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比较阅读《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比较阅读《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不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小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贤能(通“举”,选拔)
B.男有,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C.盗窃乱而不作(小偷)
D.货其弃于地也(憎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讲信睦盖简桃核狭者为之
B.是故谋闭而不水波不
C.天下公不必
D.莲,花君子者也能以径寸
小题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C.《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入此“绝境”的,是与外人“间隔”的。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2分)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分)
小题5:[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小题1:(1)对于财货,人们的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小题1: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C、盗窃乱贼而不作(贼:害人)。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1:试题分析: A:培养,动词/长,形容词;B:发生,动词/兴起,动词;C:是,动词/为了,介词。  D、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经分析,选D。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1:试题分析:B、“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点评:分析文章的内容,一定要联系文章的前后文,根据前后文的描写来分析作者写一些语句的原因。如本道题,就结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句话来理解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句时,注意“货是财物的意思,恶是憎恶的意思,于是在的意思,于是给的意思”;翻译(2)时,注意“阡陌是田间小路的意思,交通是交错相通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村落间”。同时还要保证所翻译句子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甲文中“幼有所养,老有所终,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等描写以及乙文中“景色美好、人们生活安乐”等描写来分析甲乙两文的相似之处之处,都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点评: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首先要忠实于原文,然后根据题意,做具体的分析即可。如本道题目,题意要求分析甲乙两文中表达相似的地方,那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来分析相似的地方即可。
举一反三
重温经典《<论语>十则》(21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知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巳矣”(《子张》)
【注释】①知:(zhì)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④及:赶上。⑤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⑥亡(wú):指不知道的东西。
小题1:《论语》是记录     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    经典著作之一。(2分)
小题2:下列划线字解释不同的是 (   )(3分)
A.而时习之/如不及
B.五日三吾身/见不贤而自
C.汝知之乎/人不倦
D.是也/日其所亡
小题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省”的具体内容。(3分)
小题4:请写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3分)
小题5: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3分)
小题6: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3分)
小题7: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学则感受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的所获得的启示。
(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春》片断,回答文后的问题。(14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小题1:给这两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2分)
第一段:                                
第二段:                                 
小题2:课堂讨论中,同学们都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精彩。请你尝试陈述说它精彩的理由。(3分)
小题3:在写草的段落里,作者为什么要写人们“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 (3分)
小题4:在第二段里,划线句子运用拟人手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花有什么好处? (3分)
小题5:请你在第二段的其他语句中选择你最喜爱的一句话,说一说你喜爱这句话的理由(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í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4分)
①春往而冬(          ) ②迷惑失(          )
③遂水(      )         ④反取焉(              )
小题2:翻译(4分)
①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小题3: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水 仙
(清) 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尽,迨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   ②质:抵押。
③迨:等到。      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1)各司一                     (2)购无资           
(3)请之                       (4)是何异于不金陵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子敬先亡B.拔山倒树
C.能以天下事为己任D.远者小近者大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花开的声音(15分)
花开也有声音么?
一个夏季的晚上,我在住家的阳台上,就捕捉到昙花开放的声音。那棵昙花的花苞早在两三天前就显露出了雏形,这个“雏形”的花苞越来越大,在枝头垂首有如纺锤。那一夜,我估摸它会开放的,便在阳台彻夜守护着,耐心地等待,等待。近午夜十一时,那美好的时刻终于在焦灼的期待中来到了。它的花苞慢慢地鼓胀起来,好像原先干瘪的气球一下子灌进了风,紧接着,我便听到一声"噗"的响动,那是我盼望已久的昙花开放的声音。只见那由许多纤长洁白的花瓣组成的花蕊,快速、灿然地开放了。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除了昙花,我还真切地听到茶花开放的声音。茶花的开放可不是那种“急性子”,早在夏季时,它的蓓蕾就在枝叶间开始孕育,开头只有一粒米那般大小,和叶芽的形状几乎难以分辨,过了好几天,它的雏形才微微显露出来,又再过几天,它那结实的体态和叶芽松动的体态才泾渭分明。茶花花苞的长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一个长途旅者,走过了夏天,又走过了秋天,到了冬季,那一头尖的椭圆花苞,那花瓣如鳞片重重包裹的花苞,才终于展现在你的面前,但距离开放仍有些日子。我栽在阳台的那一株茶花,叫"五宝茶花",枝头共有十几个花苞,它们之间好像有个约定,谁先开谁后开。那一天是休息日,我终于看到第一颗准备开放的花苞有些异样了,它在微微地颤动、颤动,仿佛是个睡美人,在阳台上睡了许久、许久,此刻才在深绿色的枝叶间苏醒,惺忪的眼眸,抖动的睫毛,微微地张开,张开。那张开的声音,和昙花的那一声"噗"完全相反,它是那么细微,那么柔和,那么舒缓。昙花开放的声音是短促的,茶花开放的声音是悠长的,不管短促或悠长,都是那么动听,那么迷人。由此我认定:花开的声音是自然界一种最美妙的乐曲,或者说是一种天籁吧!
花儿这样,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何尝不是如此。当它突然出现时,也会有一种异样的信息,一种类似花开的声音,那是一种文明之花开放的声音。美好事物的孕育、萌发、成熟,也有个渐进的过程,或许中间还会出现一波三折,受到某种压抑和禁锢。当它“破茧而出”或“破墙而出”时,会出现多大的冲击波啊,那一瞬间闪亮的冲击,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无限的惊喜。这种声音,你只有保持一份纯净、洁白的心态,于细微处才能听到。对于美好的事物,不要有疏离感,要把它置于自己的关爱之下,用自己的羽翼和体温去为它孵化和催生,这样,你就可以及时地听到另一种“天籁”了。
长时间以来,我都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我始终认为,在人世间,倾述是一种方式,谛听也是一种方式。一个人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十分幸福的,因为花开的那一刹那,会最充分地展开事物的内秀和外美,会给你带来一种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        (选自2011年第1期《南方》,有改动)
小题1:题目“花开的声音”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听到这种声音?(3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小题3: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4分)
小题4:观照全文,作者如何由物及理,从自然之花联想到“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请简要分析。(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