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5题。江南陶公柳  ①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江南陶公柳率先从严冬中苏醒过来,最早报送春的信息。  ②江南陶公柳,生长在鄂州城区环洋澜湖畔,宛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5题。江南陶公柳  ①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江南陶公柳率先从严冬中苏醒过来,最早报送春的信息。  ②江南陶公柳,生长在鄂州城区环洋澜湖畔,宛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5题。江南陶公柳
  ①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江南陶公柳率先从严冬中苏醒过来,最早报送春的信息。
  ②江南陶公柳,生长在鄂州城区环洋澜湖畔,宛如一条柔媚的绸带缠绕在几千米的长堤上。早春时节,柳芽初萌,星星点点散落在大小树枝上,嫩芽在蒙蒙细雨里舒展,弥漫着别样的柔情;初生的柳叶,色泽嫩黄,渐变渐浓,变成翠绿色;柳叶细长,犹如美人的秀眉;柳条轻拂,表达出绵绵的情意。  
  ③漫步在陶公柳林间,沉醉在圣洁的山水中,我仿佛看到晋武昌(今鄂州)太守陶侃正向我们款步走来。他虽身居高位,但决不居功自傲、养尊处优,始终克勤克俭,以爱民和清廉流芳后世。他在征战生涯的41年中,有30年是在鄂州度过的。在鄂州期间,他曾带领官吏和百姓植树造林,在武昌城四周广植柳树。“陶公柳”“武昌柳”之名由此而来。唐代诗人钱起在《晚泊武昌》中云:“晚泊武昌岸,津亭疏柳风。数株曾手植,好事忆陶公。”孟浩然在《溯江至武昌》中云:“残冻因风解,新正度腊开。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千百年来,陶公柳经南北隋唐之风,沐宋元明清之雨,绿染千年古城,焕发人文光芒。
  ④陶公柳,是坚忍的树木。它适应力强,不怕严寒酷热,不畏水涝干旱,即使被害虫咬光叶子,被烈焰烧焦树冠,甚至被雷电拦腰劈断,只要春风一吹,那深埋于地下的根须,便破土发芽。初春之际,冰冻刚解,春寒料峭,它顽强地吐露出芽苞,率先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
  ⑤陶公柳,是宽容的树木。在一棵棵、一排排陶公柳下,有草坪、月季、小黄杨等,它们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共同抗击严寒酷暑。
  ⑥陶公柳,是质朴的树木。它没有松柏之风、翠竹之节,也不像腊梅暗香浮动、牡丹婀娜娇艳。它质朴无华,恬静淡泊,不事张扬,默默奉献。它浑身是宝:枝条可制成柳篮、柳筐和柳箱等,树干可加工成桌、椅、床、柜等家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叶、茎、皮、根皆可入药,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它可以净化空气,绿化环境,使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具有良好的环保价值。
  ⑦陶公柳,本是一种很普通的大众树木,但它早已融合到中华历史文化之中,历尽千年沧桑却依然美丽。
  ⑧陶公柳是鄂州的象征,我爱江南的陶公柳。(选文有改动)
1.简述“陶公柳”这个名称的来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③段引用古人吟咏“陶公柳”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公柳”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从语言方面对文章第②段进行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晋代陶侃在武昌(今鄂州)期间带领官吏和百姓广植柳树,人们为了缅怀(纪念)他,把他所种的柳树称为陶公柳。
2.印证“陶公柳”“武昌柳”的名称由来已久;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赞美了“武昌柳”的风姿,表达了对陶公的怀念之情。
3.陶公柳具有坚忍、宽容和质朴的品格。
4.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早春陶公柳的景物特征,抒发了对陶公柳的喜爱之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5.表达了作者对陶公柳的赞颂和热爱的思想感情。
(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5题。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
赵丽宏

  ①果然,你喜欢那几株腊梅了,我的来自南方的朋友。
  ②你的钦羡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我的书桌上,停留在那几株刚刚开始吐苞的腊梅上。你在惊异:那些看上去瘦削干枯的枝头,何以竞结满密匝匝的花骨朵儿?那些看上去透明的、娇弱无力的淡黄色小花,何以竟吐出如此高雅的清香?那清香不是静止的,它无声无息地在飞,在飘,在流动,像是有一位神奇的诗人,正幽幽地吟哦着一首无形无韵、然而无比优美的诗。腊梅的清香弥漫在屋子里,使我小小的天地充满了春的气息,尽管窗外还是寒风呼啸、滴水成冰。我们都深深地陶醉在腊梅的风韵和幽香之中。你久久凝视着腊梅,突然扑哧一声笑起来。
  ③假如下一辈子要变成一种植物的话,我想做一株腊梅。你呢?
  ④你说着笑着就走了,却留给我一阵好想。假如,你真的变成一株腊梅,那会怎么样呢?
