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义犬(蒲松龄) 周村有贾某,贸易(1)芜湖,获重资,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豢养舟上。舟人固积寇也,窥客装丰,荡舟入莽(2),操刀欲***。贾哀赐全尸,盗乃以毡裹置江中。犬见之,哀鸣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流荡不知几远,浅搁乃止。 犬泅出,至有人处,狺狺哀鸣。或以为异,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复哀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盗船之归。登舟失犬,心甚悼(3)焉。 抵关三四日,估楫如林,而盗船不见。 适有同乡贾(4)将携俱归,忽犬自来,望客鸣嗥,唤之却走。客下舟趁之(5)。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客近呵之,见所啮即前盗也。衣服与舟皆易(6),故不得而认之矣。缚而搜之,则曩金犹在。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1)贸易:做生意。(2)莽:芦苇丛。(3)悼:难过。(4)贾(gǔ):商人。(5)趁之:追它。(6)易:换。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4分) (1)屋舍俨然: (2)悉如外人: (3)或以为异,从之而往: (4)适有同乡贾将携俱归: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划两处)(2分) 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豢养舟上。 小题4:甲文中通过_______________及和平的社会环境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而乙文则通过犬勇救被扔入江中的主人和_______________两件事表达了犬的“义”举。(2分) 小题5:乙文中,作者发表议论的是哪一句?从该句中,我们可获得怎样的启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小题1:(4分)(1)俨然:整齐的样子(2)悉:全、都(3)或:有的人(4)适:适逢,恰巧遇到 小题2:(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2分)(2)贾某走上前去呵斥它,才发现被狗咬住的人就是先前的那个强盗。(2分) 小题3:见堤上有屠人缚犬 / 倍价赎之 / 豢养舟上。(2分) 小题4:优美的自然环境 跟踪追击辨识贼寇 (2分) 小题5: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启迪:人要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意对即可)(3分) |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1)中的“俨然”是个古今异义字: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然”是“……的样子”的意思。(2)中的“悉”为多义词,在这里是“全、都”的意思,“洞悉”中的“悉”是“知道”的意思。(3)中“或”也是个多义词,在这里为“有的人”的意思;“或许”中的“或”为“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4)中的“适”在古文中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适逢,恰巧遇到”的意思;在“适彼乐土”中是“到……去”的意思。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1)句时,要注意重点词语“黄发垂髫(今义,黄头发、垂下来的头发;古义,代之老人、孩子)”、“怡然(愉快的样子)”。翻译(2)句时,要注意中的词语“近(动词,走上前)”、“之(她,指狗)”、“啮(用嘴咬的意思)”、“即(就是)”、“前(先前)”、“盗(强盗)”。最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结起来,语意流畅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3: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这里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 点评:文言句读常识既考查了学生的文言常识的知识掌握,又考查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很大帮助。 