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随想(10分)汪国真①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睛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心晴的时候,晴也是雨;心雨的时候,雨也是晴。②不

雨的随想(10分)汪国真①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睛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心晴的时候,晴也是雨;心雨的时候,雨也是晴。②不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雨的随想(10分)汪国真
①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睛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心晴的时候,晴也是雨;心雨的时候,雨也是晴。
②不过,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一逢上下雨便难忘。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当然,有时也能瓢泼成一种灾难。
③春天的风沙,夏天的溽闷,秋天的干燥,都使人们祈盼着下雨。一场雨还能使空气清新许多,街道明亮许多,“春雨贵如油”,对雨的渴盼不独农人有。
④有雨的时候既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人们却多不以为忤。或许因为有雨的季节气候不冷,让大阳一边凉快会儿也好。有雨的夜晚则另有一番月夜所没有的韵味。有时不由让人想起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名句。
⑤在小雨中漫步,更有一番难得的惬意。听着雨水轻轻叩击大叶杨或梧桐树上那阔大的叶片时沙沙的声响,那种滋润到心底的美妙,即便是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下流淌出的《秋日私语》般雅致的旋律也难以比较。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造化,真是无与伦比。
⑥一对恋人走在小巷里,那情景再寻常不过。但下雨天手中魔术般又多了一把淡蓝色的小伞,身上多了件米黄色的风衣,那效果便又截然不同。一眼望去,雨中的年轻是一幅耐读的图画。⑦在北方,一年365天中,有雨的日子并不很多。于是若逢上一天,有雨如诗或有诗如雨,便觉得好奇。
小题1:文章开头是富有哲理的自然段,但有两个语句排版时弄错了位置,从而颠倒了作者的意思。请指出这两个语句(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对调。
小题2:汉语的词汇是丰富的,同一种意思常常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请你给第②段加横线的“弥漫”、“浸润”、“镌刻”、“瓢泼”各更换一个更加平易的二字词语。(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④段写道,在“有雨的夜晚”可以使人想起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的名句。如果也是夜晚,和着习习春风,绵绵细雨悄然而下,你一定会想起课文中曾经学过的另一位唐代诗人的一个名句,请写出这个名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第⑥段写道:“一对恋人走在小巷里……雨中的年轻是一幅耐读的图画。”请你按下边的要求,模仿原文的句式和语言特点,试写一个感人的画面。(2分)
答:一个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中的牵手是一幅耐读的图画。
答案

小题1:(2分)“晴也是雨”与“雨也是晴”颠倒了位置。(或“心晴的时候”与“心雨的时候”颠倒了位置。)
小题2:4分)酝酿(弥散、蔓延、升华……)营造(制造、渲染、酝酿……)铭刻(琢磨、凝结、冲积……)制造(倾泻、咆哮、灌注……)注:凡搭配恰当,句意顺畅,与原意基本相符的,一词多用或一空多答的均不得重复记分。
小题3:(2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小题4:(2分)意境优美、想象合理、画面感强、大致符合例句句式和语言特点,即给全分。某一方面略有不足的按1分为一个档次依次扣分,直至零分。
解析
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睛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心晴的时候,晴也是雨;心雨的时候,雨也是晴。
小题1:试题分析:读第一自然段可知,“心晴的时候,晴也是雨;心雨的时候,雨也是晴”与前面的“外面下着雨心却睛着”“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的语意不一致,因此应改为“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点评:理解语意要注意前后语句的内容,语句所表达的意思必须要前后一致,语意顺承,不可前后矛盾。
小题2:试题分析:给“弥漫”、“浸润”、“镌刻”、“瓢泼”找近义词,一方面意思要相近,另一方面还要与原句中的词语搭配恰当。如“弥漫”的近义词要与“情调”搭配,“浸润”的近义词要与“氛围”搭配,“镌刻”的近义词要与“记忆”搭配,“瓢泼”的近义词要与“灾难”搭配。
点评:所学课文中出现的词语(成语),包括文言文中出现的成语,要做到知其意,善运用。平时要在积累上下工夫,尤其是一些近义词要进行比较积累。做题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去判断使用的正确与否。
小题3: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夜晚”“春风”绵绵细雨“悄然而下”等字眼,我们很容易想到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点评:平时要培养对各类知识的兴趣,如故事传说、名人名言、俗语谚语、诗词名句、歌谣童谣等,要在学习、生活中多留意,并随手记录下来,这样,考试时遇到这类的题目就不会无答案可写了。
小题4: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模仿原文的句式和语言特点”“写一个感人的画面”,注意六段的句式和语言特点,"一对恋人走在小巷里,那情景再寻常不过。但下雨天手中魔术般又多了一把淡蓝色的小伞,身上多了件米黄色的风衣,那效果便又截然不同。一眼望去,雨中的年轻是一幅耐读的图画",首先要创造一种常见的但很温馨的情境,然后指出这种场景的感人所在。如“一对老人坐在庭院中,那情景再寻常不过。但凉风中手中魔术般又多了一杯热茶,身上多了件可身的大衣,那效果便又截然不同。一眼望去,风中的相伴是一幅耐读的图画”。
点评: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如果给出的示例有两句或两句以上,而且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
举一反三
爱尔克的灯光(节选)(15分)
巴 金
傍晚,我靠着逐渐黯淡的最后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但是它们的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十分亲切。我认识它们,就像认识我自己。还是那样宽的街,宽的房屋……我仿佛要在这里看出过去的十九个年头,不,我仿佛要在这里寻找十八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
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我只得失望地走了。我向着来时的路回去。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依旧是阴暗中一线微光。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吧。她用这灯光来给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依旧是十八年前的那些人把我送到门口,这里面少了几个,也多了几个。还是和那次一样,看不见我姐姐的影子,那次是我没有等待她,这次是我找不到她的坟墓。一个叔父和一个堂兄弟到车站送我,十八年前他们也送过我一段路程。
我高兴地来,痛苦地去。汽车离站时我心里的确充满了留恋。但是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我不顾同行者的劝告,把头伸到车窗外面,去呼吸广大天幕下的新鲜空气。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
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选自《语文报》)
小题1:“爱尔克的灯光”是西方经典传说,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个传说的大概。(3分)
                                                                                                                                     
小题2:你认为作者用“爱尔克的灯光”为题有何含义?(3分)
                                                                                                                                     
小题3:你怎样理解“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这句话的含义?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小题4: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一盏像“爱尔克的灯光”一样为你守候的灯呢?(3分)
                                                                                                                                                                                                           
小题5:选文最后两段写道:“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 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说说你对这两段话的理解。(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4分)
    文理          泯然          环谒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
                                                                
                                                                 
小题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4分)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                             , 从道理上说,是因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         ⑵野芳发而幽香(        )
⑶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⑷伛偻提携   (        )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小题3:文章以“乐”贯穿全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这些“乐”反映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遭贬谪的朝廷弃儿不胜枚举,流放的屈原,不得志的苏轼,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从这些人身上你获得哪些启示?(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4分)
(1)才美不外         见:        
(2)执策而之          临:        
(3)愿还而视之       子:        
(4)去而之            顾:        
小题2: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小题3: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①布帛:泛指织物。   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
③椁(guǒ):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④戮:侮辱。
小题1:
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4分)
①齐国厚葬(       )          ②布帛于衣裘(       )
③桓公之 (       )          ④厚葬之风矣(       )
小题2:
下面句中没有标点,请在两处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人 何 故 为 之 也 未 几 厚 葬 之 风 休 矣。
小题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小题4:
用自己的话说说厚葬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什么危害?(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