  ⑤我默默地凝视着书桌上的几株腊梅,它们仿佛也在默默地看我。如果那流动的清香是它们的语言的话,那它们也许是在回答我了。
  ⑥好,让我试着来翻译它们的语言,你听着——
  ⑦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假如你乐意成为我们家族中的一员,那么你必须坚忍,必须顽强,必须敢于用赤裸裸的躯体去抗衡暴风雪。你能么?
  ⑧当北风在空旷寂寥的大地上呼啸肆虐,冰雪冷酷无情地封冻了一切扎根于泥土的植物,当无数生命用消极的冬眠躲避严寒的时候,你却应该清醒着,应该毫无畏惧地伸展出光秃秃的枝干,并且要把毕生的心血都凝聚在这些光秃秃的枝干上,凝结成无数个小小的蓓蕾,一任寒风把它们摇撼,一任严霜把它们包裹,一任飞雪把它们覆盖……没有一星半辩绿叶为你遮挡风寒!你能忍受这种煎熬么?也许,任何欢乐和美都源自痛苦,都经历了殊死的拼搏,但是世人未必都懂得这个道理。
  ⑨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具备牺牲精神,必须毫无怨言地奉献出你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你能么?
  ⑩当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迎着风雪开放出你的小小的花朵,你一定无比珍惜这些美丽的生命之花。然而灾祸常常因此而来。为了在万物肃***时你的一枝独秀的花朵,为了你的预报春天信息的清香,人们的刀斧和钢剪将会无情地落到你的身上,你能承受这种牺牲么?也许,当你带着刀剪的创痕进入人类的厅堂,在一只雪白的瓷瓶或者一只透明的玻璃瓶里默默完成你生命的最后乐章时,你会生出无穷的哀怨,尽管有许多人微笑着欣赏你,发出一声又一声由衷的赞叹。如果人们告诉你:奉献和给予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你是不是同意呢?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忍受寂寞,必须习惯于长久地被人们淡忘冷落。你能么?
  请记住,在你的一生中,只有结蕾开花的那些日子你才被世界注目。即便是花儿盛开之时,你也是孤零零的,没有别的什么花卉愿意和你一起开放,甚至没有一簇绿叶陪伴你。好花须得绿叶扶,这样的格言与你毫不相干。当冰雪消融,当温暖的春风吹绿了世界,当万紫千红的花朵被水灵灵的绿叶扶衬着竞相开放,你的花儿早已谢落殆尽。这时候,人们便忘记了你,春之圆舞曲是不会为你奏响的。
  假如你问我:那么,你们何必要开花呢?
  我要这样回答你:我们开花,决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骨和气节,展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当然,我们的傲骨里也蕴藏着温柔的谦逊,我们的沉默中也饱含着浓烈的热情。这一切,人们未必理解。你呢?
  我把做一株腊梅的幸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都告诉你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还想不想做一株腊梅?
  哦,我的南方的朋友,我把腊梅向我透露的一切,都写在这里了。当你在和煦的暖风里读着它们,不知道你还会不会以留恋的心情,想起我书桌上的那几株腊梅。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
1.读完全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所赞美的腊梅,具备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所阐述的腊梅开花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段写道:“我把做一株腊梅的幸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都告诉你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还想不想做一株腊梅?”假如你就是作者的朋友,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最后写道:“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3题。读山
张腾蛟
  群群的山峦如部部丰厚的卷册。
  迤通复迤逦,连绵复连绵,在时间的长流中。
  裸其奥义,隐其真髓,于大地之上。
  我,乃是一个饥饿了很久的,读者。
  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地读其苍茫,近近地读其清幽;精读其豪放,细读其深沉。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
  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峻岩;读它们的容颜,读它们的生活,读它们的风貌,读它们的历史。读它们是用一种什么样子的步子走出了洪荒;读它们是以一种什么样子的姿态去承受亿万年的风风雨雨。然后,我也去读它们的威武,也去读它们的温顺。读它们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寂寞,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蹲坐。读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气度,可以容忍一些错综复杂的根须在它们的身边作蛮横的盘缠。
  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青翠,突现出这些丰厚卷册中的美丽的篇章,我就这样静静地读着它们。
  读那些嫩芽如何成长,如何茁壮,如何把一些枝丫交给了它们的子孙,然后,它们又如何回到泥土中。
  读一条细长的根须,如何穿过一段泥土,然后在另外的一个石隙中钻出头来,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读一根瘦弱的树枝,如何自阴暗的一角伸出手来采摘阳光,然后去营养自己,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山林的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觅得一切。有一天,当我正在读那棵爬藤如何借着一株枯树而站了起来的时候,便骤然发现了那棵枯树的笑颜,我已经意会出来,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又有一天,当我正在读着另外的一摊浓绿时,发现一条蜿蜒的小径,非常自在地从我的身旁伸向了山巅,我想,谁是这条小径的母亲呢?会选择在这样的一个山野中踩下了他的第一个步子?像这么一条瘦小的小径,为什么可以负荷得了那么多脚步的践踏呢?
