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曰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曰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

题型:甘肃省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曰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曰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曰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曰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通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曰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曰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曰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曰下午至二十二曰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用“//”把文章分成两部分,并简要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把新闻的主体部分划分为三部分,并简要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达方式看,文中画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它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写三路大军渡江情况时,作者是这样安排祥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简单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文中找个例子,简要分析一下它们怎样体现了新闻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渡江区域”后面分开。第一部分概括介绍人民解放军渡江情况;第二部分具体介绍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2、第一部分至“三十万人”,具体介绍中路军渡江情况;第二部分至“不起丝毫作用”,介绍西路军渡江情况,并简析敌溃我胜的原因;第三部分至结尾,具体介绍东路军渡江情况。
3、议论  点明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文章的中心。
4、中路军和西路军渡江情况略写,东路军渡江情况祥写。这是因为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的抵抗都较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的抵抗较为顽强。
5、例如“至发电时止”非常准确,体现了新闻及时准确的的特点。
举一反三
现代文课内阅读。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到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被任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二十八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1、用文中的原句填空。
①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邓稼先功绩给予高度评价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能表明邓稼先为国防武器制造做出巨大贡献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④能表明“两弹”爆炸对于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
2、从上文找出具体事实,以表明邓稼先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你列举几条之所以如此称呼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列举了许多时间及这期间邓稼先的主要经历,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列举这些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邓稼先虽然去世了,但他创造的丰功伟绩仍然熠熠生辉,照彻华夏。请你为邓稼先写一段铭文,要求既能简要概述他的光辉业绩,又能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课内精段阅读
  ①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②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
  ③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④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⑤罗布泊消失了。
1.罗布泊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中的画线句子多次引用数据,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中加粗的“盲目”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罗布泊消失的原因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寻找时传祥》的几个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今天,循着那渐被淡忘了的历史,记者重访时传祥的足迹,探寻他的生前身后。
  偌大京城,人海茫茫,人事沧桑。
  问起时传祥,一些中学生便摇头,几位大学生,也双眼漠然。在崇文门路边,遇到几位老师傅。“时传祥?!”惊讶中便有些激动,接着,就像是述说自己的光荣一样,“知道吗,那时咱这北京也有一种‘热’,那叫‘义务掏粪热’!”
  “万里、崔月犁副市长跟时传祥背过粪,万里还说自已是时传祥的‘第一大弟子’;当官的、大中学校师生、作家、记者、演员都争着来时传祥清洁队参加义务劳动,连到北京出差的人也以同时传祥一起背一回粪为光荣……知道吗?那会儿来背粪得预约!”可是,很快,老人们就又有些愤愤地,“嘿!现如今叫什么?谁还理会个背粪的……”
  在后来的采访中,大凡了解些时传祥的,谈话多是这么“转折”的……
  20世纪50年代,掏粪是纯体力活。背在肩上那半人多高的粪桶有十多公斤重,装满了粪便就是五十多公斤。时传祥每天掏完了再背,一天的总重量得有五吨。解放后,他掏了十七八年粪,基本上没休过节假日,右肩磨出了巴掌大一块又黑又硬的老茧!
