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并回答问题。日月盐水豆(节选)何立伟  我儿时吃过很多有味的吃食,如今是很难得吃到了,比如盐水豆。我外婆因为是在农村中长大,承祖训,修来女人最大的妇德,就是

阅读并回答问题。日月盐水豆(节选)何立伟  我儿时吃过很多有味的吃食,如今是很难得吃到了,比如盐水豆。我外婆因为是在农村中长大,承祖训,修来女人最大的妇德,就是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并回答问题。日月盐水豆(节选)
何立伟
  我儿时吃过很多有味的吃食,如今是很难得吃到了,比如盐水豆。我外婆因为是在农村中长大,承祖训,修来女人最大的妇德,就是持家,尤擅“衣食住行”里的“食”,做得一手好饭菜,又养鸡养鸭,上世纪的60年代过“苦日子”时,竟还在后屋里养过一头猪,使人人面有菜色的日子里我家比别人家多出几分鲜见的红润来。我外婆说:“有吃就是福。”还有一门本事,就是闲来便给我们细伢崽制零食吃.免得我们找父母讨钱,鼻涕口水流一脸模样不好看。制得好的零食是盐水豆。
  把黄豆洗了,置盐水中煮到微糜,滤干,拌以辣椒粉(又稍许甘草粉)以及紫苏叶跟干笋丝,于是取个竹篾大簸箕,摊在上头,拿筷子一粒一粒拔得匀匀爽爽,放到太阳下头晒,晒到豆皮起皱,仿佛全体思考哈姆雷特的那个人生大问题的苦恼模样,且内里豆肉硬硬的将干未干有嚼头,遂收拢来,装到一只泥陶小罐里,每在教育了我们一通细伢崽要听大人老师的话之后,便一人赏一把盐水豆,将指甲很长的五指聚成鸟喙,朝罐口里啄去。所以盐水豆对我外婆来说,除了好吃解馋,还是施教之物。但我们细伢崽是全不理会“豆以载道”,只觉得这东西美味至极,天下难有,握在掌心里,一掌心的汗,吃完了盐水豆,还来舔掌心。我外婆斥我:“哪里见你那副样子,一把把地吃,要一粒一粒地吃来!”意思是不要贪,不要馋,要慢慢品味,好吃东西性不得急。我妹妹是照她的话来吃,然而我做不到。我于是挨丁公,坐到地上嚎。嚎的结果,是外婆摇摇脑壳又回身去抱泥陶小罐来。
  我今想起来,盐水豆确应慢慢吃,一粒又一粒,因为有嚼头,因为细嚼之下,其味悠长,异香满颊,可体会到平常日子的好。豆子好吃,拌在一起的紫苏好吃,干笋丝亦好吃,但要合在一起吃才是五味俱全。我有时把它装在口袋里带到学校,跟邻座的女同学谢三毛兑梅子来吃。梅子也是她家里外婆做的,染了色,红红的,又湿且脆,我亦是看见不得,说得文气点叫“望梅生津”,说得难听点叫一见就流哈巴涎。我吃了她的梅子,点点头:“好吃好吃!”她吃了我的盐水豆,亦点点头:“好吃好吃!”这种“好吃好吃”的易货而交,从一年级直至六年级。我的小学如果要说有什么味道,那即是盐水豆跟梅子的味道。吃还不是明目张胆地吃,是在老师眼皮底下偷偷地吃,有冒险的刺激同快活。
  我外婆做完了家务,天气好,就抽一把竹靠椅坐到院子的太阳下头,手心里握一把盐水豆。她牙齿不好,于是慢慢磨,眼睛微闭,嘴角蠕动,长日亦有滋有味。
  我外婆早已不在人世了。盐水豆也仿佛同她一起去到岁月的尽头了。
  古人说得好,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许多的人事物事被时间卷走,是再也不会回到今生今世岸上来。年轻人没有历史,于是亦不会有记忆。正因为盐水豆是我的个人历史,所以它只是我记忆深处最美好的吃食,何况与它襟连的,是我的老外婆,她将指甲很长的五指聚成鸟喙,朝泥陶小罐里啄去,那罐子里恰有我的天性天趣,以及童年少年。
  俱往矣。
1.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文中说盐水豆是外婆的“施教之物”,能“豆以载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出外婆制的盐水豆好吃?试举出三个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的“俱往矣”具体指什么?这句话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摘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托物言情。
2.对已经去世的外婆的怀念,对充满乐趣的童年时光的怀恋。(意对即可)
3.因为外婆每次给我们吃豆之前都要教育我们听大人老师的话。
4.如:①吃完了盐水豆,还来舔掌心。
  ②我外婆斥我:“哪里见你那副样子,一把把地吃,要一粒一粒地吃来!”
