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8分)黄生借书说①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②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8分)黄生借书说①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②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8分)
黄生借书说
①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②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③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④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⑤为一说,使与书俱。
小题1:本文作者是      朝的文学家               。 (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小题3:不能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观点的一项对比内容是(   )(3分)
A.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B.藏书者和借书者不同心理的对比。
C.作者幼时和通籍后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D.作者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行为的对比。

答案

小题1:清    袁枚(2分)
小题2: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小题3:D(3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黄生借书说》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名篇,其作者和作者的生活朝代一般是不会不知道的,但要注意把字写对。
点评:对于课本上的文言文课文,不但要知道字词句意,还要能知道大致内容和主题以及涉及到的文学常识.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可惜”等。“可惜”是古今异义的词,应译为“值得珍惜”。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作者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行为的对比。”体现了作者与张氏不同的对待借书人的态度,可以表现两人不同的性情,但不能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言文的大致内容、主题等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语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学的诗歌的相关知识去判断、去衡量。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虎惟恃勇
人有之山而与虎遇者,其穷也,则谓之曰:“而且止,吾与而斗死之也。”虎闻其言而若有懈焉,止以待之。其人间则伐树为梃‚,执焉而呼曰:“虎来!”前与之合,而折其前之左足;既而又合,而折其右足,以死。虎惟恃夫也,而不知卒以其所恃而毙于人,哀哉!
『注』① 而:通“尔”。‚梃:棍棒
小题1:解释划线字。(4分)
(1)人有山而与虎遇者  之(     )
(2)伐树梃    为(     )
小题2:对画线句“而不知卒以其所恃而毙于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而不知道最终正是因为它所依靠的而被人打死了。
B.却不知道最终正是因为它所依靠的而被人打死了。
C.因而不知道(它的)死正是因为它所依靠的而被人打死了。
D.却不知道(它的)死是因为它所依靠的而被人打死了。
小题3:根据文意,“虎惟恃夫也”中的“夫”具体是指:                           (2分)
小题4:本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8分)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上文选自课文             ,作者是      (朝代)欧阳修。(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小题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写太守只是因为山里四季景色之美而乐。
B.第②段生动展现滁人游山之乐和太守宴游之乐。
C.第③段以禽鸟、游人衬托太守以众人之乐为乐。
D.全篇充分表现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⑤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4分)
①温而知新(    )②择其善者而之(    )
知也(    )   ④恕乎( )
小题2:翻译句子(4分)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小题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2分)
小题4: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晋之读书法
(清)陈善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①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初若可喜,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 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注释]①陈晋之:人名。 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③癖:毛病。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2分)
岁(       )       然(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小题3:短文中,作者是用什么事例来证明“陈晋之为得法”的?请用自己的话来概述。(2分)
小题4:你从本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8分)
天时不如地利
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本文作者孟子是        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我们在初中阶段教材里还学过他的作品有《       》。(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词的含义。(3分)
委而去,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小题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中作者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②和③段在论证观点时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第④段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突出了“得道”的重要。
D.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战胜强者的治国方针和策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