  他觉得这没什么:“不干好,人家不方便。”
  花市下四条胡同耿大爷家厕所墙倒了,砖块掉进了厕坑。时传祥卷起袖子,用手把砖一块块捞出来,用水冲干净,再把墙头垒好,把厕所清扫干净。
  1958年,运粪改用汽车了。时传祥说:“咱要人不等车、车不等人、加快周转、分秒必争。”在他的带动下,原来每人每天平均背粪50桶,一下子增加到93桶。刮风下雨也是一样。
  1959年10月26日,时传祥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这一天,***、刘少奇、***、朱德等***接见了代表们。
  采访时传祥老伴崔秀庭老人是在一天傍晚。老人住着挺宽敞的三居室,她指着去年春节时73岁的王光美来看她时的合影,便说起了李瑞环、倪志福等时常来看她的事,然后就一定要记者在她家吃饭。家里除一台电视机外,再也看不到还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一听到要写时传祥,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记者默然。
  几天前,记者与几位挺有身份的人士聊天。有人问:“忙什么?”“在写时传祥。”大家就笑。后来其中一人单独对记者说:“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漠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默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时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描写内容上看,作者在选文的前半部分从哪几方面来表现时传祥劳模品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家***时常来看望时传祥的爱人崔秀庭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的标题是《寻找时传祥》结合文段最后一段话,谈谈“寻找”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重访精神高原”的角度,从人们的笑声中去体会弘扬时传祥精神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采访时传祥老伴崔秀庭老人是在一天傍晚。老人住着挺宽敞的三居室,她指着去年春节时73岁的王光美来看她的合影,便说起了李瑞环、倪志福等时常来看她的事,然后就一定要记者在她家吃饭。家里除一台电视机外,再也看不到还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一听到要写时传祥,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记者默然。
  几天前,记者与几位挺有身份的人士聊天。有人问:“忙什么?”“在写时传祥。”大家就笑。后来其中一人单独对记者说:“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
1.文中哪句话能够体现出时传祥家庭生活的简朴?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听到要写时传祥,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因为自己的丈夫有记者来采访即将出名而高兴。
B.老人黯然是因为国家不重视清洁工作,人们瞧不起低贱伺候人的掏粪工作。
C.在如今的现代化的大都市中,掏粪工是个已经消失了的行业,但时代仍然需要时传祥精神。同时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有所不同,有些年轻人看不起脏、累的工作。所以老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
D.老人为自己的丈夫有记者来采访而激动,黯然是因为家里过于简陋,没有因为时传祥获得全国劳模的称号而使生活变得富裕起来。
3.“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对这句问话你如何作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后来,便赶上了那个动荡的年月。
  ②背了大半辈子粪的时传祥因与被污蔑为“工贼”的共和国主席握过手,便也成了“工贼”。
  ③挨打、挨骂、吃不饱又成了时传祥的生活。1971年,他带着一身病痛被遣送回解放前他揣着七块糠饼子、步行十三天来京的山东农村老家。
  ④淳朴的乡亲不认为他是什么“工贼”。几十年后,老家的农民大爷还记忆犹新:“那才叫真正的好人啊!五六十年代,哪天早晨起来看到村里大道被扫得干干净净,乡亲们就知道,准是传祥回家了。”
  ⑤可是,这次回家时传祥却扫不动了。
  ⑥1972年l0月26日,一直半昏迷的时传祥竟变得很激动。他让老伴把院门、屋门都插上,又让做几样“好菜”,翻箱倒柜找出半瓶薯干酒。他要敬十三年前这一天握过他的手的刘主席一杯:“就冲他能看得起俺这个掏大粪的,俺就到死也不信他是个坏人!”
  ⑦正直、朴实的人格没能战胜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
  ⑧1973年春节,时传祥听到刘主席已逝世,便精神失常了。两年后的5月19日,他也走了,时年60岁。
  ⑨采访时传祥老伴崔秀庭老人是在一天傍晚。老人住着挺宽敞的三居室,她指着去年春节时73岁的王光美来看她的合影,便说起了李瑞环、倪志福等时常来看她的事,然后就一定要记者在她家吃饭。家里除一台电视机外,再也看不到还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一听到要写时传祥,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⑩记者默然。
  几天前,记者与几位挺有身份的人士聊天。有人问:“忙什么?”“在写时传祥。”大家就笑。后来其中一人单独对记者说:“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
(1)第④段在表现人物上运用__________的方法,表现了时传祥____________的品质。
(2)第段作者说在写时传祥,大家就笑。大家为什么笑?他们笑说明他们对掏粪职业的态度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题目为“寻找时传祥”,你认为作者的真正用意是寻找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最后一段话,谈谈“寻找”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