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飞沙滩观夜潮  ①到过许多的海,东海、南海、渤海……甚至看过太平洋、大西洋,也看过许多写海的诗文。东海观红日,南海赏银月,渤海戏碧浪。海像一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飞沙滩观夜潮  ①到过许多的海,东海、南海、渤海……甚至看过太平洋、大西洋,也看过许多写海的诗文。东海观红日,南海赏银月,渤海戏碧浪。海像一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飞沙滩观夜潮
  ①到过许多的海,东海、南海、渤海……甚至看过太平洋、大西洋,也看过许多写海的诗文。东海观红日,南海赏银月,渤海戏碧浪。海像一面多棱镜,永远闪着云谲波诡的光。海浪、沙滩、日光、月辉、贝壳,是咏海的诗文中最基本的元素。海,常给人以壮阔、浩淼、雄浑博大之印象,吐纳百川,荡涤污秽。
  ②惟独,没有领略过被无月的夜幕笼罩下的大海的姿容。
  ③想像着,那一定很乏味。无月无星的夜晚,天空似一幅硕大无比泼了墨的画布,几乎连云彩的轮廓也辨不清,只依稀瞧见洇洇湿湿的墨迹。
  ④这是一个名气尚不太响的海滩飞沙滩,中国第一侨乡台山市南部上川岛东部的一个海滨浴场,却拥有一流海滨浴场所必备的一切基本条件。
  ⑤赤脚站在飞沙滩那平坦、细腻却又硬实的沙地上,远远地看着海浪汇聚成一牙一牙的银色花边,镶嵌在奔涌的黛色海潮周围,似一幅翻卷、飘舞的裙裾。只是,望穿双眼也看不到舞者芳容,黛色遮掩了一切。
  ⑥听不见壮阔的轰鸣,看不见惊涛拍岸的飞浪。大海怎会如此乖巧?夜潮怎会如此温柔?
  ⑦顺着退潮后裸露出来的大片平坦而细腻的沙滩向海里走,想用双脚和身体去触摸看起来温柔有加的夜潮。
  ⑧别看海潮时常用咆哮、怒吼的面孔来显示它的威严、雄壮、凛然不可侵犯的模样,飞沙滩只是张开五千米特别平滑柔顺的臂弯拥抱了它一下,就把它从大海深处聚集的力量缓缓地释放掉,令其呈现一派轻吟低唱的姿容。飞沙滩以其柔克海之刚烈,让人们领略到大自然刚柔相济之美。
  ⑨优哉游哉地趟着扑到沙滩上的海浪,走到海水触膝的位置,静静地望着泛起白沫的海潮,想再体验一下海的温柔。不料想,只定定地盯着海面看了一分钟,温柔的海潮霎时换了面孔,忽然变得深不可测,一种森然的感觉顷刻袭上心头,并迅速灌注了全身。
  ⑩瞧!远望的海潮似镶嵌着银色花边舞动着的裙裾,近观的海潮却演变成千万条银蛇,黛色的大海似乎是一个深不见底黑洞洞的蛇窝,无休止地撒出一条条银蛇,贴着地皮朝着沙滩迅疾游来。
  莫非,大海在雄浑壮阔的常态之外,既有温柔婉约的情愫,也有阴森可怖的梦魇?
  我踉跄地后退了几步,惊诧于海的倏忽幻异,感叹大海对不同距离的观察者展示的不同特质。
  忽然顿悟,大海之所以世世代代被人们咏叹,激人们抒情壮怀,永不厌倦,永不乏味,实在是因为它太博大、太变幻莫测。大海实在是过于博大深奥了。人类在大海面前永远如学步的儿童,睁着好奇的双眼,费尽气力探索着这个蓝色的万花筒,刚刚看清了里面的一个几何图形的碎片,却见她波光一闪,一个新的图案又如一道难题呈现在眼前,人类世世代代会有许多精英为破译海的神秘耗尽毕生的心血和才华。
  飞沙滩,下一次再见面的时候,你会给我一个怎样的新感觉呢?