小题4: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再分析其思想内容,最后归纳出切题的答案。甲文中通过优美的自然环境及和平的社会环境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而乙文则通过犬勇救被扔入江中的主人和跟踪追击辨识贼寇两件事表达了犬的“义”举。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旨,在通读文章了解大意的基础之上,还要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这样对写着写作本文的主旨才能有一个透彻的理解。比如甲文,作者的目的并不是向我们读者描绘一个理想境界,联系背景,才明白作者是在表达对社会的不满的。 小题5:试题分析:乙文先叙事:义犬勇救被扔入江中的主人和跟踪追击辨识贼寇两件事,最后作者发表感叹: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作者发表感叹的句子就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回答我们可获得怎样的启迪时,可结合文中描写“义犬”的“义举”来谈感悟即可。 点评:根据文章的内容谈阅读感悟,关键要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作品的主旨。比如乙文主要是想通过通过犬勇救被扔入江中的主人和跟踪追击辨识贼寇两件事表达了犬的“义”举。,围绕这一主题来谈阅读感悟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谢枚琼的《清香飘远》。(20分) ①农历三月三,地菜煮鸡蛋。这天大清早,母亲便盘算开了,对我说,中午要煮上12个鸡蛋,你姐夫值班没回来,把你堂姐喊过来吃吧,每人吃两个,再留两个给俺孙子橹橹晚上吃,今天礼拜六,他下午会从学校回家。 ②母亲从来都把三月三吃鸡蛋当成一件郑重的事情对待。她说着就忙开了,当然还不忘分派父亲干活,二老默契分工,父亲负责去煮鸡蛋,剥壳,准备姜片、红枣、枫球子、路边荆之类中草药配料。鸡蛋自然要是那种青壳蛋,早早就托乡下亲戚捎过来了。母亲呢,则将买回来的地菜放入水池清洗,那是个细致活儿,因为采自田野山间的地菜难免掺杂着泥沙,需仔细才能洗净,还得把黄叶去掉了,地菜从根到籽都是可以一起煮的,择好洗净然后扎成一把煮;一把新鲜的地菜,青青翠翠,缀着些碎碎的白色的小花朵,仿如会眨眼睛的星子一不小心跌落在一汪清水里边。 ③每每其时,我是帮不上忙的,而且母亲也从不吩咐我哪怕是打个下手什么的。我且袖手旁观吧,看着看着,我似乎就闻到了一缕清香正在房间里袅袅地飘散开来。母亲那专注的样子,仿佛正在享受一个惬意的过程。 ④正当我无所事事颇感无聊之际,有朋友邀我一聚,便趁机出来。择一茶馆落座胡扯,随意间即聊到三月三的话题,友人猛然记起一般告诉我,今年的地菜不能吃。见他不像玩笑的神情,我有些不解了,忙追问原委,他一本正经地说,听说已经发生了食地菜中毒的好几例事件,有些还很严重,原因嘛,据说是今年雨水太多,地菜生长缺乏光合作用,所以有毒了。说得有板有眼,而可怜我自己对于这方面的知识贫乏,只听得睁大了眼睛。赶紧就掏出手机给母亲打电话。母亲显然听得也是一头雾水,连连追问个中原因,我又怎么说得清呢,便有些不耐烦地对她说,吃不得别吃了就是了,不就是一把地菜子煮几个鸡蛋吗?母亲沉吟了一下,就听到她在电话里面冲父亲嚷嚷,快别煮蛋了,中毒呢。而父亲肯定已将地菜和鸡蛋一锅子煮下了,我又听到母亲明显气急的话语,她在对父亲发着牢***,平日里做事从不上紧,今日倒是手脚飞快的。老人家当然要心疼那十来个不能吃的鸡蛋了。事后回想起来,我轻描淡写的一句“吃不得就不吃了,多大的事啊”,对母亲来说却是让她倍感惊愕的,除了浪费了一锅清香四溢的地菜煮鸡蛋,她内心的失落感可想而知了,几十年来的一个习俗,今天却不得不因为意外而放弃,她为之精心的准备,以及那份隆重的心情,也随着那一缕地菜鸡蛋的清香而一点点飘走。可以想见,此时,一个老人那无奈的眼神仿佛伸出了手指,要去抓住那正在一点点淡了又淡的清香的影迹。 ⑤民间有“阳春三月三,荠菜赛灵丹”的谚语,还流传着“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中午吃了腰板好,下午吃了腿不软”。地菜即“荠菜”,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地菜生长于田野、路边及庭园,叶嫩根肥,具有独特诱人的清香,想想吧,在春光明媚的三月初三,踏着一地暖暖的阳光,去旷野地采一把新鲜的地菜回家,煮上鲜美的鸡蛋,细细品尝着春天的气息,也将一年的健康吃了下去,何其快意。 ⑥今年的地菜煮鸡蛋却由于一个不知始于何因且真假莫辨的传言而“鸡飞蛋打”了。一时之间,我因为母亲的怅惘而亦觉得心有不甘,于是打探起来,一时听说那纯粹是谣言,一时听说是某地受了污染而致使地菜不能食用。我和友人探究,他根本不相信什么雨水太多,地菜生长缺乏光合作用,所以有毒的说法,反诘道,那么所有的蔬菜都有毒了吗?