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4题。雕花烟斗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

阅读下文完成1~4题。雕花烟斗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1~4题。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
  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A)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他的烟斗很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做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答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B)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C)“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查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有删改)
1.依据提示,完成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并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
情节:花房邂逅,感受温暖→________________→重戴桂冠,冷落花农→________________
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从文中(A)、(B)、(C)三处画线语句中任选一处作批注。
选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多处写到了凤尾菊,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情节:花房交往,感受真情  再次落魄,重识真情
  好处:制造波澜,吸引读者;在对比中刻画人物,突出个性;有利于表现主题。(意思对即可)
2.①有才华,热爱艺术,绘画、雕刻都有造诣。
  ②温良、和善,懂得感恩。
  ③有势利心理,有等级观念,顺境时漠视真挚的情意。(意思对即可)
3.示例:(A)处: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丁唐先生从大画家到被打击受冷落的境况的变化。
     (B)处: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老范在收到唐先生赠送的雕花烟斗时喜悦、激动的心情,表现出老范淳朴、憨厚的性格特点。
     (C)处:“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形象地写出了在得知老范去世的消息及老范临终时的情景后唐先生沉重的心情、复杂的心理,从而表现了唐先生性格中善良的一面。(言之有理即可)
4.①风尾菊是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
  ②凤尾菊是连接小说中两个人物感情的纽带。
  ③风尾菊是花农美好心灵的象征,也寄托着作者对美好感情的歌颂。(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孔乙己》选段,完成1~3题。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莲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已。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已,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这段文字刻画孔乙己形象时所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反映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乙己一到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感恩雨》,完成问题。感恩雨
  ①这是旱季里最热的一天,几乎连续一个月没有下雨。田里的农作物正在枯死,母牛挤不出奶,溪流已干涸。看来在这个旱季结束之前会有好几个农场宣布***了。我的丈夫说他的兄弟们每天要费很大的劲把水弄到田里去,过了不久,我们只好开车到附近的水站运水,可很快严厉的配给制度让每个人都取不到多少水。如果老天不下雨的话,我们很快就会失去所有的一切。
  ②正是在这大热天,我亲眼目睹了平生所遇到的一个奇迹,也真正理解到了分享的意义。当我在厨房为丈夫和他的兄弟们做午餐时,我看到了6岁的儿子比利正向树林走去,他的样子很严肃,一点也没有平常走路时充满孩子气的横冲直撞。我只能看到他的背部,不过很显然他走得很费劲,他在努力保持平衡。进了树林几分钟后,他又朝房子这边跑回来。我则继续做三明治,想着不管比利在做什么,他也都该做完了。
  ③然而过了一会儿,他又继续缓慢而坚定地向树林里走去。这种行为持续了一个小时,他小心翼翼地走进树林,然后往家里跑。最后,我实在忍不住了,蹑手蹑脚地走出房子跟着他。我小心翼翼,不想被他发现,因为很明显,他“身负重大使命”,而且也不需要妈妈的过问
  ④只见他把手掬成杯状,小手里捧着大约两至三汤匙的水,小心翼翼地走着,以免洒了手中的水。在进林子后我偷偷地靠近他。树枝和荆棘划过他的小脸,可他并没避开。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当我倾身窥视时,我看到了一幕不可思议的画面。
  ⑤几只硕大的鹿赫然耸立在他面前,而比利直接向它们走去,我吓得几乎大叫让他躲开,其中一只有锋利鹿角的大公鹿离他特别近。但这只公鹿并没有吓着比利,甚至在比利跪下时它也一动不动。我看到一只小鹿趴在地上,很明显它正承受着脱水和中暑的痛苦,它费劲地抬起头舔着盛在我那可爱孩子手中的水。
  ⑥等到水被喝干后,比利站了起来,转身向房子跑去。我跟着他回到家,来到我们的储水罐前,比利尽力拧开水龙头,只见一小滴水开始滴下来。他跪在那儿,让水慢慢地滴在他那临时的“杯子”中,阳光直刺在他的背上。突然间我明白了比利不叫我帮忙的原因——上星期他因为玩弄水管而得到处罚,得到了不能浪费水的教训。大约过了20分钟后,他的手里盛满了水。
  ⑦当比利站起来准备往林子里走时,我拦住了他。他泪眼汪汪地说:“我没有浪费水。”说完就朝树林走去。我也从厨房拿来一小壶水,加入了他的行列。我让他独自照顾小鹿,自己没有插手。这是比利自己的事。
  ⑧我站在树林边,望着我所见过的最美丽的心灵努力营救另一个生命。泪水顺着我的脸庞掉在地上。然后,我突然间发现一滴、两滴,接着越来越多的水滴掉了下来。我仰头望天,甘霖从天而降。
  ⑨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一个巧合,并没有真正的奇迹,毕竟雨总是要下的。而我要说的是:那场雨救了我的农场,就像那天我的儿子救了那只小鹿一样。
1.文章的开头描写农场天气的干旱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正是在这大热天,我亲眼目睹了平生所遇到的一个奇迹,也真正理解到了分享的意义”中的“奇迹”指什么?“分享的意义”又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义,回答下列两道题。
(1)第③段为什么说小比利向树林里走去时“缓慢而坚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出“他‘身负重大使命’,而且也不需要妈妈的过问”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我那时大约25岁,在巴黎研究写作。许多人都已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能写得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
