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3分)[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

文言文阅读(13分)[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13分)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选自《虞初新志》)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线词语。(3分)
(1) 左臂挂念珠倚(       )
(2)(    )右臂支船
(3) 佛印绝(      )弥勒
(4) 阡陌交通(      )
(5)屋舍俨然 (     )
(6)如外人(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6分)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小题3:写出两个出自[乙]文的成语。(2分)                                            
小题4:[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2分)
                                                                        
答案

小题1:(1)代词,左膝上(2)通“屈”,弯曲(3)像(4)交错相通(5)整齐的样子(6)全、都   (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2:(1)他们的两膝互相靠近,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边的衣褶里。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3)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了。
(意思符合即给分)
小题3: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阡陌交通 。(写出其中两个即可,2分)
小题4: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意思对即可,2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诎”是通假字,“类”是重点实词。“交通”是古今异义词,“俨然”要注意把“然”的意思解释出来,“悉”的意思是固定的,即都、全。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1)句中的关键词有“比”“黄发垂髫”“豁然开朗”等,“比”是靠近的意思,“黄发垂髫”是借代的修辞,指老人和小孩。“豁然开朗”是古今异义词,指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了。注意这些易错词语,再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在文章中找,很容易就可看到“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黄发垂髫、阡陌交通”几个明显的成语。对于似是而非的四字短语则尽量不写。
点评:文言文中的成语,及出自文言文中的成语,平时的学习中要有一定的积累,不仅如此,还应知道古今意义上的区别,同时还要会正确的运用。
小题4:试题分析:文章中对于世外桃源的描写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出了与世外截然不
同的景象,因此实则借此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满与对如世外桃源这样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点评:做题时,要先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做题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文言文理解起来更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做推断,做到整体感知。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10分)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画线字的意思。(4分)
①沿溯阻             ②王命急宣                  
③不以也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见。         
小题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答: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答:                                                                
小题3:[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2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童年趣事(10分)
  我的童年有一段时间是在苏北度过的。那时,我住在一个如画的小村子里,村外有流淌的小河、碧绿的草地和高大的树木。
  不必说我和小伙伴们在小河里游泳、钓鱼、捉螃蟹、捉龙虾,抬来家里的大木盆划船;也不必说我们在草地上打滚、摔跤、捉蛐蛐、捉蚂蚱,看两头大黄牛打架。单是村东头那颗歪脖子的大枣树,就有无限的乐趣。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春天悄悄地到了,百花相继怒放,而歪脖子大枣树似乎还没有睡醒,直到春末夏初,它才开满了芬芳醉人的小黄花,长出了嫩绿的叶子。不知从哪儿来了一群马蜂,在树上筑起一个莲蓬似的巢。大人们说:“千万不要去惹它们,不然会挨蜇的!”我们当然十分害怕,只敢远远地看着它。一天,我们实在忍不住了,大家拿来弹弓,聚集在歪脖树下,装好石子,对准马蜂窝一齐“开火”。果然,一群马蜂嗡嗡地出动了,冲着我们飞来。我们吓得扔掉了弹弓,捂着脑袋没命地跑。我很不走运,被蜇了一下,肿起一个大包,很长时间才好。从此,我再也不敢去惹马蜂了。
  夏天来了,歪脖树上的知了叫了起来。中午,大家每人拿着一根长竹竿,在竿头粘上一块面筋,来到树下,发现知了就悄悄地把竿头伸过去,瞧准了,用竿头的面筋猛地一粘,它就成了我们的俘虏。傍晚,大家每人拿着一把小铁铲,又来到树下。只要能在地上找到蚕豆大小的洞,就能挖出一只浑身是泥的“知了猴”。把它放在盒子里,第二天,它就神奇地成为一只又黑又亮的蝉。
  秋风送爽,歪脖树上的叶子簌簌地落了。歪脖树上挂满了一颗颗大枣,有红的,有黄的,也有青的,像是一盏盏小灯笼,放着奇异的光彩,真叫人垂涎三尺。这时,我们便每人拿上一个大塑料袋,一根带钩儿的长竹竿,“噼哩啪啦”炒豆子似的把树上的枣全都打下来,每人捡上满满的一袋,拿回家去,洗净,放在锅里煮熟,去掉核,加点面粉,做成薄糕,这就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枣糕。
  秋去冬来,歪脖树上垒起了一个个脸盆大小的喜鹊窝,一垒就是五六个。到了晴天,我们就聚到树下,脱去笨重的棉衣,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掏鸟窝一般要两个人,一个掏,一个接,动作要干净利落,不然,碰到大人是要挨打的,因为大人们说那是益鸟。但那时我们还不懂什么是益鸟,什么是害鸟,只是想尝一尝鸟肉是什么滋味。掏出鸟后,我们先把鸟***死,拔掉鸟毛,剖开鸟腹,除去内脏,然后浇上酱油,撒上盐。当然,这些都是从家里“偷”出来的。这些都干好了,就把鸟放在火上烤。烤熟后,大家一人一口,津津有味地分享这“野味儿”。那诱人的香味我永远也忘不了。
