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江南雪部分,思考:江南的雪有怎样的特点,描写时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又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从来惜墨如金,何况又是散文诗,可是作者却用较多笔墨描写雪罗汉的形象,你怎么理解,请简单谈一谈。
                                                                                                                                            
5.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②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答案
1.文章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
2.江南的雪有一种平和恬静的美,她“滋润美艳”、色彩斑斓,蕴育着生命,透露着生机。江南优美的雪景中,倾注了作者对故乡的几多怀恋,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追求。
3.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在凛冽的天宇下”,“奋飞”“升腾”,俨然一个奔放的挑战者。这里更多地倾注了作者的情感,他更欣赏北方雪的壮美,在孤独中抗争、奋斗、向上,这种张扬的个性与精神正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4.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在内容和结构上是联接朔雪之景的桥梁。雪罗汉虽然“洁白”“明艳”,非常优美,但却很快消融。作者更欣赏的还是朔方雪的壮美,那种在苦寒中独立抗争的形象正和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屈不挠战斗的形象吻合。
5.①“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欣赏的。
     ②北方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还被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举一反三
北方冬天的魂魄
       北方的冬天,莽莽大野之上,朔风卷地,草木枯黄,周天寒彻,飞雪降霜,大河冰封,蛰虫盖藏,大自然呈现出一派混混沌沌、苍苍茫茫的景象。
       冬者,冻也。因为这透天彻地、入肤入骨、痛快淋漓的冻,大自然的生命似乎宣告了周期性的结束,那些或老或死或枯或败或眠或藏的动植物,又开始了新的生命周期的漫长而悄然的复苏。它们枯而不死、退而不败、败而不亡,于大寒大冻大风大雪之中,显示着生命里的最本质最优秀的部分,展现着旷古自然的纯朴和生命原始的律动,以及生命本体在寒冬里的闪光与艰涩,困乏与潇洒。它们单纯而无浮华累身,轻松而不负荷重物,宁静而不事喧哗,在充满着原始意味和蛮荒景象的冬日里,沉着地调整着脚步,期待着生命的新的开始。
       北方冬天的大自然,与冻结成了秦晋之好,其母腹中正孕育着新的生命。那蠕动其中的不仅是阴柔之静,也是阳刚之动;不仅是胚胎之状,也是萌动之初;不是直线似的原路退回,而是环状路线上的以退为进,以终点为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自然一年一度的更新,最有生命意义的东西都始于冬天,首功又当推这个冻字。冻,是生命的养料,是无处不在的造物主,是创造新天地的大英雄。野马般兀立于北方的昆仑山、祁连山、终南山、长白山,不仅有其横空出世的气魄之大,更有其终年积雪的山峰之奇。它们的生命也照样需要冻的营养来滋补。否则,这些庞大的生命就会因贫“雪”而元气大伤。我甚至觉得,在北方的冬天里消失的生命,哪怕是一片树叶、一枚草叶都是不可小瞧的。正是这千万片树叶的零落入泥,才使小草维持了生命,才使整个板结的土地有了万物复苏的希望。那些光秃无叶、枝桠黝黑的树木,虽然表面上毫无生机,但其内部的生命运动却并未止息,尤其是树的根部天天都在板结着的冻土层之下沉着地呼吸,一点一滴地吸吮着大地的“源汁”,慢慢地积蓄着抵抗寒冷和来年继续生长的力量。就连枝条上的芽鳞也在萌动,它们是一粒粒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种子,是一排排列队而立,待命出征的战阵。
       望着北方冬天的大自然那光秃秃的树木,那飞满万里长空的雪片,使我想起了“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的刑天;想起了每天衔石丢入大海的精卫鸟;想起了喜雪的***和他一生的传奇及伟业。透过雄浑壮阔的茫茫雪原,我似乎还能倾听到我们祖先的脚步声,也能依稀望见盘古开天辟地的巨大身影。
       那么,在北方冬天的大自然里,我们的生命应该注入什么样的魂魄呢?(本文选自《阅读新视野》)
1.阅读原文,填空。
   ①它们单纯而无____________,轻松而不____________,宁静而____________。 
   ②那蠕动其中的不仅是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不仅是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不是直线似的____________,而是环状路线上的____________,以终点为起点。
2.文章首段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北方冬天的图景?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并说明首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第二段中:“大自然的生命似乎都宣告了周期性的结束”,其中“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贫雪”与“贫血”在文中意义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5.作者为什么说“我甚至觉得,在北方的冬天里消失的生命,哪怕是一片树叶,一枚草叶都是不可小瞧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6.读完全文后,你知道“北方冬天的魂魄”到底是什么了吗?你认为,我们的生命应该注入什么样的魂魄呢?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冬 韵
       树的疏朗的枝桠纵横交错在苍穹,招引来几只小麻雀在其间飞上舞下,雪的舞蹈柔曼飘逸,令观者悄然动容。
       这世界宁静得似乎凝固了。
       听不见纷争,消失了尘嚣,所有的坑凹被柔软的线条抹平掩埋,城池只在这时才显示它少有的温情,幢幢高层建筑不露声色地观赏万里雪飘,沉浸在一种诗意的境界。
       居高远眺是放飞心灵之歌的最佳契合。此时此刻,崇山之伟岸,丘壑之跌宕,江河之邈远,天地之无际……这一切,都因寻的渴望而肃然起敬了。万类不语,几千年几万年历史就这样一步步向你走来,岁月就这样失而复生,周而复始,一如不被留意的野草,唯生存是它们毕生的追求。其实人也是草木,尽管他们有腿,都拼命去城里拥拥挤挤顶顶撞撞,但其根永远也离不开大自然的荫护和恩泽。唯有如此,古往今来,子子孙孙,人类才衍荡成为生物家族中最庞大的一支。
        雪仍在下着,厚厚的积雪告诉你冬季原是封闭的房子,而躲在房子思维最活跃、最富灵感。是的,他们不会躲进洞里木然置之,总该思想一下一年的得与失,以利来春播下希冀,为此谁都看重这雪飘之季。
       所以沉默不语不是冬的呼唤!就这样,每当飘飘荡荡的一天飞雪向你亲近的时候,跟着雪的昭示走,是温馨的,充满活力的。你就能听到一位诗人曾播下的诗句,在雪地里鲜活起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冬天的诗句,在不分国界的漫天雪片的贺岁声中,终于舒展成美丽的起起伏伏的流韵。(选自《中学生阅读文选》)
1.谈谈读完该文后你的感受。
                                                                                                                                                               
