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粒       两年前到新疆旅行,在去天池的路上,看到一棵大树躺在山谷里,它已被沙石流水剥蚀得仅仅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当时,我非常惊异。山洪的力量实在太大了,如

沙粒       两年前到新疆旅行,在去天池的路上,看到一棵大树躺在山谷里,它已被沙石流水剥蚀得仅仅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当时,我非常惊异。山洪的力量实在太大了,如

题型:安徽省期末题难度:来源:
沙粒
       两年前到新疆旅行,在去天池的路上,看到一棵大树躺在山谷里,它已被沙石流水剥蚀得仅仅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当时,我非常惊异。山洪的力量实在太大了,如此一棵巨树,都经不起它轻轻一推。
       然而,后来导游告诉我们,这棵有三百多年树龄的山榆树,不是被山洪毁掉的,而是被一群小蚂蚁咬死的。它们在它的根部做了一个窝,一点一点地把根给掏空了。
       这样一棵大树,岁月不曾使它枯萎,闪电不曾把它击倒,狂风和洪水不曾使它动摇,最后却因一群蚂蚁倒下了。
       我想起非洲的一种吸血蝙蝠,它在非洲大草原上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一种动物了,却是野马的天敌。这种蝙蝠时常趴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咬破野马的腿,用尖尖的嘴吸血。野马血流如注疼痛难忍,然而它无论怎么蹦跳和奔跑,都无法驱逐这种蝙蝠,因为它们实在太小了,不像狮子、虎、狼之类的猛兽,可以用脚踢,用身子撞。蝙蝠能站在野马的身上,落在野马的头上,让野马在暴怒中无可奈何地死去。
       当一种东西小到不是你的对手时,你千万要小心。大自然中,这种不可思议的逻辑在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
       生活中将你击垮的有时并不是那些巨大的挑战,而是一些非常琐碎的小事。当你面临巨大的灾难时,人会因恐惧、紧张本能地产生出抗争的力量。然而当困扰你的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你可能就会束手无策,因为它们是容易被忽略的生活的细枝未节。
       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无休止地消耗人的精力,正像蚂蚁和蝙蝠一样能把强大的生命置于死地。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很有必要学会随时倒出鞋子里小小的沙粒。
1.本文的标题为“沙粒”,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是怎样引出议论的? 它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大自然中,这种不可思议的逻辑在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中的“这种”指代的是什么? 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中引了蚂蚁、蝙蝠、沙粒、见闻、传说、名言,中国的、外国的等材料,它们之间究竟有无联系,它们都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用了引用、排比、对比等不同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理论性,又有形象性,请举一例说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沙粒”是一个引用的喻体,实指一些微不足道、鸡毛蒜皮的小事,一些很不起眼的小问题、小麻烦等。(意对即可)
2.作者从去新疆旅行途中看到一棵大树躺在山谷里的现象人手,由蚂蚁毁树想到蝙蝠***马引出议论。它告诉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及时处理好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否则它会无休止地消耗人的精力,甚至置人于死地。(意对即可) 
3.“这种”指代“当一种东西小到不是你的对手时,你千万要小心。”这一逻辑。这个句子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以进一步议论。(意对即可)
4.有联系,它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来选择的,从多角度来引用材料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
5.示例:“这样一棵大树,岁月不曾使它枯萎,闪电不曾把它击倒,狂风和洪水不曾使它动摇,最后却因一群蚂蚁倒下了。”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突出强调了小小蚂蚁的威力从而有利的证明了中心论点,既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又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他句式分析合理即可)
举一反三
《黄昏》
何其芳
       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自远至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我立住。一乘古旧的黑色马车,空无乘人,纡徐地从我身侧走过。疑惑是载着黄昏,沿途散下它阴暗的影子,遂又自近至远地消失了。
       街上愈荒凉。暮色下垂而合闭,柔和地,如从银灰的归翅间坠落一些慵倦于我心上。我傲然,耸耸肩,脚下发出凄异的长叹。
       一列整饬的宫墙漫长地立着。不少次,我以目光叩问它,它以叩问回答我:
       ──黄昏的猎人,你寻找着什么?
       狂奔的猛兽寻找着壮士的刀,美丽的飞鸟寻找着牢笼,青春不羁之心寻找着毒色的眼睛。我呢?