1.从文中找出三个以上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第①段概括地描述了各地的海景,这与下文写飞沙滩夜潮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所写的是作者的想像,其想像的景象与下文的无月夜潮形成怎样的关系?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从两个角度来写飞沙滩的夜潮,一个是远望,一个是近观。仔细阅读文章的第④~⑩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远望大海,大海所呈现的最显著的特点是_______,而夜潮则显得_______。飞沙滩用它宽广的胸膛和柔顺的臂弯,使大海呈现出了轻吟低唱的姿容。
(2)解释“黛”字的含义,大海为什么呈现出“黛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近观海潮,海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观潮后,对海的特点有了更新的认识,请你总结一下海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刚柔相济、变幻莫测、吐纳百川。
2.衬托作用。写其他地方的海景,尽力显示它们的奇妙,然后再描写飞沙滩夜潮则更好地衬托出它富于变幻,富有内涵的特点。
3.与下文飞沙滩的夜潮形成对比,更加鲜明地突出飞沙滩夜潮的富于变幻和出人意料。
4.(1)柔顺、乖巧温柔
   (2)黛,原指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因为这是一个无月之夜,大海在黑夜里则显出青黛颜色。
   (3)凶险阴森可怖。
5.海不但有它雄浑壮阔的常态,也有温柔婉约的情愫和阴森可怖的梦魇。
(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落叶
  ①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有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②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③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片落去。法桐就瘦削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惟有些嶙嶙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④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片收去呢?
  ⑤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⑥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窗台,与屋檐齐平。
  ⑦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的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⑧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1.第①自然段中,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和神韵三个方面来描写春天的桐叶的。
2.根据上文,回答第④自然段“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一句中的“往昔的回忆”所指的内容。(不超过1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文,回答第⑦自然段“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一句中的“往日的哀叹”所指的内容。(可用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观全文,概括写出“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泪的重量
林希
  轻的泪,是人的泪,而动物的泪,却是有重量的泪。
  那是一种发自生命深处的泪,是一种比金属还要重的泪。也许人的泪中还含有虚伪,也许人的泪里还有个人恩怨,而动物的泪里却只有真诚,也只有动物的泪,才更是震撼人们魂魄的泪。
  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我几乎是被那泪水惊呆了。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所专有。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也有痛苦。只是它们因为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为之感到惊愕。直到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原来更有一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我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那是一头老牛的泪。我们家在农村有一户远亲,每年寒假、暑假,母亲都要把我送到这家远亲那里去住。那里有我许多的小兄弟,更有一种温暖的乡情,那里有我在城市里得不到的真诚的欢乐。而最令人为之高兴的是我家的这家远亲家里有一头老牛,这头老牛已经在他们家里生活了许多年,而且据我的小兄弟们说,这头老牛还有灵性,它能听懂我们的语言。当然,这只是因为我们对这头老牛过于喜爱的缘故,牛如何能听懂人的语言呢?但是,这头老牛也许真是有点灵性,每当我们模仿牛的叫声唤它的时候,这时只要它不是在劳作,它就一定会自己走到我们的身边,然后我们就一齐骑到它的背上,也不用任何指挥,它就把我们带到田间去了。这时,我们就自己在地里玩耍,它在一旁吃草,谁也不关心谁的事。而到了我们之间因为矛盾动了拳脚,那头老牛就似一个老朋友那样地走过来,在我们之间蹭来蹭去,就是不让我们任何一方的拳头落在对方的身上。
