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题(10分) 黄帝将见大隗①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

附加题(10分) 黄帝将见大隗①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附加题(10分) 
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①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奚:何,什么。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问涂焉  涂:____________     (2)黄帝再拜稽首  再: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3分)
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用自己的话总结小童指导黄帝治理天下的这件事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1)通“途”,路。 (2)两次。
小题2: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小题3:治理天下的人,这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两样呢?
小题4:示例:对有损国家的团体或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1)中“涂”为“通假字”,同“途”,道路;(2)中的“再”为“两次”,不能理解为“第二次”。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2:试题分析:这句话的意思为“这位少年,真是了不起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根据划分句子的意思原则,节奏划分为“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点评: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此句时,“夫”为“句首语气词”,“为”是“治理”的意思,“奚”是“什么”的意思。除了抓住这些关键字以外,还要使整个句子在翻译时保持完整性与流畅性。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4:试题分析:根据小童为皇帝指路,意思是让皇帝选择贤才、去除庸才。这个故事让我们获益匪浅,对于那些滥竽充数的庸才,我们要及时的发现并将其驱逐出人才的队伍。
点评:根据文章的内容谈启示,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分析出获得的启示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可久居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B.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C.水尤清冽/ 林壑尤美D.皆若空游无所依/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小题2:本文先乐后悲,一开始,因听见口口口口的水声而愉悦,接着因看到口口口口口口口的游鱼而欣喜,但口口口口的小潭环境触发了作者心中的悲伤。(根据原文填空)(3分)
小题3:翻译句子。(3分)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小题4:下面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寻找小石潭的过程,为下文写小石潭幽寂的环境、清澈的潭水等内容埋下伏笔。
B.作者的情绪先是快乐后是黯然伤神,表面是由于环境过于凄清,实际上是因为自己仕途失意,遭遇不公正待遇。
C.文中采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现潭水的清澈:“水尤清冽是直接描写;还通过听水声的美妙感受、全石的水底和游鱼的动静情形侧面表现。
D.本文观察入微,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设喻,如“犬牙差互”传神地描写了溪流形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附加题(10分)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则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鬃又磔磔然,以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注释】①啖:吃。②若:及,至于。③奋掷而出:用力纵身逃出。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3分)
(1)咸无所好________ (2)束氏日市肉啖之________(3)鼠度其无他技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3分)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狸狌失去捕鼠本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读了这则寓言,你得到什么启示?(写出一条即可)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1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偏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忻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余幼时即学                (2)录毕,送之               
(3)媵人持沃灌                (4)弗之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3: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1分)
                                                                        
小题4: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3分)
                                                                        
                                                                        
小题5: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10分)
被遗忘的稻草
①那码得整整齐齐的一垛稻草被人遗忘了,堆在田埂上,像一只浇了冰后丢在堤岸上的桶。收完了谷,那堆在田里的捆捆稻草就被人们拖回家去,垫栏或者喂牛,灶里的湿柴燃不着时,也会抽一把塞进去,然后哄的一声蹿出火苗——但是这一垛稻草却被人们遗忘在田埂上了。或许是一板车拖不下了,那板车上的稻草已经装得像一座山。人们预备着过几日再来将这些稻草挑回去。
②但是那块田已耕好,油菜也栽上了,人们该忙的已经忙完,那一垛稻草却仍然堆在田埂上。
③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也抹在这一垛稻草上,于是那枯黄的稻草透出一层明黄,像已经熟透了的季节。耕牛从田埂上一路啃食而来,这一垛稻草就会兴奋地在微风中颤动她的枯草,似蜻蜓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那耕牛的嘴一路啃来,对着那颤栗的稻草望也不望,因为堤旁地上的黄草比她有汁浆。
④田里的油菜栽上了,又一天天地生长,枯瘦的油菜叶渐渐丰腴而肥硕,田里的草也长了出来。终于盼来人们到田里为油菜除草——说不定人们会发现这一垛被遗忘的稻草。人们歇息时,会从稻草堆上抽一把稻草垫在堤上,坐下来抽一根烟,或者吃着送到田里的午饭,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还有一垛稻草!”稻草便会为人们记起她而高兴,垫在堤上的稻草会咔咔作响,让人们垫坐得更舒适一些。然而人们留下一些烟灰,撒下几粒米饭,散着一团稻草,走了就再也不见踪影。
⑤那一垛稻草已为人所遗忘。风吹,雨淋,金黄的稻草渐渐变得灰白。夜降的霜突然而至,那堆稻草仿佛一夜间白了须眉。
⑥无遮无拦的稻草,就在田埂上腐烂。高高的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一场大雪,欲将大地履如平地。然而那一堆尚未被消磨尽的稻草,却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如一颗不屈的心,欲破雪而出。
⑦冰雪消融,堤土长出了如针的新草。春天到了,田野还是一片淡青色,但在那堆着稻草的地方,腐草中已伸出了一朵油菜花,像一只金色的喇叭,高高地昂向天空,报晓这春天的到来。
小题1:文中的哪些具体内容可以说明稻草被人遗忘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小题2: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颤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2分)
小题3:大雪之后,稻草“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说明了什么?(2分)
小题4:文章第⑥段写道:“高高的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稻草都在盼望些什么。(2分)
小题5:作者在文章结尾写“腐草中已伸出了一朵油菜花”的目的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16分)
与朱元思书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水皆碧(piǎo)急甚箭(tuān) 
B.互相邈(xüān)泠作响(línɡ)
C.嘤成韵(yīnɡ) 鸢飞天(lì) 
D.经世务(lún)鸟相鸣(hǎo)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天山            ②千不穷            
③窥谷忘            ④猛浪若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文:                                                                                                                                   
小题4:①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分)
②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写出从视觉或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一组:                            。(2分)
小题5: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写水势的,郦道元《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小题6: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