直弄得我觉得自己简直就像一稚童了。潜意识里面,那句“无风不起浪”的说法左右着我,我寻思着还是因为污染而使地菜不可食用的传言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在我们身边时不时地上演的一出出环境污染造成的悲剧,已经司空见惯。空气,水,土地,这些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正被不断地腐蚀,生态环境的严峻问题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无时不刻不在逼近我们每个人,说不定在哪个近之又近的时点就将在我们自己身上得到印证。酸雨淋在我们头上,地沟油摆上了我们的餐桌,污水就在我们身边横流。面对一桌看似丰饶的菜肴,我们都有过慨叹,味同嚼蜡不提,连“吃个放心”似乎都已成了奢望。什么时候那丝丝缕缕醉人的清香已飘得越来越远了呢?不知不觉地我们的视野里沉积了厚厚一层尘埃。 ⑦清香已然远去,在我心中烙下一片挥之不去的惆怅。 小题1:阅读文章①~④小节,说说母亲在“地菜煮鸡蛋”这件事情中有哪些情感变化。(4分) 小题2: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划线词语或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1)一个老人那无奈的眼神仿佛伸出了手指,要去抓住那正在一点点淡了又淡的清香的影迹。(3分) (2)不知不觉地我们的视野里沉积了厚厚一层尘埃。 小题3:选文第⑤小节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小题4:将下列文字与文章第①小节进行比较,同是写民俗传统,两段文字的写作内容、写作目 的各有怎样的侧重。(6分)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沈从文《端午日》 |
夜宿乌镇 朱希和 ①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乌镇——那个目前还相对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的小镇。 ②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过街砖拱洞横跨其间,精致的石拱桥、河埠头随处可见,老屋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居民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仿佛还有一点茅公笔下老通宝养蚕的味道。最迷人的是那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 ③在石板桥上踱了几个来回,夕阳不经意间便滑落下去,倏然暮云四合,那一种幽暗我无从表达。我去过无数江南小镇,同里、周庄、西塘、南浔,无非是狭窄的老街,风情的茶楼,有点大同小异,而乌镇是不一样的。幽暗,古朴的幽暗,那是乌镇的底色。 ④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走在小河边、深巷里,深吸一口,都会闻到一缕南梁昭明太子读书的幽暗气息;若再转悠到蚕室、缫丝间或传统的印染作坊,你又会与幽暗不期而遇——蓝印花布垂天而下,蓝色的幽暗之下,你的心也变得幽蓝了。少年太子早已死去,但他精心编纂的《昭明文选》却依旧存活下来,被小镇之外普天下的读书人视为瑰宝。那个生于斯地名叫沈雁冰的文人,无数次走过小镇,他看见了运载蚕丝、棉布的木船以及林家铺子里楚楚动人的女孩,嗅到了子夜里散发的腐朽气味。然后,他也消失在岁月的迷雾里,他的那幢用《子夜》稿费修葺的故居,成为游客们窥视并评说功过的景点。暗夜里不太明亮的灯光勾勒出木屋和石桥的轮廓,那些明清建筑在新雨后仿佛被洗净了的器物,它们的细节被微光放大后点燃,甚至那些青瓦、木纹和窗页的转轴,都在蜿蜒的明暗中悄然显现,像雾气一样弥漫在古镇,向过往的岁月无限延伸,仿佛都在暗溢出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⑤在暗夜里看沿河泛舟,是西栅最迷人的景象。船橹的咿呀声,混合着水被划动的声响,构成了声音细小的社戏。小船穿越被泛光灯照亮的窄街、游廊、高低错落的屋檐和爬满青苔的石阶等等,犹如穿越制作精美的电影布景。西栅没有酒肆的喧闹,小鼓发出的乐声,也没有歌女的低吟浅唱,只有岁月嬗递时偶有的时尚之声轻盈地飘荡在水面上。智慧的传承伴随着脉脉书香,在这里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画卷。一位儒雅的长者站在桥上对我说:“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 ⑥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的残梦。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倘佯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 (有删改) 小题1:作者笔下的乌镇“古朴的幽暗”,它的“古朴”与“幽暗”分别体现在哪两方面?请分别概括。(4分) 答: 小题2:第⑤自然段划线句用了什么修辞?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它的表达效果。(3分) 答: 小题3:从全文来看,文章第⑥自然段写作者的梦境有何作用?(4分) 答: 小题4: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划线句?(4分) 答: |
