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弟弟的来信  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 。两天后回来了,垂头丧气地闷在家里。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

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弟弟的来信  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 。两天后回来了,垂头丧气地闷在家里。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弟弟的来信
  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 。两天后回来了,垂头丧气地闷在家里。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话: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一天后弟弟又走了,是爹拿着木棒撵了二里多地撵回去的。爹一直在骂:咋不是人待的地方?只要有人住,就是人待的地方!你个兔崽子,要再随便跑回来,瞧我打断你的腿!
  于是我就不能瞧见弟弟的人,只能隔上一段时间天外来客式的瞧上弟弟的信了。弟弟说:“这是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没有电,没有水,如果拍鬼子进村的电影,这里最合适。”爹听完哼一声,说:放狗屁!
  后来弟弟又来信了,说:经常能吃到乡亲们送来的肉块,红红的,白白的,因为他们的孩子认字了。那种肉很好吃,吃得很多,后来才知道是耗子肉、蛇肉,又全部呕了。我笑着读完信,爹却一脸慎重:“那肉我吃过,味道很好。”我问哪一年吃的,爹说是三年灾荒时期。 
  再后来,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件毛皮坎肩。爹摸摸,惊呼:“黄鼠狼皮的,真不容易。”弟弟附信中送来了几句话:“乡亲给的,想爹年事已高,送给爹吧!”爹把坎肩摸了又摸,说:“寄回去。”我取出了纸笔说:“捎带着写封信吧。”爹蹲在大门口抽烟,闷闷一口,闷闷一口,闷了半宿,闷出一句:“勿挂念。” 
  那件黄鼠狼皮坎肩后来弟弟卖了,换来一点钱,买了些粉笔、教具之类,信中说:没有粉笔的日子,就用抹布蘸了水写,水一干,字就消失了 ,这倒反而提高了识字的速度,全乡比赛,夺了头名!弟弟寄回一张奖状。爹看了又看,说:“贴上,哪儿显眼贴哪儿!” 
  没有粉笔使用的事儿吓了我一大跳,小心翼翼地寄信去问。弟弟回信说:“张艺谋拍的《一个都不能少》,看过吧?人家小魏老师有一个学生跑去打工,她去找,不仅找回了学生,还找回了一车学习用具。我呢?我的学生让他少都少不了!因为,乡亲们就算累死饿死,也不会让儿女们休学!” 
  再后来来信。弟弟谈自己的事情就少了,提他的学生渐渐多了,全是些猫三狗四的名字,谁谁谁的名次提前了,谁谁谁考了满分,谁谁谁到乡里、市里比赛啦,等等。我高声读信,爹在一旁就直点头。我把信读完了,爹还在点头:“不孬,咱于老三的儿子,不孬……” 
  我把爹的夸奖给弟弟寄了去。弟弟来信说他哭了。 
  过春节的时候,弟弟没有回来。爹提了红灯笼在村头站了半宿,弟弟还是没有回来。  年还没有过完,爹终是耐不住了,闯关东似的周身挂满物品找小儿子去了。 
  爹是哭着回来的。爹泪汪汪地望着我:“你知道吗?你弟不回来,是舍不得那几十块钱车票。你知道吗?”爹说他瞎子似的在山里转,好容易逮着个人,上前说:兄弟,问个路。那人一回头:“啊呀——是爹!” 
  这以后,爹一直闷着气转悠。问问,爹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爹让我去信把弟弟叫回来:不用教书了,跟爹在大棚里种反季节菜,挣钱! 
