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湖畔秋晨胡永良①晨曦中,我来到了湖畔。一阵浓浓的清新之气迎面扑来,我沿溯着这气息前行,宛如清水中那跳跃的游鱼,被清澈的泉水所冲荡,激起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湖畔秋晨胡永良①晨曦中,我来到了湖畔。一阵浓浓的清新之气迎面扑来,我沿溯着这气息前行,宛如清水中那跳跃的游鱼,被清澈的泉水所冲荡,激起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湖畔秋晨
胡永良
①晨曦中,我来到了湖畔。一阵浓浓的清新之气迎面扑来,我沿溯着这气息前行,宛如清水中那跳跃的游鱼,被清澈的泉水所冲荡,激起了它那灵巧的身躯溯水而上。
②初秋的清晨,是从露水中穿过来的,全身沾满了密密细细的小水珠。没有一丝风,身旁的棕榈树叶被露水湿透,下垂的叶尖上还沾着一颗欲往下掉的露珠,仿佛刚刚在一场大雨中冲刷过,干净,新鲜,露出了它本来棕黄的质地。门前的小山丘上,几树初秋刚长出的新叶,在渐见苍老的绿叶映衬下显得更加新鲜温润。初秋的世界,每天都要被厚重的露水洗涤一遍,空气中浮尘沉降,世界因此而澄澈,而广阔无边。
③在城里生活久了,常想,远离城市,独居山林,应是万籁俱寂,独享清静。可我今天才发现自己错了,山林里的清晨是热闹的,甚至说是喧嚣的。到处是虫鸣,细细碎碎,连成一片。它们长短不一,节奏各异,这些不同音高、不同腔调、不同流派的歌手们,把这个秋晨完全辟为自己的竞技舞台,竞相向大自然展示自己的存在。我想,任何一个人在这样一个清晨聆听它们,都不会再愚蠢地觉得这山是空旷、自生自灭、没有主人的,都会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份子在其他生命面前的狂妄而羞涩。
④但虫鸣毕竟是细小的,对于这个过于热闹的早晨来说,它只是一块印花布上那些细小的图案,构成了整块花布的底色,而那些偶尔一发的鸟的婉转歌声,才是这块大花布上绣着的大朵的灿烂耀眼的鲜花。对面一丛灌木林中,一只不知名的鸟隐在其中,整个清晨都在“叽——叽叽叽——叽哟——叽哟——”地叫嚷,它放开嗓子,声音在这山谷里荡开去,让这静汪汪的空气有了第一丝震颤。我觉得这是“聒噪”,但它自己会不会觉得自己成了这清晨舞台上自由自在的公主呢?随着这震颤,山中一定会在某一地方有几颗挂在叶尖上的露珠悄然滚落。
⑤我在湖边的码头散步,高耸的台阶使我够不到湖水,却让我将更广阔的湖面收入眼底。那些清凉透亮的液体,注满了一座小岛与另一座小岛之间的空隙,将那些葱郁的林木相互隔离开来。湖水盈盈的,却并不晃动,与清晨中整个世界一样安详、平静。没有风,没有波浪,但却能闻到湖面上漫漫泅开的鱼腥味,和这空气中露水的味道一样令人兴奋。远处湖面上起了一缕白雾,淡淡的,轻轻地贴着湖面,缓缓散开。
⑥一轮秋阳从山后升起,路上三三两两的人走路说话,就像那只不懂珍惜清晨之美的鸟一样肆无忌惮。山坡顶上树林之间的那层浅紫的雾霭渐渐淡了下去,直到消失在那些叶片的背面。大地就这样醒过来了,亮起来、清晰起来了。不久,这个世界就将是非分明,变得耀眼夺目。空气开始流动,露水将要晒干,湖面上的雾气散去,虫鸣鸟唱将被更加洪大的人声车声所遮蔽,并为人们所忽略。只有湖中阳光照不到的那个峡谷,清晨里特有的紫岚,才不会轻易散去。
⑦一个老船家过来了,他钻进茂密的丛林中取回他昨晚隐藏的两根船桨,解了缆绳,跳上了小船。我真想乘他的小船,听一路欸乃之声,驶向湖中峡谷,寻找那永不消逝的晨色。
(选自《在喧嚣中听见宁静》,有删改 )
小题1:细读选文,仿照示例概括③—⑤段的内容。(3分)
示例:第②段:厚重的露水
第③段:                   
第④段:                   
第⑤段:                   
小题2:第④段中,“我觉得这是‘聒噪’,但它自己会不会觉得自己成了这清晨舞台上自由自在的公主呢”中的“聒噪”一词为什么要加引号? (2分)
小题3:第⑤段描写景物时,调动了人的哪两种感官?(2分)
小题4:选文描写景物时,多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请任选一句比喻句进行赏析。(3分)
选句:                                                           
品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文章描写湖畔清晨的美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划出相应的句子。(4分)
小题6:秋,总是给人肃***的感觉,自古文人多悲秋,这篇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答案

小题1:细小的虫鸣 婉转的鸟鸣 清冽安详的湖水
小题2:“聒噪”一词原本是贬义,在这里加引号,是贬义褒用,表面是说鸟唱烦人,实际表达的是作者对嘹亮鸟鸣的喜爱之情。
小题3:视觉 嗅觉
小题4:示例:但虫鸣毕竟是细小的,对于这个过于热闹的早晨来说,它只是一块印花布上那些细小的图案,构成了整块花布的底色,而那些偶尔一发的鸟的婉转歌声,才是这块大花布上绣着的大朵的灿烂耀眼的鲜花。
 赏析:运用比喻将清晨比作印花布,把虫鸣比作印花布上细小的图案所构成的底色,把鸟唱比作印花布上大朵的灿烂耀眼的鲜花。这种写法,化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虫鸣鸟唱点缀了清晨的美景。
小题5:按照作者的行踪,描写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我来到了湖畔”、“我沿溯着这气息前行”、“我在湖边的码头散步”等。
小题6:作者一扫历来悲秋的思路,通过描写湖畔清晨清新幽美的景色,抒发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远离城市,渴望永享淳朴宁静生活的感情。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第3段“山林里的清晨是热闹的,甚至说是喧嚣的。到处是虫鸣,细细碎碎,连成一片。它们长短不一……”——细小的虫鸣;第4段“但虫鸣毕竟是细小的,对于这个过于热闹的早晨来说,它只是一块印花布上那些细小的图案,构成了整块花布的底色,而那些偶尔一发的鸟的婉转歌声,才是这块大花布上绣着的大朵的灿烂耀眼的鲜花……”——婉转的鸟鸣;第5段“湖水盈盈的,却并不晃动,与清晨中整个世界一样安详、平静……”——清冽安详的湖水。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找出关键信息。文章中的3、4、5段各写了不同的内容的不同特点,第3段写虫声,第4段写鸟声,第5段写湖水,概括时语言要简练。
小题2:试题分析:“聒噪”的意思是:声音喧闹,令人烦躁,文中加了双引号,表示并不是表示它的本义,而是想表达作者对嘹亮鸟鸣的喜爱之情,贬义词用作褒义词。
点评:解答理解词语含义类题目时,要结合所给的词语含义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作答。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特别是容易混淆的词语,不能仅凭字面意思来理解词语含义。本题中考了“聒噪”一词的感情色彩,解答时,不能从它的本义来理解,要联系文中原句和作者的感情态度来理解。
小题3:试题分析:“我在湖边的码头散步,高耸的台阶使我够不到湖水,却让我将更广阔的湖面收入眼底……”,这里是通过视觉假角度来写的。“没有风,没有波浪,但却能闻到湖面上漫漫泅开的鱼腥味……”这是通过作者的嗅觉角度来写。
点评:感官描写有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文中第5段主要运用了视觉和嗅觉两种感官描写。
小题4:试题分析:文中使用比喻修辞的句子很多,一般情况下,比喻修辞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形象。分析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来分析。
