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加线的字。(4分)
①可爱者甚     蕃                   ②清涟而不妖   濯                 
③亭亭净       植                   ④乎众矣       宜                  
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莲,花之君子者也。
                                                                                           
小题3:理解填空。(3分)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              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
小题4:古人写物,往往会借物抒怀,通过依据物的某些特点来表达人的某种情怀,据此,请你简要分析“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所写莲的特点以及作者抒发的感情。(4分)
                                                                                           
                                                                                    
答案

小题1:①多;②洗涤;③立;④应当。(各1分)
小题2:(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2)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小题3:追求隐逸;贪慕富贵;不慕名利(洁身自好)(意思对即可,每空1分)
小题4:写出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1分)洁身自然,不显媚态(1分)的特点;实际上,表明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1分),抒发要在官场上(人生中)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的情怀。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蕃”与“濯”的古今义都一样,理解起来较为容易;“植”为“动词”,意思为“树立”;“宜”在此句中的意思为“应当”,不能理解为“适宜”等意思。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1)“蔓”为“长藤蔓”的意思,“枝”为“长旁枝”的意思;(2)“之”为“结构助词,的”。除了这几个重点字,还要注意句中一些省略的成分。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根据“菊、牡丹、莲”的特点来分析各自的生活态度。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言文的大致内容、主题、写作背景等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语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学的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去判断、去衡量。
小题4:试题分析: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的“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的特点。作者采用象征的手法,借赞美莲来表露自己的志向。
点评:我们要知道写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如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伏笔照应、托物言志、铺垫悬念、象征、烘托、渲染、动静相衬、实写虚写、托物寓意、借景抒情等。
举一反三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小题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立有时时而B.桓侯使人问之公问其
C.司命之所神情与苏黄不D.不治将慕圣贤之道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翻译:                                      
(2)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翻译:                                      
小题3:桓侯贻误治疗时机的具体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3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甲)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yìn yìn,小心谨慎的样子)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dùn);以为且噬(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亲近而不庄重),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1:解释加横线字的意思(4分)
(1)寻向所 (         )      (2) 得其船,便向路。(        )
(3)蔽林间之(           )    (4) 乃(        )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跟“虎见之”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然往来视之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何陋之有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小题4: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小题5:“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   )(2分)
A.因为他们要求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大家都过上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B.因为他们喜欢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C.因为他们希望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D.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小题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2分)
A.说明虽然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并不对立的社会形态。但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B.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并没有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不是广大人民的愿望。