  弟很快回信了,说:决定了,不回去!弟弟还在信中说,春天到了,许多花儿都开了,学生们上山采花,不是掐断,而是连泥挖回,种在教室外,有许多蜂儿来采,很美丽…… 
1、小说一共写了弟弟的_____次来信;从全文看,__________是这篇小说的线索。
2、结合全文内容,按照弟弟来信反映出的思想感情变化的思路,仿照(1)句,填出相关内容。
(1)厌恶:对清泉乡恶劣的环境            
(2)感动:________________
(3)欣喜:________________
(4)信心: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开头弟弟说清泉乡“那不是人待的地方”,被爹打骂撵回去;后来爹去了一趟清泉小学,却哭着回来,“那不是人待的地方”,并要弟弟回家种反季节莱。这前后矛盾的言行说明爹爹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弟弟最后“决定了,不回去”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乡亲们的关爱和学生的成长、进步的鼓舞
B.学校的需要和农村对知识的渴求
C.对事业的理解和对未来的信心
D.对教育工作的适应和对乡村生活的习惯
5、下面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如用水在黑板上写字、吃蛇肉老鼠肉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小说的内容都是通过弟弟的来信传达出来的。这种正面描写的手法是这篇小说成功的原因之一。 
C.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既是写实,又是弟弟内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D.小说用了不少对比,使情节比较曲折而又前后呼应。  
答案
1、七;“弟弟的来信”
2、(2)对乡亲热情友好的态度;
      (3)对学生的成绩和进步;
      (4)对事业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憧憬。
3、(1)要求儿子极严,又十分疼爱儿子;
      (2)作用:①使爹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信;②衬托清泉乡条件恶劣,进而表现弟弟热爱乡村教育的高尚品质。
4、A 
5、D(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浮冰上的两者
(丹麦)哈夫·B·卡威
  饿到第三天的晚上,诺尼想到了尼玛克。在这座漂浮着的冰山上,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
  冰块裂开时,诺尼失掉了他的雪橇、食物和皮大衣,甚至失去了他的小刀。冰山上只留下他和他那忠实的雪橇犬——尼玛克。现在,他们两个卧在冰上,睁大眼睛注视着对方——双方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诺尼对尼玛克的爱是真真实实的——就像这又饿又冷的夜晚和他伤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但是,村里的人在食物短缺的时候,不就毫不迟疑地杀犬充饥吗?
  “尼玛克饿久了也要寻觅食物的。我们当中的一个很快就要被另一个吃掉。”诺尼想。
  空手他可杀不死尼玛克,这畜牲身强体壮,现在又比他有劲,所以,他需要武器。
  诺尼脱去手套,解下了伤腿的绷带。在几个星期以前,他摔伤了腿,用两块小铁片和绷带捆扎固定。
  他跪在冰上,把一块小铁片插入冰块的裂缝中,把另一块铁片紧贴在上面,慢慢地磨。
  尼玛克看着他。诺尼觉得犬的两眼似乎闪着异光。
  诺尼仍然磨着铁片,尽量不去想磨铁片干什么。铁片的边缘磨薄了,天亮时分,小刀磨好了。
  诺尼从冰块中拔出小刀,用拇指轻轻试着刀锋。太阳光照在小刀上,折射到他眼里,使他一时看不见东西。诺尼硬起心肠来。
  “来,尼玛克。”他轻声叫犬。
  尼玛克迟疑地看着他。
  “过来。”诺尼叫道。
  尼玛克走上前来。诺尼从那畜牲盯着自己的眼神里看到了恐惧,从它的喘气声中和缩头缩脑的样子感觉到了饥饿和痛苦。他的心在流泪,他痛恨自己,又竭力压制这种感情。
  尼玛克越走越近,它已经意识到了诺尼的意图。诺尼感到喉咙梗塞,他看到犬的眼里充满了痛苦。
  好!这下是动手的时候了!
