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再见藤萝孙犁   楼下小花园,修建一座藤萝架。走廊形,钢筋水泥,涂以白漆。下面还有供游人小憩的座位。但藤萝种了四五年,总爬不到架上去。原因是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再见藤萝孙犁   楼下小花园,修建一座藤萝架。走廊形,钢筋水泥,涂以白漆。下面还有供游人小憩的座位。但藤萝种了四五年,总爬不到架上去。原因是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再见藤萝
孙犁
   楼下小花园,修建一座藤萝架。走廊形,钢筋水泥,涂以白漆。下面还有供游人小憩的座位。但藤萝种了四五年,总爬不到架上去。原因是人与花争位,藤萝一爬到座位那里,妨碍了人,人就把它扒拉到地上去,再爬上来把它的尖子揪断,所以直到现在,藤条已经长到拇指那么粗,是东一条,西一条,胡乱爬在地上。
  藤萝这种花也怪。不上架不开花,一上架就开了。去年冬天,有一位老年人,好在这里休息晒太阳,他闲着没事,随手抓了一条塑料绳子,把头起的一枝藤条系到架上去,今年开春,它就开了一簇花,虽然一枝独秀,却非常鲜艳。
  正当藤萝开花的时候,有几位年轻母亲,带孩子来这里坐,有一个女青年,听口音.看穿衣打扮,好像是谁家的保姆,也带了一个小孩,来架下玩耍。这位小保姆,个儿比较高,长得健康又俊俏,她站在架下,藤萝花正开在她的头上,在早晨的阳光照耀下,就好像谁给插上去的。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妇女服饰大变,心态也大变。只要穿上一件新潮衣裙,理上一个新潮发型,就是东施嫫母,也自我感觉良好,忽然变成天仙。她们听着脚下高跟的响声,闻着脸上粉脂的香味,飘飘然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这位农村来的女青年,站在这些人中间,显得超凡脱俗。她的美,是一种自然美,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更没有描眉画眼的做假。她好像自觉到了这一点,所以她站在这些时髦妇女中间,丝毫没有“不如人家”的感觉。她谈笑从容,对答如流,使得这些青年主妇们,也不能轻视她的聪明美丽。她成了谈话的中心,鹤立鸡群。
  藤萝架旁,每天还有一些老年妇女练功。教她们的,是一位带着江湖气味的中年人。这是一位热心公益的人,见到藤萝散落地下,在他的学生们到来之前,他就找些绳索,把它们一一系到架上去。估计明年春季,藤萝架上,真的要繁花似锦了。
1.解释下面两个词语。
①东施嫫母:_____________ ②鹤立鸡群: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从题目到正文,处处都没有离开“藤萝”,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有举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说说“估计明年春季,藤萝架上,真的要繁花似锦了”这句话的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长得很丑的女性。东施、嫫母,古代丑妇
   ②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2.以藤萝为背景、为线索、为衬托,并以此聚合人物,展现风貌。
3.强烈的对比(或“正反对照”)。具体表现在时髦城市妇女和农村女青年身上的对比,在主妇和保姆之间,表现一个浮华一个朴素,感情的天平倾向了对自然美的歌颂。
4.“热心公益的人”的美好德行潜移默化地感染着他人,美好风尚的形成使得这棵藤萝一定会枝繁叶茂。
(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说一说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库耶伐次山谷中重现的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历史是(   )的。现实呢?
  中国大陆有三位作家在座。杨旭站起来说话了:“我从南京来。1937年,日本军队攻进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那一场屠***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我五岁,我是那一场大屠***的幸存者。今天我对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仪式上有许多青年和少年。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对孩子们负责: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西德作家明赫白(   )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   )。
  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   )讲话了。
  “……南京大屠***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1.填上文中四处空缺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历史是(  )的,现实呢?”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来看,与它相照应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家们为什么和明赫白握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位日本作家为什么得不到大家的尊重和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①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南京的见闻一句也没有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找出文段中插叙的语句写在下面横线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一定要送“我”上车,并且嘱咐了那么多话,其原因是 [     ]
A.因为“我”不聪明
B.因为他有点“迂”
C.因为他爱子情深
D.因为外人不可信
5.“甚是仔细”“颇踌躇了一会”两个划线字的含义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两个“踌躇”,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连用两个“终于”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析“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等句。(1)“迂”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三句话在课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析“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下面两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②“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A.是指我说话漂亮,父亲太迂。
B.是指父亲太迂,我完全能料理自己。
C.是指父亲说话不漂亮,我聪明能干。
D.反语,强调那时太不理解父亲,现在追悔莫及。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见!
1.解释划线的词在语段中的意思。
(1)颓唐:________________ (2)琐屑: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中连用两个“自然”,表达了什么内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的信中有一处运用了婉曲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是“________”。你学过运用类似手法的语句吗? 
 试举一、两个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段再次提到父亲“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用了一个感叹句结束全文:“唉!我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见!”请将这句话改为肯定语气的陈述句,并比较原句与改句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1.给划线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的意思。
(1)人头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稀物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试简要分析:乡民们“羡慕”“嫉妒”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轻蔑”“嘲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些货色”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妇女们对信客说这些“悄悄话”,从侧面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这句话意蕴丰富,感情深沉,试进行品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1)两个分句的意思分别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句中流露出的感情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