  传统的民间习惯,总是把失去劳力的老牛卖到“汤锅”里去。而所谓的“汤锅”就是屠宰场,也就是把失去劳力的老牛***掉卖肉。这实在也是太残忍了,但中国农民还不知应该如何安排动物最后的终结。农家是无可责怪的,家家都是这样做的,你又让一个农民如何改变这种做法呢?只是,这头老牛已经是对此有所准备了,它似乎是早就有了一种预感。每到它回到家里之后,它就似乎是用心地听着什么,而门外一有了什么动静,它就紧张地抬头张望,再不似它年轻的时候那样,无论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它都理也不理地,只管做着自己的事。然而,终于这一天到来了,那正是我在这家远亲家里住的时候,只听说是“汤锅”的人来了,我们还没有见到人影,这时我就看见那头老牛哗哗地流下了泪水。没多少时间,老牛就哭湿了脸颊。这时,它脸上的绒毛已经全都湿成了一缕一缕的毛辫,而且泪水还从脸上流下来,不多时就哭湿了身下的土地。老牛知道它的寿限到了,无怨无恨,它只是叫了一声,也许是最后再向自己的主人告别吧,然后,它就被“汤锅”的人拉走了。
  很久很久,我总是不能忘记那泪水,那是一种最真诚的眼泪,是一种留恋生命、又感知到大难到来的泪水。动物不像人类,人类总是对自己存一种侥幸,他们总是希望那种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不可避免的最终结局,会在自己身上出现奇迹,也是我们人类过于贪恋生命,所以我们总是给爱我们的人留下痛苦。倒是动物对此有它们自己的情感,它们只给人们留下自己的情爱,然后就含着永远的泪水向人们告别,而又把最后的痛苦由自己远远地带走,动物的泪是圣洁的,它不向人类索求回报。
  如果说牛的泪,是告别生命的泪;那么还有一种泪则就是忍受生命的泪了。这种泪是骆驼的泪,也是我所见到的一种最沉重的泪。
  那是在大西北生活的日子。一次我们要到远方去进行一种作业,全农场许多人一起出发要穿过大戈壁,没有汽车,没有道路,把我们送到那里去的只有几十峰骆驼。于是,就在一个阴huì的日子,我们上路,一队长长的骆驼,几十个被社会遗弃的人,无声无息地就走进了荒漠。没有一株树木,也没有一簇野草,整整走了一天,也没有见到一个人影,就这样默默地走着,我们吃在驼背上,喝在驼背上,摇摇晃晃,我们还睡在驼背上。
  走啊,走啊,从早晨走到中午,又从中午走到黄昏,坐在驼背上的人们已经是疲惫不堪了,而只有骆驼还在一步一步地走着,没有一点躁动,没有一点厌倦,就是那样走着,默默地忍受着命运为它们安排的一切。脚下是无yín的黄沙,远处是一柱柱擎天直立的荒烟,“大漠孤烟直”,我第一次亲身感受到古人喟叹过的洪荒。我们的人生是如此的不幸,世界又是如此的艰难,坐在骆驼背上,我们的心情比骆驼的脚印还要沉重。也许是走得太累了,我们当中竟有人小声地唱了起来,是唱一支曲调极其简单的歌,没有激情,也没有悲伤,就是为了在这过于寂寞的戈壁上发出一点声音。果然,这歌声带给了人们一点儿兴奋,立时,大家就有了一点精神,那一直在驼背上睡着的人们睁开了眼睛。但是,谁也不会相信,就是在我们一起开始向四周巡视的时候,我们却一起发现,驮着我们前行的骆驼,也正被我们的歌声唤醒,它们没有四处张望,也没有嘶鸣,它们还是走着,走着,却又是同时流下了泪水。
  骆驼哭了,走了一天的路,没有吃一束草,没有喝一滴水,就是路上走着,也不知要走到何时,也不知要走到何地,只是听到了骑在它背上的人在唱,它们竟一起哭了,没有委屈,没有怨恨,它们还是在走着,然而却是含着泪水,走着,走着……
  这是一种发自生命深处的泪,这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相互珍爱的泪,是一种超出了一切世俗卑下情感的泪,这更是我们这个世界最高尚的泪。直到此时,我才彻悟到泪水何以会在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沟通,人的泪和动物的泪,只要是真诚的泪,那就是生命共同的泪。
  我看到过动物的泪,那是一种比金属还要沉重的泪,那更是使我们这个世界变得辉煌的泪;那是沉重的泪,更是发自生命深处的泪,那是我终生都不会忘记的泪啊!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  ) 来蹭去(  ) 幸(  ) 一(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无yín(  ) 阴huì(  )
3.为什么作者说“轻的泪,是人的泪,而动物的泪,却是有重量的泪”?(用文中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讲述老牛的泪,主要围绕的是老牛最后被卖到“汤锅”一事,为什么还要在前文中叙述“我”与小兄弟们和老牛之间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告别生命”与“忍受生命”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怎样理解“人的泪和动物的泪,只要是真诚的泪,那就是生命共同的泪。”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见过动物的泪吗?如果没有,在你的人生经历中,有没有见过这样使你心灵震撼的泪?如果以上两种感受你都没有切身经历,那么读罢此文,你一定会有感受。以上三种情况,请选择一个角度,将你的感受记录下来。不要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问题。