铨四龄②,母日授四子书③数句,抱铨坐膝上教之。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④,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⑤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⑥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⑦,旋⑧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⑨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①蒋士铨,清代著名文学家。②龄:岁。③四子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④竹丝合所识字: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⑤组绣纺绩:组绣,刺绣;纺绩:纺织。⑥咿咿:指读书声。下文的“轧轧”指织布声。⑦夏(jià )楚:责打。⑧旋:随即。⑨及此:这时候。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4分) ①日训十字 ( ) ②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 ) ③与轧轧相间( ) ④儿怠,则少加夏楚 ( ) ⑵与例句中“乃”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无误,乃已A.乃密布字印(《活板》) | B.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C.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 D.屠乃奔倚其下(《狼》) | 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母 日 授 四 子 书 数 句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读课内现代文,答题。 雪 ⑴(A)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B)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见他们嗡嗡地闹着。 ⑵孩子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起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 )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乎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⑶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嬉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作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⑷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 )连,撇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 )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 )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⑸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⑹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小题1:请给文中加线字确定读音。 ⑴粘( )结 ⑵粘( )连 ⑶旋( )风 ⑷旋( )转 小题2:读上文如观两幅画:一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静态美的江南雪景图。一幅是昂扬向上、飞腾旋转动态美的江北雪景图。 请根据全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中⑴――⑶的填空。