  ③她吃了我的盐水豆,亦点点头:“好吃好吃!”(答案不唯一)
5.①“我”记忆深处最美好的吃食盐水豆再也吃不到了。
  ②“我”的老外婆再也见不到了。
  ③“我”的充满天性天趣的童年少年时光一去不返。对昔日的美好人事物事一去不返的感伤和无奈。(意对即可)
6.“略”。
举一反三
阅读并回答问题。活着的一万零一条理由
秦文君
  不知是由于天性中的忧郁、孤独,还是因为成长的挫折、痛楚,有一段时间,我心里时常会冒出许多有关生命的疑惑。而那时,我的外祖母已年届九十,银发飘飘,说话气喘吁吁,走路时双手不停地哆嗦,像被巨大的无形之手牵引着。但她却像一棵顽强的老树,勤勉地活着,将慈爱的笑容给予她所爱的人。
  外祖母常说活着的理由有一万零一条,所以她才留恋生命,留恋那晒进来的满房间阳光。当我追问她究竟那一万零一条理由是什么时,她总是笑而不答,并让我自己去寻找答案。
  我果真准备了个本子,到处找人攀谈,请他们说出活着的理由。有人说活着是为了亲人,他爱他们,要与他们厮守,共度长长的一生;有个邻居是大学生,他说活着是为了荣誉和生命的尊严;我还问过一位陌生的过路人,他说活着是为了不白白来人世一趟,他要到处走走,看看,跋山涉水,去领略生命中许多潜藏的景观,这就是他活着的理由。
  最难忘的是一个身患绝症的少女,她长着圆圆的、白白的脸,走路都已经不稳了,还常常出来坐在树下,倾听鸟儿的歌唱。她起初不知晓自己的病情,后来有人说话不慎露了口风,少女却没有为此哭泣,而是更长久地坐在树下,抱住她爱的树。很久很久以后,人们才发现她在树干上刻下三个字:我要活。
  渐渐地,我那本子上记载的理由已有数百条了,过了一年,又变成了数千条。虽然远不及外祖母说的那么多,但字里行间的真挚动人,却足以说明:热爱生活,善待他人,怀有追求,是多么明智和高尚的选择。
  随着阅历的增加,那个本子密密麻麻地记载了无数个活着的理由,它层层叠叠,甚至有的还相互重合,但它们中间灿灿闪光的便是: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黎明,有了期盼,有了转机,有了续写未来的可能,有了对生命价值的思索,有了创造奇迹的起点。
  断断续续好几年,我都认真地搜集着一条条“理由”,终于有一天,我不再热衷于这个方面的抄录,而且,我估计,也许那儿的理由已达到了一万条。
  就在这时,外祖母病危。我赶到医院去看她。当时,她定定地睁着眼,侧着双耳,专注而又陶醉地聆听着什么。我悄声问她在听什么美妙的声音。
  外祖母喃喃地说:“我在听心跳的声音。”
  这何尝不是世上最美的仙乐呢?生命多么辉煌灿烂,多么值得去珍惜。
  我流着泪,郑重地将这第一万零一条活着的理由镶刻在心中,永远永远……(选自《意林》)
1.给加粗字注音。
(  )折  (  )守  不(  )
(  )刻  (  )听  思(  )
2.在一万零一条活着的理由中,最让作者心动的一条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说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文章开头写“我”常会冒出对生命的疑惑是多余的,应该直接写外祖母。你是怎么认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列举了很多活着的理由,你最欣赏哪一条呢?试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题。
  (1)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2)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实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3)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了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 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4)“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5)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6)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语段(1)中加粗的“不幸”应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1)中“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应具体指前文的哪些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产生忏悔之意的原因是什么 ? 而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3)—(5)运用了______的手法,突出了__________。   
5.语段(3)“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一句中的“生”应如何理解?加上引号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语段(5)中“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应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课外阅读。母  亲  石
梁  衡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得游子侗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乒声家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拐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我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最不孝顺的一个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执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选自《青年博览》2010年第4期)
1.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可以从修辞、表达效果等角度人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母亲怎样复杂的内心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要说“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最不孝顺的一个儿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第②段中又说“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约会荷花》,完成1—4题。约会荷花
  ①早早的就听说霍金要来了,霍金保持着他特有的身体姿态与偶露的微笑要来杭州了!
  ②霍金来杭州,人们都以为这是一位科学巨匠与我们的一次聚首,一场约会,一篇不亚于任何追星场面的经典篇章。而我私底下却在想:霍金应该是来赴西湖的荷花之约的。
  ③当那么多的人都在为霍金而狂时,他坐在轮椅上想的是什么呢?是身体上的不适?是想拼命忍着将要流溢出来的口水?是想好好地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还是新的黑洞理论?这些都只有他自己知道。
  ④一尊微弱之躯,一个病中的老人,面对这么多鲜花、掌声、赞叹和美誉,他为什么不像其他明星表露出满心的欢喜与陶醉呢?哪怕是装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静静的,静静的,犹如秋天的一片落叶,静静地飘下,飘到一个地方,风吹一下,就动一动。风不吹,就静静地禅定着。那些仍然留在枝头的鲜花与果实与它无关,那些欣赏鲜花与享受果实者的赞叹与它无关。它只属于大地。回归大地,是它的理想与抱负。走向大地时的那份从容与宁静,那份无悔与蕴藉,只有那片掉落的秋叶,才能够懂得!