心窗
赵炜

  ①当我们形容眼睛时,常说的一句话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用窗户来比喻眼睛、指示心灵,真是太妙了。我不知道是谁最初发明了窗户,但窗户的确给生活带来了诗意。
  ②我喜欢窗户,东方式的、西方式的各种风格的窗户都能引起我美好的遐想。我觉得窗户是用来寄寓美好生活的所在。那带着古朴民风味道的木格格窗户,让人感到踏实、厚重。那窗户上的红色窗花,形态各异,鲜艳耀眼,描摹着火热生活的风貌。而西方式的百叶窗,高雅、肃穆,表露着如海洋一样深沉的情怀。目前我们常用的推拉铝合金窗,简单实用,没有那么多的修饰,与时代一起进步。但窗户的姊妹窗帘,一身娇艳,或一身素朴,装扮着窗户,使窗户熠熠生辉。
  ③我喜欢窗户,倚着它,我的身心可以彻底的放松,我观望着窗外,任思绪翻涌。我的脑海涌现出一句句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窗户与镜子相互照应,映出一张甜美清秀的脸庞,那是一位羞涩的少女在发鬓上精心地插花;夜色沉沉,星光闪烁,浪迹远方的诗人回家了,与妻子相互依偎在窗户前,在烛光的摇曳下,情语绵绵——窗户是无声的,但又蕴蓄着几多语言与情思呵。
  ④我发现窗户还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些女作家常喜欢用的意象。诗人林徽因在她的小说《九十九度中》便是以“入世者”的眼光突破“窗子”对她的拘囿,而把目光投向“窗外”喧嚣的世界。台湾女诗人席慕容把窗外的世界构筑成爱与美的诗的王国,同时她的内心又安于窗内世界的平凡与静谧。她认为:“一定有很多主妇和我一样,在这近午或傍晚的时分,站在厨房热热的炉子前,一面炒菜,一面不自禁地向窗外望出去。她们并不讨厌自己的主妇身份,可是,她们也不喜欢一生都耽在厨房里。在心中,在窗外,她们都另有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她们有另外一种独特的、不属于任何人的生命。窗前的妇人,就是因为有了窗外的那一角蓝天与自由,才能对窗内的世界更加容忍与珍惜。”在她们的笔下,窗户是一个无声符号,但又赋予了无限的情感与渴望。那其实也是她们心灵的窗户。心窗里的内容是多么繁复呵!它可以向蓝天阳光敞开,它可以向最爱的人开启。但它也可以紧闭着,就像躲避狂风暴雨一般,把烦乱关在窗外,把灰尘挡在窗外。不管窗外的世界如何喧嚣,窗户里的世界是属于自己的,在窗内的天地里,自由自在,挥洒自如。可以读书,可以思考,可以放飞梦想,可以找到自我。
  ⑤我喜欢窗户,那是因为我还喜欢看到另一幅图景,那就是静默的窗户与跳跃的小鸟。一动一静,构成人间绝美的写意画。每当我看到这样的景象时,我就会想起一首诗来:“久久不见那只蓝鸟的造访了/在我灵魂的窗前/无声地飞过去的/是一群群白色黑色的鸽子//一群群白色黑色的鸽子/无声地飞过去了/在我灵魂的窗前/我念念于一只光亮的能言的鸟”
  ⑥每当我欣赏着这和谐宁静的美景,我也希望我灵魂的窗前,永远有一只光亮能言的鸟,让我欢喜,给我希望。我更希望每个人的心窗都能盛满阳光,关闭让自己心绪不宁的窗户,向着善与美永远洞开。
                                                                                          (选自《散文选刊》2008·9,有改动)
1.阅读全文,说出作者喜欢窗户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引用“常说的一句话”——“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写到“我的脑海涌现出一句句古诗”,请根据后文写出一句相连的符合语境的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语境,对下面句子作简要赏析。
(1)但窗户的姊妹窗帘,一身娇艳,或一身素朴,装扮着窗户,使窗户熠熠生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它也可以紧闭着,就像躲避狂风暴雨一般,把烦乱关在窗外,把灰尘挡在窗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品味下面句子的含义。
每当我欣赏着这和谐宁静的美景,我也希望我灵魂的窗前,永远有一只光亮能言的鸟,让我欢喜,给我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柳思
  ①凭窗望去,窗前的几株柳树变黄变绿了,细软的枝条在暖融融的微风中摇曳着轻柔的身姿,似乎在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②说实话,我对柳的喜爱正是从窗前的这几株柳开始的。它没有松树的挺拔、伟岸,没有杨树的修直,更没有迎春、连翘那鲜艳的颜色。在许多人眼里,它不过是一种极普通的树,但正是这种普通和平凡,却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在四季的变化中感受到它的魅力和君子风范。春天,嫩绿的柳芽有序地挂在一根根柔韧的柳条上,给人以勃勃生机;夏季,柳以宽阔的胸襟宽恕了蝉的聒噪,给世界以清凉;秋天,许多树都在炫耀自己的果实,惟独柳默默地低头不语;冬季,万物凋零,是它最早传递春的信息,把漫长的冬天变得短暂。所以,柳在平俗中露出的高雅远比粉饰平俗而自以为高雅要真实可爱得多,不愧为树中之君子。