  这段快乐的童年生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美丽的小村庄,可爱的小伙伴,那繁茂的树木,绵绵的草地,潺潺的小河,特别是那棵歪脖子大枣树。
小题1:本文按四季的更替回忆童年与大枣树有关的四件趣事,请分别概括。(4分)
(1)春天:__________                            
(2)夏天:__________                            
(3)秋天:__________                            
(4)冬天:__________                            
小题2:本文紧扣“趣”字有详有略的回忆了快乐的童年。请以第二段为例,说说本文详写的是什么事,略写的又是什么事?(2分)
(1)详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选文结构完整,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在冬季记趣中讲到了捣鸟窝这样的事情,请你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谈谈爱护鸟类有哪些好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题。(12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2分)
其境过清    (      )       ② 不可状  (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小题3: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分)
甲文:                                                                       
乙文:                                                                       
小题4: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李生论善学》,完成题。(14分)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①或:有人。  ②悉:全,都。  ③还:通“旋”,掉转身。   ④盍:何。  ⑤迨:等到。 
⑥昭:展示。   ⑦炯戒:明显的警戒。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4分)
①或君不善学              ②王生不               
③王生益                 ④余不               
⑵与所给例句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其友李生问之
A.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C.方为秋田之害(《以虫治虫》) D.乃以瓦布之(《梵天寺木塔》)
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君  但  识  之  而  不  思  之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结合课文,说说李生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可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这对我们又有
怎样的启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蒲公英》一文,完成题。(20分)
那是春日的一个上午,阳光明媚,清风徐来。草绿了,花开了,那些花儿,在远远近近的绿草间里像星一样闪烁。无数老人和孩子在草里徜徉花里漫步,也像春天的阳光一样灿烂。
那时侯我正失意着,骑着车子在堤上乱走。一不留神,车子歪了下去,险些撞着坐在堤下的一个老人。在向老人表示了歉意之后,我没走,就坐在老人身边。
那段日子,失意就像春天的草一样在我的思想里蓬蓬勃勃。很久以来,我看见一片落叶,便伤感,觉得自己也是一片落叶。我看见一片落花,也伤感,觉得自己是一片落花。看见流水,还是伤感,觉得自己的生命就在这平平淡淡中像水一样流逝了。
老人看出了我的失意,跟我说起话来。老人说:“年轻人,怎么这样无精打采呢?”
我手里缠着一根草,在老人问过后,我晃了晃那根草说:“我这辈子将像这根草一样平凡。”
老人没做声,只是看着我。
在老人的注视下我说了起来,我说我是一个很不幸的人,初中是因一场病休学了一年。此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勉强读了高中后,又没考取大学。我又说一个人连大学都没有上过,毫无疑问是一个平凡的人,我这一辈子将在平凡中度过。我还说我是一个不甘平凡的人,我从小就立下志愿,一定要让自己的人生辉煌。
说到这里我流泪了,我心里装不下太多的失意,它像汹涌的洪水,找到了决口。
老人这时开口了,老人说:“你知道你手里是什么草吗?”
“不知道。”
“它是蒲公英。”
“这就是蒲公英吗,我常在诗人的笔下见到它,可它也很普通呀。”我说。
“你没看见它开着花吗?”
“看见了,一种小花,毫不起眼。”
“是不起眼,但它也可以辉煌。”
“在诗人的笔下?”
“不。”老人摇了摇头,注视着我。俄顷,他站了起来,跟我说:“我带你去看一个地方吧。”
我听从了老人,也站了起来。
随后,我跟着老人沿着那条堤往远处走,大约二十分钟后,我看见了一个足以让我这一生都震撼的景致。那是一块很大的河滩,有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大。整个河滩上全部是蒲公英,漫无边际。蒲公英开花了,那些毫不起眼的黄黄白白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那样美,那样灿烂,那样妖娆,那样蔚为壮观,炫目辉煌。
一朵小花,也可以这么辉煌么?
我们再没说话,就那样伫立着,起风了,花儿轻轻地向我涌来。我忽然觉醒了,心里一下子飘满了那些美丽的蒲公英。
我觉得自己也是一朵蒲公英了!
一直到现在,那漫无边际的蒲公英还在我眼里烂漫着,而且,在那里我看见了自己。
小题1:仔细阅读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那段日子“我”失意的原因。(4分)
                                                                             
                                                                             
小题2:(1)请赏析文章第一段画线的句子。(可从修辞手法、语言特点、表达作用等方面进行赏析)(4分)
                                                                             
                                                                             
(2)据文章内容,概括出文中“我”的心态变化过程,写在方格内。(3分)
□□→□□→□□
小题3:仔细阅读文章,结合下面两句话所出现的语境,具体分析语句中两次出现的“毫不起眼”一词是否意思一致。(4分)
A:“看见了,一种小花,毫不起眼。”
B:蒲公英开花了,那些毫不起眼的黄黄白白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小题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5分)
[材料一]弱小的草呵!骄傲些吧,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 -------冰心《繁星》
[材料二]整个河滩上全部是蒲公英,漫无边际。蒲公英开花了,那些毫不起眼的黄黄白白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那样美,那样灿烂,那样妖娆,那样蔚为壮观,炫目辉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