描写对象
| 特点
| 文中联想
| 表达的感情
| 江南的雪
| 滋润 美艳
| ⑴ (2分)
| 美丽、充满生机与活力 (追求美好理想)
| 朔方的雪
| ⑵ (1分)
| 如粉,如沙,决不粘连;随旋风蓬勃奋飞;在日光中,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升腾、弥漫、闪烁。
| ⑶ (1分)
| 小题3:请按下面的要求,做出自己的解读。 ⑴(2分)著名作家王蒙认为“读《雪》需要联想”。读了第⑴段之后,你对鲁迅笔下“江南的雪”产生了什么联想?请用几句话加以描述。 ⑵(3分)北京鲁迅博物馆文物资料室主任李允经认为,《雪》一文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并在这种对比描写中表达自己的倾向和爱憎。请就此结合上文谈谈你的看法。 ⑶(1分)你认为上文中哪一句话最精彩?为什么? |
阳 光 彭学明 ①春天的阳光,像一河涨起的春水,载着桃红水绿,满山奔走。于是大地暖和了,湿漉漉的水气从泥土里蒸发出来。睡在泥地的阳光,伸出温情蜜意的舌尖,在泥土的胸膛舔啊,舔呀,千次万次,阳光把他的爱情和生命全部奉献。冻了一冬的泥土因此长出感情的草、生命的树和爱情的花朵为阳光回报。那些花朵,本就是为爱情而来的,本就是感情泛滥四处开放的,如今有了阳光的温情和抚弄,就更是漫山遍野吐露芬芳。阳光,一个本领高强的摘花手,让我们羞愧汗颜。 ②阳光看农人们如何把春天浸泡成一方种子,发芽、抽苗,变成风景。等一切都满含春的情意,绿成诗的意象时,阳光站起身子,到夏天去了。 ③夏天的阳光,像一匹横空出世的火马,总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奔突而来,坚硬的蹄声左冲右***,踏起一路黄尘、青烟。这时的阳光最激情澎湃,热血沸腾,通红的唇一如炭火,搁在哪儿哪儿都疼,于是女人穿了裙子,让阳光紧抱;男人穿了短裤,让阳光乱拧。《诗经》里留下的男人女人,赤脚穿过雨巷,长发湿漉,疑是戴望舒身边移动的丁香。亲切的阳光与他们并肩行走,隔世的话题越拉越长。阳光和人来到草地,草地的绿不再柔弱而很坚强。阳光和人来到河边,河边的景致不再新鲜而很老陈。夏天的阳光,是水中的阳光,只有水中浸泡时,我们才感到阳光是那样软和、湿润与可爱。那么,就让我们做一回田田的荷叶,永居水乡,翻动棹歌。 ④可是秋天要来的,秋色会愈来愈重地挂在我们的窗棂与屋檐。那阳光会依旧照在一把紫砂茶壶上,照在几串沿墙挂着的红辣椒上,依旧会钻进秋天的林子里又唱又跳,把树叶染得红红、黄黄。阳光走到田里,田里的水稻就会成熟。阳光走到地头,地头的庄稼就会吐香。阳光走到树上,树上的果实就会流蜜。即便是土,阳光也会将之踩出芬芳。抚摸千年不改的芳醇,辛苦一世的人们开始唱歌,没有词,没有曲,就是那么灿烂的几吼,就有滋有味,无限情思。小桥流水,红掌清波,柴门紫烟,都如远行的乡人年年奔跑在秋色民歌。那些牛、羊、猪、狗,则永远都是一群活活泼泼的动词,在民歌下走动,民歌下成长。 ⑤当我们把秋天收进仓库以后,我们往往来不及给秋天道个好,就不知是谁从遥远的西北派出一夜寒流,让三九隆冬乘坐一地冰霜抵达民间。阳光,不再是守家的乡人每天早出晚归,而是远行的游子肩扛乡愁,留下背影。又冷又疲的日子,我们围着炭火,却总朗不起一颗心赶走冬天的阴沉,总怀念阳光曾经给予的好日子、好享受。可是阳光,你会回来么?你是否独上高台、一脸泪光地打望着我们? ⑥ 阳光来了!阳光穿着布鞋!阳光来到他曾经来过的地方数他熟悉的村庄、熟悉的景致!那几堵院墙还在么?那几排篱笆还在么?那几株柳树还在么?在咧!那叫二爷来我身边坐坐吧,我想听他的二胡!白胡子二爷就拖把二胡在阳光身上坐了,受伤和不受伤的音符在老人和乡间的角角落落走走停停,越走越真。学校的大草坪里,阳光正翻晒着一群看书的孩子和电脑照排的字符,整个草地满门书香。字符们,正排着队,教孩子们认识道路和世界,认识智慧和思想。字符说,这个世界不但充满了善良与美丽,也充满了邪恶与丑陋,那些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沟与角落,往往生长着肮脏与丑恶,把某些人的良心与道德赶得越来越远,我们越来越世俗、势利、缺乏斗志、忘记正义,于是我们多么希望有自然的阳光温暖我们皮肉的同时,更有精神的阳光照耀我们的骨髓。 ⑦阳光,我们一生一世的亲戚,我们永远需要与你把酒对歌,握手叙情,永远需要你的恩赐与抚慰。 小题1:文章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 小题2:简要概括文中春、秋两季的阳光各有什么特征。(4分) 答: 小题3:文章对阳光的称呼在第五、七自然段中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以“阳光”为题的妙处。(4分) 答: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