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梅香》,回答问题。  ①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②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

阅读《梅香》,回答问题。  ①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②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

题型:月考题难度:来源:
阅读《梅香》,回答问题。
  ①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②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
  ③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④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侯,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出去。
  ⑤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⑥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⑦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⑧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⑨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⑩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一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1、用简明的文字概括本文叙述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人听了乞丐的话感到震惊,他震惊的是什么?结合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中划线的词语“可见得”在文章结构上起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读第段,联系前文谈谈为什么“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题为“梅香”,请结合第⑧、⑨段谈谈“梅香”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略”。
2、穷人也会赏梅花(答成“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也可);富人自己种了几十年的梅花,却从来没闻到过梅花的芳香。
3、过渡或由叙述引入议论。
4、因为坏的物质条件也没有遮敝他精神的清明,在精神上他是富有的。(答成“他能品味到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也可)
5、精神的清明或内部的人格香气。(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问题。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1、“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高原的___________。(空旷、辽阔、平坦)
2、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中“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第三段?“普通”和“不平凡”这两者在文中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问题。

向一棵树鞠躬

  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竞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榆树,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去写“老人”?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中说:“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宦海归来

  ①蹒跚。静默。黯然。三头瘦驴踟蹰在残阳西斜、枯叶乱舞、哀鸿长鸣的情景中,踟蹰在二百五十年前乾隆盛世的那个晚秋季节里,踟蹰在山东潍县街头那条破落凋败的石径上。三头瘦驴满载着一腔怨恨缓缓地朝城外而去。渐行渐远。缓缓地消失在远方的枯树丛中。三头瘦驴岂止是载走了年事已高、刚被革职的一介书生?三头瘦驴载走的分明就是大清王朝文化人在灵魂深处奋力挣扎之后的无限惆怅,载走的分明就是对整个封建王朝官本位统治体制绝望之后的仰天长叹。三头瘦驴一步一步地走向中国封建时代所有文化精英的必然归宿。
  ②古道。西风。残阳。驮铃叮铛。手摇驴鞭的书童在前开道,驮着书画的驴犊居中而行,走在最后的那头老驴背上垂头丧气地坐着的那个干瘪老头,就是被称为大清国诗书画”三绝奇才“的郑板桥。
  ③这天傍晚,刚被革职为民的郑板桥头戴黑风帽,身穿长毡袍,无限依恋地走出县衙的大堂,背倚驴鞍仰望长空叹息道:“我郑燮清贫一生,居然被污告成贪墨而革职,今日归装却是这样轻简,望诸君力据清流,一定无忘我今日之泪也!”接着给闻迅赶来送行的百姓挥泪画了一幅《墨竹离别图》,又在图上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得一枝清瘦竹,秋风江处作渔竿。”写罢将手中毛笔上的残墨在水中认认真真地洗净,又异常严肃地对百姓说:“我没有带走潍县的一滴墨水!”
  ④郑板桥因为在灾年开仓借粮给饥民,自己反而被诬陷为贪污公款,因冤假错案而削职为民,告老还乡。可他宁愿让自己背着这个黑锅也不愿让百姓受苦。所以,他取出当年饥民领米的借据当众烧毁,这才安心地跨上毛驴挥手而去。直到他吃力地爬上驴背时,一直强忍着的泪水才从他那清瘦的双颊奔涌而下,顷刻之间为他送行的潍县父老黑压压地跪成了一片,乌淘淘地哭成了一片
  ⑤一鞭斜阳是血。一鞭驮铃是风。一鞭老泪是雨。
  ⑥在书童手里的驴鞭叭哒叭哒的一串又一串的脆响声里,这位“潦倒山东七品官”的十二年俗吏生涯就这样走到了尽头。
  ⑦祸不单行,就在郑板桥被革职的同时,他收到自己小儿子病死在兴化老家的噩耗。他的大儿子早已夭折,现在小儿子没有等到他寄回去的钱,没能及时医治而过早地死去了。老年丧子之痛,白发人送黑发人之悲,一下子涌上心头,六十四岁的郑板桥一手拿着报丧的家书,一手拿着免职的通知,老泪纵横、呼天抢地地哭道:“我救了那么多的灾民,为什么老天爷非得让我断子绝孙!老天爷对我郑板桥真是太不公平了!”哭罢晕倒在兰竹之间。
  ⑧郑板桥以他独特的个性重走了一遍中国封建文化精英们早已走过千百遍的读书做官、被贬罢黜、归隐田园的老路。
  ⑨他凄凉地蜷曲在乾隆盛世的晚景里,两只眼睛放射出能够穿透历史的最后光泽,口中呼吸着生命残存的游丝,最终默诵着这句“有何卑下有何高”的封笔诗之后,悄然闭上了他那睿智的双眼。他那绝命的思维快速地掠过一千年的跨度,然后将中国文化精英们的终极理想撕碎,也把那大清王朝的康乾盛世撕碎,一片一片地洒落在他用七十三年时间走过的颠簸坎坷的人生路上。
  ⑩一路纸钱飘零就是遣散他奔波的灵魂。一路挽幛翻舞就是嘘飞他悲愤的思想。一路悲歌长鸣就是吹灭他凄惨的精灵。
1.简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深刻含义。
(1)三头瘦驴一步一步地走向中国封建时代所有文化精英的必然归宿
必然归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也把那大清王朝的康乾盛世撕碎
撕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完成对郑板桥离开潍县的原因及过程的概括。
开仓借粮——A_________——革职为民——挥泪作画——B_________——含泪离去——百姓跪送
