,原来是邻居啊!赶紧往屋里让。
       ②李先生连忙摆手:“不麻烦,不麻烦了,还有一件事情要请你们帮忙。”我说:“千万别客气,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李先生道:“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说完静静地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
       ③我沉吟了片刻:“当然没问题,只是怕有时候急了便会顾不上。既然你父亲受不了惊吓,为什么还要住在一楼?”李太太解释道:“其实我们也不喜欢住一楼,既潮湿又脏,但是老父亲腿脚不方便,而且心脏病人还要有适度的活动。”听完后,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便答应以后尽量小心。两口子千恩万谢,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
       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我们的单元门与别的单元门的确不太一样,大伙儿开关铁防盗门时,都是轻手轻脚的,绝没有其他单元时不时“咣当”一声巨响,一问,果然都是受李先生所托。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年过去了,有天晚上,李先生夫妇又摁响了我们家的门铃,见到我们,二话没说,先给我与妻子深深地鞠了个躬,半响,头也没抬起来。
       ⑤我急忙扶起询问。李先生的眼睛红肿,原来昨天晚上李老先生在医院病故了。前些时候,他对儿子交代过:非常感谢大家这些年对自己的照顾,麻烦各位了,要儿子见到年纪大的邻居叩个头,年纪轻的,鞠一躬,以表示自己对大家的感谢。我用眼睛偷偷一扫,果然在李先生笔挺裤子的膝盖处有两块灰迹,想必是叩头叩的。
       ⑥送走了李先生夫妇,我不禁感慨:“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真是想不到也担不起啊。”生活就是这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李先生夫妇两次来“我”家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先生的儒雅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表现了李先生的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③段中“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老先生临终前对独生子的交代表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第⑥段画线处应填写的解释文章中心的话写在下面。
     生活就是这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北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留一些给自己
       ①天落急雨,行人莫不脚步匆匆地奔走。匆忙中儿看见:一位母亲骑自行车带着孩子,孩子穿着一件偌大的米黄色雨衣,而母亲却尽着衣服淋雨,头发和衣服已经湿漉漉了。 
       ②“喂,你穿上雨衣,让孩子钻你背后不就得了?“骑车超过她时,我忍不住还是多了句嘴。其实这常识性的做法她一定晓得,我多嘴的原因,也有些是缘于好奇。
        ③“儿子喜欢看雨,钻到我后面就看不到雨了,”母亲说:“再说这样孩子的腿也可以保护得更严些。”
        ④“那你自己呢?”
        ⑤“顾着孩子呢,哪还顾得了自己!”
        ⑥为了顾孩子就不需要顾自己了吗?自己感冒了不一样会连累孩子吗?面对这样大公无私的母亲,我真的很疑惑。换了我,我不会这么做。如果餐桌上有四块虾饼,我会叮嘱儿子至少给我留一块。其实我不爱吃虾饼,只是想让他学会心里装着他人。这他人,当然应该包括母亲。一个连母亲都会忽视的孩子,我不敢设想他还会对其他人有什么爱心。适当的时候,我要求孩子给我洗脚和洗脸,尽管他把我的衣服都弄湿了。这当然是一种爱的交融和特别的游戏享受,但是重要的,我是想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那份责任。也因此,我要他帮我去买菜,帮我记家里的流水帐,有病的时候,我要他为我拿药;困倦的时候,我要他叫我起床……虽然他只有5岁。
       ⑦我是一个懒妈妈,也是一个笨妈妈。是个可以照顾他,同时也需要他照顾的人。我就是想让孩子这么认为的。和那些孩子不吃酸就绝对不买醋的母亲相比,和那些辞掉工作陪孩子读书的母亲相比,和那些孩子上了大学依然还为孩子洗头叠被的母亲相比,我承认我也许是一个自私的母亲。但是,我宁愿留一些自私给自己。
       ⑧孩子一岁半的时候,我获得了一个去北京进修的机会,大家都说:“孩子还小,不能离开妈妈。”但我说:“机会很少,我不会丢掉机会。”顶着种种压力,我终于离开孩子去了。一年之中我回家四次。劳累之苦,可以推想,但我不后悔。后来有朋友半开玩笑地说我心狠。我郑重地请教她:“在母亲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孩子永远也长不大。只要我活着,他永远都有理由需要我,那我是不是一辈子都不要再出去?是不是一辈子都不要离开他?”
       ⑨朋友沉默。在她的沉默中我听到了答案:确实有许多母亲,尤其是上一辈传统型的母亲都是这样选择的。他们的选择,我尊重,但不认同,难道做了母亲就必定意味着牺牲吗?我去进修,短期来看确实给孩子少做了许多饭,少洗了许多衣服,少讲了许多故事,但如果这样能换取我某个重要阶段的上升和进步,让孩子长大后能从我这里汲取更多的精神上的营养,那么这种久远的回馈,难道不是更有意义吗?
        ⑩“孩子,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你!”我为说这些话的母亲们遗憾。遗憾他们狭隘的付出。也遗憾孩子贫乏的得到。在这个人文关怀越来越深沉和细致的时代,我真的怀疑为了孩子而把自己淹没的母亲就一定是个好母亲。我甚至有些残酷地觉得,那些为了孩子而把自己的一切都无条件放弃的母亲,其实才是最不称职的母亲。
        留一些余地给自己,就是留一角蓝天给孩子。
        留一些                                     ,就是                                         。 
        留一些                                    ,就是                                          。 
        “先要有你自己,先为了你自己,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你也才能真正有资格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个榜样。”一位教育学家对母亲们如是说。而我想说的是:一个乳汁不足的母亲,她的孩子也一定是瘦弱的,因为孩子无法获得足够的乳汁——无论是物质的乳汁,还是精神上的乳汁。
1.本文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由一个内容转到另一个内容往往需要一个过渡句来衔接,这样文章结构会更严谨,层次更清晰。请找出两个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①                                                                                                                         
      ②                                                                                                                          
3.与文中那位淋雨的母亲相比,我都做了哪些看似不近情理的“自私”的事情?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4.请仿照第段的句式,在段横线上补充出恰当的内容。
                                                                                                                                                    
5.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写了两类母亲,一类是无私的母亲,一类是自私的母亲。请你谈谈你对她们的看法。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