  ③柳作为君子,有谦逊的美德,它总是长条低垂,以平和的心境待人待世,也从不邀功请赏;相反,随和地任人评说,全不计较其得失,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融会在实实在在、平平淡淡的追求中,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这本身就是何等的超凡脱俗呀!
  ④说柳是君子,还在于它大度宽容,与世无争,即便生存条件再差,哪怕是戈壁荒滩,也处之泰然,随遇而安,从容豁达,不讲怨言,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以坦然的心境走自己的路,并总能驾起希望之舟。现今仍然健在的位于河西走廊的“左公柳”大概就是最好的说明。所以,柳活得最动人、最惬意,没有点君子的气量是很难做到的。
  ⑤柳是无私的。它将生命的种子藏于轻絮之中,随风飘撒,却从不选择明天的归宿,仅凭一节枝条,几捧沙土,便能重抖生命的旗帜,让春天得以延续。“无心插柳柳成荫”,从这句俗话里,我们足以看清柳的普通与平常,而柳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它那勃勃生机也在这句话中得到了更直白、更充分的评价。柳也在无私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⑥柳的普通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②段把柳树与其他树作比较,请联系全段,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④⑤自然段列举了柳树哪三个方面的高贵品质?请用原文词语加以概括(每个方面不超过4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请在第⑥自然段后面横线上补写出柳的普通所揭示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语言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请指出划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洁身自好的莲花

   一提到莲花,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莲叶上滚动的露珠,也许还会想到宋代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对“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肃然起敬。
  20世纪7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叶面时发现,光滑的叶子表面有灰尘,要先清洗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而莲叶等叶面却总是干干净净。他们利用人造的灰尘粒子污染玉兰、林山毛榉、莲花、芋、甘蓝等植物的叶面,然后用人造雨清洗2分钟,使雨滴滑落,再观察叶面灰尘粒子残留状况。实验发现,有些植物叶面残留的污染物多达40%,而莲花等植物叶面的污染物残留比例均小于5%。这就是所谓的莲花效应。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莲花效应呢?
  通过电子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莲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微米、纳米级的超微结构。莲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并且覆盖着无数个约10微米的突包,每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直径仅为几百纳米的更细的绒毛。在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从而使得在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落在叶面上,不会大范围直接接触叶面,而是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并且其能接触的点也只是叶面上若干个凸起的点。
  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努力模仿这种表面,使应用研究迅速发展。20世纪末,基于“莲花效应”的涂料陆续问世,在越来越多的建筑中得到应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周围将会出现不会脏的地板、墙壁和没有灰尘的无线电用品。
1.第一段中写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第二段文意,简要解释“莲花效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所指代的内容。
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莲花效应”能给植物本身带来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