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梦 苏叔阳黎明,窗外飘着雪花,静静地,静静地……啊,多像梦的使者。蓦地,几行诗句涌上心头:闪亮的雪花,轻柔晶莹,每一片都是一个温馨的梦。让树枝看见了新绿,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春天的梦 苏叔阳 黎明,窗外飘着雪花,静静地,静静地……啊,多像梦的使者。蓦地,几行诗句涌上心头: 闪亮的雪花,轻柔晶莹, 每一片都是一个温馨的梦。 让树枝看见了新绿, 让街道看见了浓阴。 哦,在这落雪的早晨, 我忽地闻到了丁香的芬芳, 听见了蜜蜂的歌唱… … 春天是可爱的吗?特别是在这里,短促得犹如蜉蝣的生命,只一闪,就是烈日炎炎的夏天。 春天是值得留恋的吗?特别是在这里,常常有漫天的风沙,吹干你生命的汁液。 但我还是喜爱她,像喜爱我最倾心的恋人;我还是执拗地追寻她,像追寻早已消逝了的我的童年。 因为再短促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可以看得见积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可以看见绿色,这生命最基本的色素;可以看见鲜红,这滚烫的血液的火焰。而没有了色彩,也就没有了旋律,没有了诗歌,没有了舞蹈,没有了运动,没有了一切!春天赋予世界以色彩。 再寒冷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只要挺得过那风沙,人们总会脱去厚厚的外装,活动一下僵硬的躯体,唤醒沉睡在灵魂里的种种追求。春天赋予人类以希望。 因为有了对春天的渴慕,对春天的梦想,我忍耐住了许多寒冬。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可是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我真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 我也还记得过了二十年后的那个严冬。我在长城以外的一个荒凉的村庄,经受"脱胎换骨"的革命教育,我记得那带着冰碴的红高粱面糊糊,记得那缩肩拱背的农民木然的眼睛,记得那阳坡下避风的土洞。在那儿,眼光木然的农民,用一小堆枯叶为我燃起野火,烤暖我的脚,烤暖我的心,送给我一个烤熟的土豆。在那儿,我曾经蜷缩着睡去,梦见了春天;淙淙的水,摇曳的花。梦见妻子温柔的手臂,小儿子的笑脸--他那时刚刚出生不久。靠了春天的梦,我熬过了践踏灵魂的岁月。 又是一个春天。祖国的大地被泪水飘起,人们哭诉一个巨人的长睡,仿佛他带走了所有的人内心里对春天可怜的梦幻。然而,春天毕竟来了,虽然迟了,虽然挟着风沙,虽然难免还残留着严冬的寒气。可她毕竟是春天。 地球上不能没有春天,人生里不能没有梦幻。我愿春风把梦吹撒到一切人的心头。 我们不能苛求春天,因为春天是冬天的产儿。她有母体的印痕,但她不同于母亲。她娇嫩、柔弱,可她有长长的未来,她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希望的种子。严冬所诞生的并不是严冬。因此,人类才向她呼唤,才把她赞颂。 晶莹的雪花,正在为春天铺下襁褓,阵阵的鞭炮正在为春天催生。我在梦中焦渴地呼唤着春天,又将在春天里编织新的梦幻。 啊,祖国的春天呐,家乡的春天呐!就算你短促到只有一瞬,为了这一瞬里所凝集、所包容的未来的一切,我也愿意献出我的生命。 春天快来吧! 1981年2月3日春节前夕 北京 小题1:细读全文,你会发现可以分三部分,请先准确分层,然后概括。(4分) > 春天,让我忍耐住许多的寒冬 > 小题2:读完全文后思考:既然写“春天的梦”,为什么文章开篇写雪花?(4分) 小题3:在作者笔下,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4:文中始终将 “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
答案
小题1:春天,给人以梦想(2分) 呼唤梦想中的春天到来(2分)(概括大意即可) 小题1:①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渴慕(2分)。②作者觉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温馨的梦”(2分)。 小题1:作者笔下家乡的春天是短促的、寒冷的、风沙漫天的、充满生机的、充满色彩的、给人带来希望的。(答一点1分,4点即可得4分) 小题1:作者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表达出两层意思:寒冬中,春天是一个梦,她给人以温暖和希望(1分);艰难时,社会的变革、人间的真情像是充满春天气息的梦,她更能给人以温暖和希望(1分)。将“春天”和“梦”联系在一起,巧妙而有效地凸显了本文期盼春天、渴望变革、呼唤真情的主旨(2分)。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18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小题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2分) 歆辄难之( )( ) 宁可以急相弃邪( ) 携拯如初( )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 幸尚宽( ) 王欲舍所携人( ) 既已纳其自托( ) 小题3:下列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 )(4分) A 宁可以急相弃邪 是以谓之“文”也 B 王欲舍所携人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C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传一乡秀才观之 D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歆辄难之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小题5: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
(11分)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于关尹子②。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③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学之。三年,又以报④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注释】①中:打着。②请于关尹子:向关尹子请教。③弗:不。④报:报告。 (节选自《列子·说符》) 小题1:给划线字注音。(1分) 列子学射中矣( ) 又以报关尹子( )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守而勿失也( ) 退而学之(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小题4: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
(甲)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乙)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小题1:乙中“佳树”指甲段中的 。(3分) 小题2:甲文中“极常见、极易生长”体现在乙文中的句子是( )(3分)A.北方有佳树 | B.羞与楠枋伍 | C.甘居榆枣俦 | D.丹青标风骨 | 小题3:在写作特点上,最准确地显示甲、乙区别的是( )(3分)A.抒情—言志 | B.赞美—自勉 | C.对比—拟人 | D.昂扬—朴实 |
|
《马说》,完成下面问题。(共18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 ④执策而临之(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食之不能尽其才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小题3:《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 “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选文的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2分) 小题4:《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2分) 小题5:食马者“不知马”主要是不能了解千里马的需求?请选用文中词语,仿照所示答案,分别用两个字加以说明,填写在下面空格内。(2分) 、 、 小题6: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渴望?(2分) |
阅读《小石潭记》中的几段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①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②以其境过清 ③凄神寒骨 ④犬牙差互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分) 小题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一句写景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2分) 小题4:作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文中看,“其境”“清”在哪里?(2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