  ⑤很多的时候,霍金都保持着一种雕塑般的姿态。没有任何一种雕塑会像他那样生动,会像他那样令人难忘与不舍!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惟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里。
  ⑥所有的鲜花与笑脸还有亲吻连同祝福,也就是冲着他的那份直立着的心而 去!
  ⑦大多时候沉默着的霍金,总让人误以为他是暂时地睡着了,睡着了似的霍金其实是比谁都清醒着。他在心中寻找美,一份简单得令人心痛的美。所以,当他看到西湖的荷花盛开时,忍不住赞叹了:多美啊!美就是那么简单!而美又不是那么简单的!当荷花浮出水面,亭亭玉立于这个世间的时候,那些曾经生活在淤泥与黑暗中的生活细节就淡远了,曾经付出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心血与汗水都化作了一缕甜蜜的回忆与沉潜的智慧。
  ⑧任何生命都有这个过程。当霍金读懂荷花时,笑了,由衷地发出赞美:多美啊!
  ⑨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在接天的荷叶当中,霍金难道不比荷花更美吗?他与荷花融为一体。微风起处,荷叶与花儿都摇曳了起来。风在花叶上吹着,也吹在霍金的脸上。霍金也如一朵荷花,幽香随风飘过来,带给我们夏日里最后的一抹清凉。 (作者赵福莲,有删改) 〔注〕霍金: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患卢伽雷病,全身瘫痪,却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揣摩文章题目,写出它的两重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第④段说霍金“犹如秋天的一片落叶”,结合全段,说说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 ⑤段“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惟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里。”具体说说“斜”和“笔直”放在一起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⑧段说“当霍金读懂荷花时,笑了,由衷地发出赞美:多美啊!”请具体说说霍金究竟读懂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说“美就是那么简单”,又说美“不是那么简单的”。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课内外积累写一段话,表述你的看法。(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手比头高》,回答问题。   
  父亲发脾气时是这个样子:眼睛直直地瞪着你,高声数落。在我顶嘴拒不认错的时候,他甚至会粗鲁地攥起老拳连眉毛都竖起来,可怕极了。     
  去年刚升入初中的那些日子,面对盛怒的父亲,我既伤心又沮丧,经常默不作声,心里却在说:不要像管小孩子一样管我!     
  那时的我,对学习对生活都有许多自以为得意的想法。讨厌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琐碎小事,对父亲给予我的“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之类的评价嗤之以鼻。     
  我迫不及待地告诉家人,我拥有许多听众,我的同学、老师和新交的朋友都愿意听我演讲,我眉飞色舞地对家人说:“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演讲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艺术,拥有听众,就拥有成功。”父亲朝我一瞟:“这么说,你的知音可多了?”我愈发得意起来:“那还用说,当然啦!”我忘情地等待父亲热烈的赞扬。     
  可是,我想错了,抬头看见坐在对面的父亲正一脸怒气地盯着我。他眉毛拧起来,脸绷得紧紧的,把筷子放到一边。我感到惊愕,避开父亲的目光,自言自语地轻声说:“我哪儿说错了吗?”“你以为你都对?”父亲几乎是咬牙切齿地说。我忍不住叫了起来:“我是对的,不对的是你,这么粗鲁,这么简单,这么不理解人,你真让我受够了。”     
  父亲的手似乎有些颤抖,他腾地站起来,挥着胳膊大声命令我:“把手举起来!”     
  我无法理解他,觉得他非常可笑,家人不知怎么回事,只有母亲附和着也叫我把手举起来,我再也咽不下这口气,拔腿走出房间。     
  父亲在我身后高喊:“给我回来!”可我没听,我想以走迫使他明白自己是过分的。     
  然而,没等我跨出房门,就被父亲一把抓住了,他紧紧地握着我的胳膊使劲让我转身。我看见父亲鬓角已有几丝白发,愤怒使他的脸涨的紫红紫红的,我从对峙中软下来,让他把我拽回餐桌旁。     
  他把我按到椅子上坐下,口气严厉地说:“叫你举手不服气?你把手举起来,我要你好好看看,手比头高,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无论什么时候,干总是第一重要的,不管你想得多好,讲得多好,你都得要干,要动手干!夸夸其谈,只能一事无成,你难道想做那样的人?”父亲一口气说下来。我在他的眼中看到有泪光闪动。     
  “手比头高”,父亲的这一席话如同掠过平岗的疾风,一下子起开了我的心智,我终于悟出了自己的浮躁与浅薄,望着父亲因激动而泪光盈盈的眼,我感受到了他急切却深沉的期盼,那是父亲对儿子才会有的期盼。     
1.“手比头高”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我看见父亲鬓角已有几丝白发,愤怒使他的脸涨得紫红紫红的”,我就“从对峙中软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结尾处说“我终于悟出了自己的浮躁与浅薄”,从文章中看,我有许多“浮躁与浅薄”的表现,请找出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爸爸因为我“忘情地陶醉”动怒了,你认为爸爸做得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