3.文中两处划线句在塑造郑板桥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一段文字描述了郑板桥生命尽头的景象,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作赏析。
  他凄凉地蜷曲在乾隆盛世的晚景里,两只眼睛放射出能够穿透历史的最后光泽,口中呼吸着生命残存的游丝,最终默诵着这句“有何卑下有何高”的封笔诗之后,悄然闭上了他那睿智的双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为心声”,无论是《墨竹离别图》还是《兰竹图》,“竹”都成了传达郑板桥思想的独特意象。文化艺术长廊中,以自然物象自喻思想的例子还有许多,请再列举两例,要指出物象并结合与之相关的诗文作简要表述。
[示例]林逋之爱“梅”,留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写出对超凡脱俗品质的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蜜蜂
丰子恺
  ①正在写稿的时候,耳朵近旁觉得有“嗡嗡”之声,间以“得得”之声。因为文思正畅快,只管看着笔底下,无暇抬头来探究这是什么声音。然而“嗡嗡”,“得得”,也只管在我耳旁继续作声,不稍间断。过了几分钟之后,它们已把我的耳鼓刺得麻木,在我似觉这是写稿时耳旁应有的声音,或者一种天籁,无须去探究了。
  ②等到文章告一段落,我放下自来水笔,照例伸手向罐中取香烟的时候,我举头看见这“嗡嗡”“得得”之声的来源。原来有一只蜜蜂,向我案旁的玻璃窗上求出路,正在那里乱撞乱叫。
  ③我以前只管自己的工作,不起来为它谋出路,任它乱撞乱叫到这许久时光,心中觉得有些抱歉。然而已经挨到现在,况且一时我也想不出怎样可以使它攒得出去的方法,也就再停一会儿,等到点着了香烟再说。
  ④我一边点香烟,一旁观它的乱撞乱叫。我看它每一次攒,先飞到离玻璃一二寸的地方,然后直冲过去,把它的小头在玻璃上“得,得”地撞两下,然后沿着玻璃“嗡嗡”地向四处飞鸣。其意思是想在那里找一个出身的洞。也许不是找洞,为的是玻璃上很光滑,使它立脚不住,只得向四处乱舞。乱舞了一回之后,大概它悟到了此路不通,于是再飞开来,飞到离玻璃一二寸的地方,重整旗鼓,向玻璃的另一处地方直撞过去。因此“嗡嗡”“得得”,一直继续到现在。
  ⑤我看了这模样觉得非常可怜。求生活真不容易,只做一只小小的蜜蜂,为了生活也须碰到这许多钉子。我诅咒那玻璃,它一面使它清楚地看见窗外花台里含着许多蜜汁的花,以及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同类,一面又周密地拦阻它,永远使它可望而不可即。这真是何等恶毒的东西!
  ⑥因了诅咒玻璃,我又羡慕起物质文明未兴时的幼年生活的诗趣来。我家祖母年年养蚕。每当蚕宝宝上山的时候,堂前装纸窗以防风。为了一双燕子常要出入,特地在纸窗上开一个碗来大的洞,当作燕子的门,那双燕子似乎通人意的,来去时自会把翼稍稍敛住,穿过这洞。这般情景,现在回想了使我何等憧憬假如我案旁的窗不用玻璃而换了从前的纸窗,我们这蜜蜂总可攒得出去。即使撞两下,也是软软地,没有什么苦痛。求生活在从前容易得多,不但人类社会如此,连虫类社会也如此。
  ⑦我点着了香烟之后就开始为它谋出路。但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叫它不要在这里钻,应该回头来从门里出去,它听不懂我的话。用手硬把它捉住了到门外去放,它一定误会我要害它,会用螯反害我,使我的手肿痛的不能工作。除非给他开窗;但是这扇窗不容易开,窗外堆叠着许多笨重的东西,须得先把这些东西除去,方可开窗。这些笨重的东西不是我一人之力所能除去的。
  ⑧于是我起身来请同室的人帮忙,大家合力除去窗外的笨重的东西,好把窗开开,让我们这蜜蜂得到出路。但是同室的人大家不肯,他们说,“我们做工都很疲倦了,那有余力去搬重物而救蜜蜂呢?”
  ⑨忽然门里走进一个人来和我说话。为了不能避免的事,我立刻被他拉了一同出门去,就把蜜蜂的事忘却了。等到我回来的时候,这蜜蜂已不见。不知道是飞去了,被救了,还是撞***了
                                                                                             (选自《丰子恺散文》,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从第②段划线的“才”字中读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品味第⑤段中划线“清楚地看见”“周密地拦阻”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第⑥段,完成以下任务。
(1)假如你是文中的燕子,你穿洞时为什么“把翼稍稍敛住”?请结合语境,描述当时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说说本段画线处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⑦段,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作者觉得为蜜蜂谋出路“很不容易”的几点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看,如果删掉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文章结构也完整,但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请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1)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2)台历上的冬天正一步步深入,而我的身体却迟钝了对季节的反应。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3)回忆中的寒冷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4)江汉平原的冬天,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在冰上行走。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5)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6)那时候难得看上一场电影,而且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露天电影。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电影,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这点寒冷算什么?
  (7)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
  (8)现在却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9)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10)不仅仅是孩子们。
  (11)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我不知道这样会有什么好结果。
  (12)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13)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选自《散文选刊》,文章有改动)
1.第(3)段中“异乎寻常的味道”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们“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会造成什么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任选一句,品味划线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
(2)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对“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