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课内文言文阅读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蒙络摇缀(络:缠绕) | B.水尤清冽(冽:清澈) | C.卷石底以出(卷:弯曲) | D.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B.以其境过清徐喷以烟 | C.其岸势犬牙差互其一犬坐于前 | D.乃记之而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 )A.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 B.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写景时抓住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采用是移步换景的的写法,写作中广用修辞,并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 C.文中对鱼的描写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其写作目的在于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 | D.文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不仅写出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 小题4:翻译句子(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还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B、水尤清冽(冽:寒冷,清凉 )。 小题1:本题考查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C项中的“犬”都为“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中并没有广用修辞手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15分) 寻 春 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B)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小题1: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 → 看到衰草:____________→ 遥见草色:_____________ 小题2:品读下面句子,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6分) ①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②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 小题3:第12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2分) 小题4: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2分) 小题5: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3分) |
文言文阅读。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2分) (1)居庙堂之高: (2) 吾谁与归: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小题3:处在当今社会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呢?请谈一谈你的认识。(3分) |
文言文阅读。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2分) 一国尽争买鱼: 夫唯嗜鱼: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小题3:本文表现了公孙仪什么样的性格特点?(3分) 小题4:读了上文请你从做人的角度谈谈你所受到的启发:(3分) |
文言文阅读。(13分)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3分) ⑴猛浪若奔 ⑵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⑶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题3:从甲、乙两文中找出从侧面写“水清”的句子。(2分) 甲文: ; 乙文: 。 小题4:下面两个句子分别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小题。(15分)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苔 痕 上 阶 绿 (2)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小题2:解释下面句中的划线词。(4分) (1)谈笑有鸿儒( ) (2)无案犊之劳形( ) (3)香远益清( ) (4)陶后鲜有闻(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4:《陋室铭》的主旨句是" ",作者托物言志,借陋室表达了 的生活态度;《爱莲说》中,作者借莲花赞美"君子" 的高尚品质。(3分) 小题5:两篇短文都提到了前贤古人,但写法不同。请结合两篇短文的相关内容,简析写法特点及表达作用。(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