点评: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
小题5:试题分析:通读文章,可以看出,本文是按照作者的行踪,描写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我来到了湖畔”、“我沿溯着这气息前行”、“我在湖边的码头散步”等都说明了作者的游览踪迹。
点评:常用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写人、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写作;按空间顺序写,常用于写游记、参观记、活动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按逻辑顺序来写等。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
小题6:试题分析:作者通过写秋天湖畔的景色,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点评:怎样才能切准情感把握的脉搏,深入地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1)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2)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常常出现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含义。这些语句,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从而也显示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3)根据人物语言,分析情感态度。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切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味,要有结合语言看作者情感的意识,巧妙地将溶入其中的情感态度捕捉到。(4)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景物描写,往往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其美景,知其深情;观其外表,知其内涵。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小题(8分)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1:上文节选自课文《     》,作者是       (人名)。(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划线字的含义。(3分)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
小题3: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中“前人之述备矣”。
B.第②段写览阴雨连绵季节之景而触景伤情,悲恸不止。
C.第③三段写览春天温和明媚之景而感到无比欣慰和欢喜。
D.第④四段“斯人”是指作者的朋友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刘基论相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向其数欲害君,君却为之善耶!吾欲以君为相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以杨宪为相。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宪则不然。”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4分)
其数欲害君(   )                     宪素基(   )
小题2:对文中画线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凡是换柱子,等到有大木头才行。
B.这就好比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
C.凡是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
D.这就好比换柱子,等到有大木头才行。
小题3:刘基认为宰相应该有“           ”的度量(用文中的语句)(2分)
小题4:本文表现了刘基                            的优秀品质。(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4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而去之___________
②亲戚之_______________
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____
④多助之 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以”字的意思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      ) (3分)
A.固国不山溪之险
B.天下之所顺
C.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属予作文记之。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3分)
答:含义:              。事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不责僮婢(节选)(9分)
唐临性宽仁,多恕。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终不扬其过也。
阳城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奴觉,谢罪。城曰:“寒而饮,何害也!”                          (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取白衫且止               (2)觉其故      
(3)奴以米                  (4)乃以归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终不扬其过也。
小题3:你赞同唐临、阳城的做法吗?为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
[A]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B]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1)渔人甚之。(              )
(2)病终。(           )
(3)货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            )
(4)盗窃乱贼而不(             )
小题2:后人根据这两段总结出两好多成语,请在横线上任意写出4个。(2分)
                                                      
小题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3分)
(2)盗窃乱贼而不作。(2分)
小题4:你读了这两段选文,你认为桃花源人的生活和大同社会的生活各有什么特点?(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