2.“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____________的一句诗,本文引用它有什么含义?
                                                                                                                                                              
                                                                                                                                                              

3.冬带给作者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品读原文,试说说作者对冬的理解。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屈 原 (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呀!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我知道,你的本身就是火,你,你这宇宙中的最伟大者呀,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1.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雷电颂》选自历史剧____________,这是一台话剧。“雷电颂”部分属于人物的____________,这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可以直接展现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
3.正文前那一小段文字在剧本中属于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4.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风,雷,电,洞庭湖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5.感情朗读,说说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6.这篇散文诗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试举例说明。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7月22日
1.自古以来,日都是光明、希望的象征,很多人都曾经歌颂过太阳。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联系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2.你如何理解《日》中“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句话的含义。
                                                                                                                                                             
3.“月”带给作者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你从哪些方面看出来?这种意境,让你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4.在《月》的结尾,作者引用了“姮娥奔月“的传说,说说你的理解。
                                                                                                                                                           
5.《日》和《月》的创作仅一天之隔,而且两篇内容有一致之处: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联系两篇,说说你对主题的理解。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爱尔克的灯光(节选)
巴 金
       傍晚,我靠着逐渐黯淡的最后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但是它们的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十分亲切。我认识它们,就像认识我自己。还是那样宽的街,宽的房屋……我仿佛要在这里看出过去的十九个年头,不,我仿佛要在这里寻找十八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
       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我只得失望地走了。我向着来时的路回去。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依旧是阴暗中一线微光。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吧。她用这灯光来给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依旧是十八年前的那些人把我送到门口,这里面少了几个,也多了几个。还是和那次一样,看不见我姐姐的影子,那次是我没有等待她,这次是我找不到她的坟墓。一个叔父和一个堂兄弟到车站送我,十八年前他们也送过我一段路程。
       我高兴地来,痛苦地去。汽车离站时我心里的确充满了留恋。但是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我不顾同行者的劝告,把头伸到车窗外面,去呼吸广大天幕下的新鲜空气。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
       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选自《语文报》)
1.“爱尔克的灯光”是西方经典传说,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个传说的大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作者用“爱尔克的灯光”为题有何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理解“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这句话的含义?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一盏像“爱尔克的灯光”一样为你守候的灯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最后两段写道:“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 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说说你对这两段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