   一声痛苦的抽咽使诺尼跪立着的身体一阵震颤。他诅咒小刀,紧闭两眼,摇摇晃晃地把刀子扔得老远。然后,他张开空空的双手,蹒跚着扑向尼玛克,他倒下去了。
  犬围着诺尼的身体打转,嗥叫着。这下诺尼感到极度的恐惧。
  他已经扔掉了小刀,解除了武装。他太虚弱了,再也不能爬过去取刀子。现在只有听任尼玛克的摆布了,而且尼玛克也非常饥饿。
  犬围着他转,然后从后面扑了上来。诺尼可以听到这畜牲喉咙里的吞咽声。
  诺尼闭上眼睛,祈祷犬的攻击快一些结束。他感觉到犬的爪子踩着他的大腿,犬呼吸时喷出的热气冲击着他的脖颈。他随时都要放声尖叫。
  然而,他感觉到犬滚烫的舌头直舔他的脸。诺尼睁开眼睛。他张开手,抱住尼玛克的头。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一小时后,一架直升飞机出现在北边天空。飞机上一个海岸巡逻队的小伙子俯视着下面,他看到了漂移着的冰山,发现冰山上有什么东西在闪光。
  这是太阳光折射在什么东西上面,而且一闪一闪的在动。他让飞行员降低飞机,看到冰峰的阴影下,有一个黑而不动的像人一样的黑影。怎么,还有两个黑影?
  他把飞机降落在一块较平的冰面上,然后上了冰山,黑影是两个——一个小男孩和一条爱斯基摩雪橇犬。小男孩已经昏了过去,但还活着。那条犬无力地哀叫着,已经衰弱得一动也不能动了。
  吸引了飞机上巡逻队员注意力的闪光物质是一把粗糙的小刀,刀尖向下插在不远的冰上,在风中描曳着。     
1.以“小刀”为中心,写三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为什么从“第三天的晚上”开始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所提到的村里人在食物短缺时的做法,要表明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写出文中画线句隐含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说明加粗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1)诺尼觉得犬的两眼似乎闪着异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张开空空的双手,蹒跚着扑向尼玛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诺尼“感觉到犬滚烫的舌头直舔他的脸”时,竟哭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1.上面的文字选自课文《          》,作者是 ________(国别)小说家 __________ 。请列举该作家的其他代表作品两部  ___________________  。
2.为什么于勒由“全家的恐怖”变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刻画了菲利普夫妇鲜明的艺术形象?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课内容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家里人”怎么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中“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有再来信”这句话,有照应上文的作用,它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从传统的理解角度来讲,全文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了的人与人的关系,即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如果你站在菲利蒲夫妇的角度去看,你是否有新的发现?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②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③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④“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 选出对孔乙己主动教“我”写字的深层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他在故意显示自己的善良。    
B.他在社会上实际所处的境地是十分的孤独。    
C.他在故意向孩子炫耀自己的博学。    
D.他在向短衣帮表示自己的轻蔑。
2.品味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根据提示概括回答后面的问题。
(1)选文第①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集中而概括地写出了孔乙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③句的肖像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了孔乙己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④句孔乙己为什么把“偷书”说成“窃书,”这表明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本文语言和写法的妙处。    
本文善用对比的手法,其中孔乙己出场前后的对比很令人深思,请你以选文中加点的两个字“排”和“摸”为例,分析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多次写到众人的 “笑”,这“笑”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理?请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地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地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找出文段中的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说往往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请你分析作者对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的外貌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字如果改成“拿、掏、取”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十九个钱”在文中重复了多次,说明什么?后来不提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乙己是怎样离开咸亨酒店的?结合小说中多次写到的掌柜等人对孔乙己的“笑”,分析作者叙述孔乙己离开酒店时的情景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家徽
余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战乱时期,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⑨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祖父并叮嘱父亲弟兄们要保管好这条“鱼”,牢记这件事。于是,我家按照祖父的意思,一直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文章有删改)
1、请根据文章内容,依次概括故事主要情节。(每空限两个字)
(     ) ——放贼——送鱼——(     )
2、批注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请你从下面摘录的语句中任选一句进行批注。
①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②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
③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⑨段划线句子呼应上文哪一句?请将这一句摘抄下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祖父在你的眼里是个怎样的人?你同意祖父将入室的窃贼放走的做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家已经有家徽,根据你对本文的阅读感悟,参照示例,请为“我”家作一则“家训”。
 示例:只争朝夕,奋发图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