  于是,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一个伟大的启示。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不久,他凝视着我,温和的眼光充满着激励,他本身的淳朴,宽释了我的不安。
  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因而好像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着。
   “这是我的近作,”他说,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女正身像,以粘土美好地塑成。“这已完工了。”我想。
  他退后一步,仔细看着,这身材魁梧、阔肩、白髯的老人。
  但是在审视片刻之后,他低语着,“就在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粘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转过来,含糊地吐着奇异的喉音。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粘土,粘在塑像身上,刮开一些。
  这样过了半小时,一小时……他没有再向我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崇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在创世的太初的上帝。
  最后,带着舒叹,他扔下刮刀,以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在女正身像上。接着,他又转身要走,在他快走到门口之前,他看见了我。他凝视着,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他显然对他的失礼而惊惶。“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可是你知道……”我握着他的手,感动地紧握着。也许他已领悟我所感受到的,因为在我们走出屋子时他微笑了,用手搀着我的肩头。
  再没有什么像亲见一个人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世界那样使我感动。那时,我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弥散的思维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于是,我察觉我至今在我自己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念之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
1.从文中提取信息填空。
“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句中的“症结”是_________,打开这个“症结”的秘诀___________。
2.体味下列句子所蕴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①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肩苦恼地蹙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扔下刮刀,以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在女正身像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三处用了省略号,各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罗丹冷落了“我”,“我”为什么还“感激地紧握着”他的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北京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孔乙己》选段,完成问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已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中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和“我”的外貌描写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掌柜怎样对待孔乙己?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可否换成“掏”或“拿”?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十九个钱”重复了几次?说明什么?后来不提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写是否有语病?应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课外阅读。至死不渝姐妹情
周学珍
  ①坐在大连国际机场的候机室里,我归心似箭,这一次,我将通过北京转机回家,大厅里的人头涌动在我眼中仿似幻象,我眼前全是家的影子。
  ②身旁的两位老年妇女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位稍年长的神色憔悴,坐在轮椅上打盹儿;另一位则显得非常焦急,不时捶捏长者的后背,看样子,轮椅上的老人怕是坐不住了。
  ③见此情景,我忙找来服务员,帮她们询问有没有休息的场所,一问才知道,走廊的尽头有一间专供老弱病残休息的小厅。我一说,两位老人都同意和我一起去,聊了一会儿我清楚了,她们是姐妹,坐轮椅的反而是妹妹,由于多年染疾,她才如此苍老虚弱,这趟是去北京做手术的。两姐妹的表现大相径庭,姐姐开朗精神饱满,妹妹呢,自始至终没用正眼看我,就在我帮着推轮椅进屋后,她对我也没有丝毫感激,眼中射出一股冷意。
  ④我问姐姐,怎么不找年轻人陪着去呢?姐姐的话戛然而止,那一瞬间,妹妹脸上过的一丝悲哀让我心一,赶紧换了个话题。几分钟后,老姐姐要上厕所,把妹妹交代给我,我诚惶诚恐地守护着老人。
  ⑤突然,轮椅上的老人对我伸出四根指头,我还以为她需要帮助,凑近她嘴边,我才依稀听到断续的一句话,老人虚弱地说:“四十年,她照顾了我四十年。”说完,老人又闭目养神了,好像什么话都没说过一样。
  ⑥由于我们是同一班飞机,从帮着姐妹俩走出大厅,到登机结束,轮椅上的妹妹就再没和我说过一句话,倒是她姐姐一路和我说个不停,大致意思是,希望手术能成功,让妹妹早日康复起来。到北京国际机场时,老人下机遇到点麻烦,联络不到地勤人员,我和那位空中先生一前一后把妹妹抬下机舱,姐姐则拖着折叠好的轮椅缓缓下行。我突然看见妹妹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她对我说:“我没打算再回去,她太辛苦了。”
  ⑦那一刻的震撼一直陪着我回到家中,我不敢揣测两位老人的命运如何,但我所目睹的姐妹深情让我不时感动,在我印象中,“至死不渝”这个词是多用来形容恋人的,经历那一幕后,我感觉这个崇高的词汇应该献给她们,人到垂暮还不散的关怀,人之将逝还存留的感激,这老姐妹俩作了最好的诠释。(选自《金色年华》2009年第11期)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1)归心似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相径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粗的词语准确、贴切,富有表现力,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文章开头写“我归心似箭”、“我眼前全是家的影子”与两姐妹的故事没有什么关系,应该删去,你赞同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说说姐姐(或妹妹)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用“至死不渝”形容这对姐妹合适吗?说说你的理解。(渝: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