C.说明尽管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并不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D.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小题8:根据乙语段,写出两个成语:(2分)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9:读了乙语段,说说你有何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读懂一粒苔藓
①某名山之上有条小路,路旁有块巨石,石上有一小片苔藓。某天,我随意地在巨石边蹲下歇息,恰值衣袋里有一面度数很高的放大镜,于是顺便用它观察了一下那片苔藓。
②天!我惊呆了。
③我眼前出现的不是一片苔藓,而是一片森林,林中长着高大茂盛的“树”。
④我再认真地观察每个苔粒,发现它竟然是一株十分健全的“树”。上面有强健的躯干,有茁壮的枝条,有青翠的绿叶。此外,还有许多花朵,甚至还能看到美丽的花蕊!
⑤就是这么一粒苔藓,这小小的绿色生命不仅躯干完整,而且器官健全!
⑥我抬起头来,举目四望,看到的是崇山峻岭和莽林险涧。以前,我总觉得好像只有那些庞然大物才具有深邃的美感。谁会有兴趣关注这一小片甚至一小粒的苔藓?幸好,我关注了,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关注了。
⑦那一粒苔藓,那一株苔体,与高大的乔木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小小的苔藓也在呼吸,也在生存,也在成长,也在繁衍……
⑧它们也很美。
⑨何以美?因为它作为个体是独立的,作为躯体是完整的,作为群体是共生的。只要它们是生命,就有资格傲视一切貌似雄伟壮丽的无机物种。由无机物演示出的任何辉煌壮丽,山呼海啸、地裂山崩、雷鸣电闪、冰雪盖地,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在相互堆积和碰撞。
只有生命,哪怕是一粒苔藓,才有可能成为生命史、人类史、文明史的开篇者或创造者。
⑾而且,只有生命才能体现根本意义上的平等。因为,只要是生命,就有生有死,有兴有衰。活到百年、千年可谓长寿,但不死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命必然有生有死”是一个自然的法则,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无一例外。
⑿我们有资格藐视苔藓的生存意义么?没有!
⒀可惜,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推崇和强化生命的不平等关系,尤其是对待人!
⒁名人和伟人是人,而平凡卑微的人也是人——在“都是人”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区别!谁若是不承认这点,一定要将一些人抬高为别人崇拜甚至膜拜的对象,都是无知和可笑的。
⒂为此,我们真应该以十分恭敬的态度,去观察去体悟苔藓,真正读懂它们。
⒃总之,读懂一粒苔藓大不易。
小题1:纵观全文,作者从“一粒苔藓”读到了哪些内容?(6分)
小题2:文章②——⑥段将山路边的“一片苔藓”与“崇山峻岭和莽林险涧”进行了对比,其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3:“我们有资格藐视苔藓的生存意义么?没有!”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4:文章的语言形象而极富哲理性,请分析文中划线句的含义。(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芦苇花儿开
芦花,是芦苇在秋天里开出的花絮,它似花非花,似雾非雾,一簇簇,一丛丛。秋风阵阵,花絮沸沸扬扬如飞雪,悄悄向天边的彩云飞去。
深秋时节,我总喜欢来到太湖边。水中,芦叶枯了,芦杆弯了,惟有芦花兴兴旺旺地开着,散发出沁人的芬芳,悄无声息地点缀着这萧瑟的季节。飘飘忽忽的芦花,在秋阳下映出亮丽的光泽,一片片洁白似雪的芦花,轻轻的飘进秋天湛蓝的温柔的眼眸里。恍惚之中,眼前这片片芦花,像是从秋天腹地里飞出的一群群吉祥鸟,正展翅飞向深远的蓝天……
洁白的芦花,你的风采,你的浪漫,你飘逸摇荡的身姿,是我儿时最深刻、最美妙的记忆,是我至今都难以忘怀的念想。
芦苇花开时节,是我童年最兴奋的季节。每当放学回家,踩着弯弯曲曲的泥土路,跨过摇摇晃晃的小木桥,迎着红红暖暖的夕阳,我和小伙伴们便会流连在开满芦花的湖边,看飘向云端的芦花。秋阳下摇曳的芦花,和秋水长天一色,清朗而宁静。和小伙伴们穿行在芦苇丛中,不是钻进芦苇丛里捉迷藏,就是踮起脚把芦花拔下,高举着一路奔跑,高兴得又跳又叫,一串串欢快的笑声撞得洁白的芦苇花随风摇曳。玩累了,我们还会抽出苇芯做苇笛,做成的苇笛吹起来声音很脆,也很好听。
记忆中,芦苇花开时,祖母便采来大把大把的芦花,为我们编织芦花鞋。那纵横交错的经纬里,织进了祖母多深沉的爱啊!下雪的日子,我们脱下棉鞋,换上芦花鞋,敲房檐下的冰棱,“当当”地响;我们滚雪球,打雪仗,在沟渠的堤上踩雪。有了芦花鞋,再也不用害怕因棉鞋弄湿弄脏而被父母打骂,雪地里荡漾着我们欢畅的笑声,还不时回过头看看那芦花鞋踩出的深深浅浅的脚印。芦花,开在我童年美好的记忆里,伴随着我一天天长大……
那时候,村人什么都缺,于是湖边的芦苇杆儿成了村民绝好的燃料。在冰天雪地的腊冬,农家灶膛里的芦柴,芦花最先燃烧,烧得最旺,并发出歌唱般的声音来。它洗去一身的铅华,在自己生命的尽头,以最绚丽的姿态绽放。在这歌唱声里,人们获得了温暖,热气腾腾的菜汤,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米饭,以及对生活的感恩!芦花啊,它永远是那么从容坦然,淡然地面对每一个生死轮回。
岁月的更迭,风雨的历练,我不再沉溺于风花雪月的风雅,但在芦花飘飞的时节,我依然是思绪满怀:似花似雾烟霭中,秋风起时漫碧空。随秋风起舞的芦苇花,像梦一般充满了迷人的萧瑟意境!它是这个深秋季节里最美丽的花了。芦花,它疏离百花,它不争芳妒妍,不畏风霜,构成了深秋独特的风景。芦花开尽,一切的绿意也从田埂、池塘隐没,一切的残红也在庭院、园林消尽。
人生当如芦花!
小题1:文中的芦花盛开时有什么特点?根据文章,分点简要回答。(4分)
小题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飘飘忽忽的芦花,在秋阳下映出亮丽的光泽,一片片洁白似雪的芦花,轻轻的飘进秋天湛蓝的温柔的眼眸里。
②在冰天雪地的腊冬,农家灶膛里的芦柴,芦花最先燃烧,烧得最旺,并发出歌唱般的声音来。
小题3:文中写到了小伙伴和祖母,其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人生当如芦花”?结合文意,简要回答。(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15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注释:①奚:疑问代词,何。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字的意思。(4分)
或异二者之为:             斯人:             
必先                   民贫则乡轻家: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                                                                
B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翻译:                                                                      
小题3: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2分)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小题4:根据提示填空:(3分)
【甲】文中表明范仲淹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乙】文从                               两方面论述“治国之道,先安于民”。
小题5:【甲】【乙】两文在内容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