  这样的山野并不纯然是静谧的,可以读到吱吱喳喳的虫叫,也可以读到啁啁啾啾的鸟鸣。有时候,在一堆非常繁茂的草丛里,还可以发现到昆虫世界中的小小的战争。
  在读山的时候,也会读到一些偶发的事件。就像那年春天,当我正在初读一片新鲜的山林时,听到喊声自四面八方响了起来,并且,在喧嚣中还隐隐约约听到一些******砍砍的声音,我便立刻攀登山巅,举目远眺!看到了,山脚下,一群群勇壮的嫩芽,正在追撵着一个败阵的冬天。
  山是一部丰厚的卷册,怎样读也读不完它,读了境岩再读山林,还有那挺耸的峰呢?还有那些深幽的谷呢?
  我是一个读山的人,但是我知道,有时候人家也会读我的,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地投向山林时。
1.本文题为“读山”,实际上作者着重读出了“山”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名为“读山”实际上是在读人,本文读出了哪些人格特质?
内容:(限10字内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质:(限20字内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篇写道:群群的山峦“裸其奥义,隐其真髓”。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奥义”和“真髓”分别指的是什么?
“奥义”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一句有何含意?(限2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地投向山林时”,试推断和想像人家会怎样读“我”?(限3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8题。感悟春天

  ①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浙浙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册的。历数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需要反反复复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流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光也往往只能在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②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评判青松的高洁?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像。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③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对春的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们,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咏唱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o”。南宋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为春风、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游、春宵、春眠等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④品味春色,沐浴春光,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的话,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有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的春日,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极限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到了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对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便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⑤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qǐ 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史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表现了时间之易shì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1.根据第⑤段的内容写字、解释划线的词。
开qǐ  _______ 易shì  _______
_______ 去 _______
2.读第①段,你感到在作者的笔下,江南的春天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概括第③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白居易的诗句“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与朱自清的散文《春》有异曲同工之妙。说说《春》是怎样具体体现这两句诗的意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划线句子的“这”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④段中那位封建时代的女子和那位现代美国哲人桑塔耶那面对同样的春天,心态却明显不同。请借助文中的“悔”和“冲”两个词分析他们各自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从春天里得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照第②段划线句子仿写。
 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评判青松的高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6题。心田上的百合花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迭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a._________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b._________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c._________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⑧“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 .“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判断“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句话应放在第④段a、b、c哪个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百合已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或“野草”,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议论文,完成1~4题。

书与人的随想

  ①人类社会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我们常将它比作历史长河,而每个人都是途中搭乘一段的乘客。每当我们上船之时,前人就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作为欢迎我们的礼物,同时也是交班的嘱托。由于有了这根接力魔棒,所以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某一学科积几千年而有的成果,我们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掌握,从而腾出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新的创造。因此,历史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相连。
  ②书籍是平行于物质世界的另一个精神世界,它不仅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更使人们获得了极大的精神自由。作为物质的人,正常人刚生下来是没有任何疾病的,一张白纸,生机盎然,傲对世界:以后就灾病渐起,有一种病就减少一分活动的自由。作为精神的人正好与此相反。他刚一降生时,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迷蒙蒙,怯生生,茫然对世界。于是就识字读书,读一本书就获得一分自由,读的书越多,获得的自由度就越大。哥白尼一生研究日心说,备受教会迫害,到晚年生活困顿,双目失明,举步维艰,但他终于完成了划时代巨著《天体运行》。到去世前一刻,他摸了摸这本刚出版的新书欣然离开了人世。这时,他在天文世界里已获得了最大自由,而且还使后人也不断分享他的自由。
  ③读书之后还要实践。这里又用到了高尔基的那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你脚下不踏一梯,你的实践又能走出多远呢?古话说,读书明理。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读书给人最大的智慧。爱因斯坦在伽利略、牛顿之书的基础上,发现相对论,物理世界一下进入一个新纪元。马克思穷读了他之前的所有经济学著作,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然会灭亡,一下子就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一个人只有当他借助书籍进入精神世界、洞察万物时,他才能跳出现实的局限,才有了时代和历史的意义。
  ④我们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旅人,上船时既然得到过前人的赠礼,就该想到也要为下一班乘客留点东西。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写作不是抄书,你得把前人之书揉进自己的实践,得出新的思想。如鲁迅说的吃进草,挤出牛奶与血,这是一种创造。我们不妨把每个人留给这个世界的文章或著作,算作他搭乘历史之舟的船票,既然顶了读书人的名,最好就不要做逃票人。这船票自然也轻重不同,含金量不等,像《资本论》或者《红楼梦》,那是怎样一张沉甸甸的票据啊。
                                   (作者梁衡,有删节)
1.第①段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第③段阐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2.具体分析第②段中哥白尼的例子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语言形象,耐人寻味。请说说句中“草”和“牛奶与血”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未删节前,作者在第③段中还提到“读书人最勇敢”,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进行论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