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完成下面问题。(共18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

《马说》,完成下面问题。(共18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马说》,完成下面问题。(共18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
②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
求其能千里也(         )       
④执而临之(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食之不能尽其才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小题3:《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 “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选文的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2分)
小题4:《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2分)
小题5:食马者“不知马”主要是不能了解千里马的需求?请选用文中词语,仿照所示答案,分别用两个字加以说明,填写在下面空格内。(2分)
          、      、      
小题6: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渴望?(2分)
答案

小题1:①喂养②等同(一样)③怎么④马鞭。
小题1:①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③日行千里的马,一餐也许会吃掉一石粟米。
小题1: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或用现代汉语表述。
小题1:此题为开放题。问而后答,一锤定音;用问号,发人深省。、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马之千里”解释语序不当扣1分,“或”、“尽”等关键词未正确解释扣1分。(2分)
小题1:策马、食马。(2分。每个1分。如答“策之”、“食之”也可。)
小题1:围绕作者良好的愿望作答。如渴望自己能得到当政者的赏识、任用。也可从希望统治者不要埋没、摧残人才(或要识别、任用人才)方面回答。(2分。意对即可。)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小石潭记》中的几段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坻,为屿,为嵁,为岩               ②其境过清           
③凄神骨                             ④犬牙差互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分)
小题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一句写景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2分)
小题4:作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文中看,“其境”“清”在哪里?(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木兰诗》(28分)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8分)
辞爷娘去(   ) 闻女叹息(   ) 百千(    ) 能(       )
小题2:翻译。(每题4分,共8分)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小题3:之处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4分)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小题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了什么内容,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与欣赏(42分)
(一)            (14分)
①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秋天的大门。
②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它是那缠绵悱测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③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④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⑤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⑥似乎离秋最远的是春了。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参加秋的盛会。瞧,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为收获。那沉甸甸的金穗,那饱满硕大的果实,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在秋风里,丰收是金色的,喜悦也是金色的。
⑦秋天,对于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⑧随着落叶飘逝的每一个秋天,都为热爱它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礼物。我祝福秋天……
小题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完成对本文内容的概括。(3分)
本文通过对       的描绘,抒发了作者                         的情怀。
小题2:为短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                    (2分)
小题3:文中说“它兼容四季”,请找出文中原句来具体阐释。(3分)
小题4:作者选取了很多景、物表现秋的特色,你认为作者笔下最具秋的特色的景、物有哪些?(3分)                                                                                                                          
小题5: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其语言、修辞、构思等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许多相似之处,请任选其中的一点赏析。(3分)要求:能列举《春》这篇课文的有关内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小题1:填空:(6分)
(1)这些言论选自        ,作者是孔子,他名丘,字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2分)
(2)出自本十则的成语很多,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2分)
(3)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                        (2分)
小题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3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殆:
小题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2分)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吾日三省吾身
(2)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小题5: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0分)
阳之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阳之居不答。至舍,进盥漱巾栉,脱屦户外,膝行而前曰:“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今闲矣,请问其过。”老子曰:“而睢睢盱盱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之居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
(选自《庄子•寓言》)
【注释】①〔沛〕与下文的“秦”“梁”均指古地名。②〔老聃(dān)〕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③〔邀〕逢,遇到。④〔舍〕旅店。⑤〔盥(guàn)漱(shù)巾栉(zhì)〕各种盥洗用具。⑥〔屦〕鞋子。⑦〔睢huī睢盱(xū)盱〕睢,张目仰视的样子。盱,睁开眼睛向上看。⑧〔辱〕污浊。⑨〔炀(yáng)〕烘干,烤火。
小题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至于梁而遇老子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3分)
(1)者弟子欲请夫子(  ) (2)谁与居(  )  (3)妻巾栉(  )
小题3:老子为什么“仰天而叹”阳之居不可受教?(2分)
小题4:阳之居接受了老子的批评吗?为什么这样说?(2分)
小题5:读了这篇短文给你带来什么启示?(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