       我曾有一些带伤感之黄色的欢乐,如同三月的夜晚的微风飘进我梦里,又飘去了。我醒来,看见第一颗亮着纯洁的爱情的朝露无声地坠地。我又曾有一些寂寞的光阴,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长夜的炉火边,我紧闭着门而它们仍然遁逸了。我能忘掉忧郁如忘掉欢乐一样容易吗?
       小山巅的亭子因暝色天空的低垂而更圆,而更高高地耸出林木的葱茏间,从它我得到仰望的惆怅。在渺远的昔日,当我身侧尚有一个亲切的幽静的伴步者,徘徊在这山麓下,曾不经意地约言:选一个有阳光的清晨登上那山巅去。但随后又不经意地废弃了。这沉默的街,自从再没有那温柔的脚步,遂日更荒凉,而我,竟惆怅又怨抑地,让那亭子永远秘藏着未曾发掘的快乐,不敢独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萦系的道路了。 
1、请赏析开头一句“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自远至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划线句子“让那亭子永远秘藏着未曾发掘的快乐,不敢独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萦系的道路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本文的基调。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幽径悲剧》

       这一条路……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枫叶儿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不管是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在湖中,昔日的潋滟的绿波为坚冰所取代。但是在山上,虽然落叶树都把叶子落掉,可是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擞,绿色更加浓烈,意思是想把其他树木之所失,自己一手弥补过来,非要显示出绿色的威力不行。再加上翠竹助威,人们置身其间,决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
1、文中划线句“绿叶接天,红荷映日”化用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句,请你把这两句诗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懦者立怯者强”是什么意思?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这是一条神奇的幽径”,“神奇”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想像鸟鸣的幸福
       我一直认为,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缘于它们质朴的乡土味。鸟们是乡村的天使,是乡村用雨水和谷粒喂养出来的。它们总会在某个小雨淅淅沥沥的早晨抑或夜晚,站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一粒粒细小的鸟鸣,像赤脚农夫在软软的耕地上撒种时脱手而出的种子,唤醒牛马、唤醒村庄、唤醒道路、唤醒房屋。
       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路口抵达另一个路口,从一家的房顶抵达另一家的房顶,从一方树丛到另一方树丛,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鸟的叫声也是这样,只要你认真倾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飞起来。鸟声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纯纯地传过来。我只闻鸟声,不见鸟影,我想像那么好听的声音是由树上的叶子发出的。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诗:鸟声是树的花朵。多好,这样,满树叶子便变成了满树的鸟。这样想就有了一种隐隐的牵挂,隔着暮霭,似乎感觉那鸟鸣在夜风中微微摇动。
       鸟声,这是个有着古典诗歌般美感的名称,充分体现出了汉语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略带暖意的鸟声很快就雾一样地在乡村里弥漫开来,词语里暗含了一个多么生动的过程。对于村庄,我向来怀有这样一种诗意的构图:树阴丛中,国画简墨般的村庄在熹微的白光中显现出模糊的轮廓,四周雾霭萦绕,看不出一切事物的具象。一个农家小院木门轻掩,屋檐下半圆碗状的鸟窝里燕子在呢喃,院子里的树枝叶间,成群的麻雀跳跃啁啾,细碎的鸣叫声催醒了昨晚贪玩迟睡的顽皮儿郎……
       之所以是燕子和麻雀在村庄的清晨歌吟,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古典乡间最常见的两种凡鸟。勤劳的燕子一身黛黑的羽翼,凛然、高贵,令不少孩子敬而远之。而体形更纤小、毛色更灰土、鸣声也更短促琐碎的麻雀,则极像一位调皮、可爱的灰姑娘,成了跟鸡、狗一样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动物。一位作家这样说,麻雀是鸟类中的“贫民”。我深以为然。平常日子,麻雀在瓦楞、林间,或搭在墙洞里的草窝里,唧唧喳喳地像马路歌手一样地歌唱,单一的音调不停歇地平衡着乡村生活的动与静。它们是最能够与人一起和谐相处乃至同存共荣的一种飞翔动物。这些对音乐充满好感的小生灵总能在起飞的瞬间听到树枝嗡的一声弹响。假若它们能有机会落在盛中国的那把小提琴的弦上,小爪子也那么划拉一下,我相信其中的美妙一定是不可言说的。
       这些可爱的小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被人为地列为“四害”之一,几乎被人们赶尽***绝。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和土地是最亲密的联盟。
       兔子也好,鹧鸪也罢,它们是自然的亲近者。仔细想想,在城市居住的人们又何尝有一只土拨鼠快乐呢?《幽梦影》言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这种情境,今天的我们只能在诗中画中略见一二了。因此,对于我来说,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
1、作者说,“一粒粒细小的鸟鸣,像赤脚农夫在软软的耕地上撒种时脱手而出的种子”,用“一粒粒”来修饰鸟声,可谓别出心裁,请说说“一粒粒”写出了鸟声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中国古典乡间”中“古典”一词有什么涵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可“麻雀”是鸟类中的“贫民”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在城市居住的人们又何尝有一只土拨鼠快乐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说一说,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引用《幽梦影》中的一段话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末写道,“对于我来说,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想像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联系全文谈谈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让卡夫卡敲我们的脑门》
       ①早晨起来,太阳还未出头,我便又开始贪婪地读卡夫卡的笔记。卡夫卡是我非常喜爱的作家,他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天才气质,让我心折。
       ②“如果我们所读的一本书不能在我们脑门上击一猛掌,使我们惊醒,那我们为什么要读它呢?或者像你信中所说的,读了能使我们愉快?上帝,没有书我们未必不愉快,而那种使人们愉快的书必要时我们自己都能写出来。我们需要的书是那种对我们产生的效果有如遭到一种不幸,这种不幸要能使我们非常痛苦,就像一个我们爱他胜过爱自己的人的死亡一样,就像我们被驱赶到了大森林里,远离所有的人一样,一本书必须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这是卡夫卡写给他中学同学奥斯卡的一封信。
       ③我看过一些谈读书的文章,但我从未读过像卡夫卡说的这样痛快的淋漓尽致的字句。
       ④读书一向是被我们认为是最高尚的事情,甚至于还有迂腐的论调,说是三日不读书,人就没味了,面目可憎等等。其实这都是荒唐言。我没见每天不离书的人比别人聪明多少,也没见不读书的人比读书的人傻多少,我想问题的关键是,读书人能不能像卡夫卡那样去理解和认识读书,读能使人清醒和觉悟的书,让人内心意识到,噢,世界,原来我在你面前是这样的苍白和无知,当然,这样的好书非常非常地少,也正因为少,我们在读书上才讲究选择,讲究有所读有所不读,否则的话,我们就不如真地像卡夫卡喊出的那样:“上帝呀,我们没有书,照样愉快!”
       ⑤我在这里还想多说几句,我们不要被大众所公认的东西,或是权威的东西遮住了眼睛,世界就是这么奇怪又多情,大家都认为好的,恐怕正是瑕在其中。我们多多地怀疑,多多地提问,可以免遭高呼上当的懊悔。如果我们敢于怀疑权威的东西,离真理就进了一步,就越有被敲脑门之感,就像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一下子被打开,这将有多么愉快和兴奋!
       ⑥独特见解的背后有着独特的心灵。卡夫卡曾说:“和我与生俱来的仅仅是人类的普通弱点。”卡夫卡的这一意识已经证明了他超人的地方,其敏锐的眼光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这是卡夫卡说的,细思量,我们又何曾逃呢?我们身上不自觉的意识和不自觉的行动里面,陈旧的、封建的东西不是也在不自觉地支配我们的吃穿住行,让我们的今生与来世都如此庸俗,粉碎着我们的灵气与天性?
       ⑦以上的觉悟,也正是卡夫卡敲我这愚蠢脑门得出的结果。
1、文章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第一段中的“心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而作者说:“读书一向是被我们认为是最高尚的事情,甚至于还有迂腐的论调,说是三日不读书,人就没味了,面目可憎等等。其实这都是荒唐言。”培根和作者之间的说法矛盾吗?请具体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就不如真地像卡夫卡喊出的那样”一句中的“喊”如换成“说”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⑤段的内容作者只是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请你再补充叙述一个事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标题很有特色,请你对其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
       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褶皱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 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头,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长在沙丘上。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这样生存中也少些艰辛。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而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被固住的流沙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火。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富有韧性,与沙砾粘的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烈焰,好象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长久的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象傲然不屈的英魂。
       把红柳根从沙丘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这样,红柳就枝丫虬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轰然倒下了。
       我们风餐露宿。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象做了眼球摘除手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经烟消云散,好象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堆聚过亿万沙砾。
       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被掘尽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  
1、根据第二段说说红柳树为什么是“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写燃烧红柳树的枝叶和树根时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火……”这一段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红柳树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写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是谁?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这篇散文所叙说的红柳树这个形象中,获得了哪些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