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感恩  ⑴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建设和谐社会。而感恩则是和谐的润滑剂,是矛盾的融化剂。   ⑵在研究未成年人教育中,许多学校发现相当一些孩子拿到“我为……而

说说感恩  ⑴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建设和谐社会。而感恩则是和谐的润滑剂,是矛盾的融化剂。   ⑵在研究未成年人教育中,许多学校发现相当一些孩子拿到“我为……而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说说感恩
  ⑴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建设和谐社会。而感恩则是和谐的润滑剂,是矛盾的融化剂。
  ⑵在研究未成年人教育中,许多学校发现相当一些孩子拿到“我为……而感动”这样的作文题目觉得无从下手。为什么?中国伦理学会认为,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里的孩子从没有被感动过的道德实践。父母、学校、社会对他无论多好,他都不会感动,更不会感恩、感谢,因为他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孩子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追求,因为一切他都满足了。
  ⑶有份调查报告中写道:在许多单位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领导给大家办好事不领情,办实事不配合,办难事不体谅,办成事不 赞“成”。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流传于中国社会多年的怪异现象。
  ⑷上述这些材料很是发人深思。思考中,一个“感恩”的词汇涌进我的脑海中。想想看,如果充满感恩的氛围, 企业“快乐指数”还会低迷吗?如果心怀感恩的认知,孩子还能写作文无从下手吗?如果有着感恩的情感,还能“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吗?
  ⑸看来,学会“感恩”,是人的一种道德修炼;引导人们学会感恩,则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⑹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人世间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独立的事物。以我们本身来说,人的_______乃至于生命,都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神农架所发现的“野人”也不例外。因此,人之为人在于有感情、有思维,要“感恩一切!”感恩是一种修养,感恩是一种感情,感恩是一种良知,感恩是一种觉悟,感恩是一种境界……
  ⑺比如,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要做到:感恩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生命;感恩于师长,是师长给了我许多知识;感恩于领导,是领导给了我施展才能的舞台;感恩于朋友,是朋友给了我诸多帮助;感恩于生活,是生活给了我多彩的人生;感恩于自然,是自然给了我生命的源泉……而从更高层面说,感恩于党、感恩于政府、感恩于社会主义,会使我们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⑻我们中华民族是崇尚感恩的民族。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中,有着丰厚的“感恩”理念。“和为贵”、“人心向善,天人合一”、“积德行善”、“仁者爱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时地利人和”、“自由、平等、博爱”、“理解万岁”等等经典语言,“将心比心”、“投桃报李”一类流传故事,都充满着“感恩”的思想。至于从孔老夫子那儿传下来的仁、义、礼、智、信,更与“感恩”分不开。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晚”中的“千手观音”表演,之所以受到各民族、各群体、各人员乃至海外侨胞的一致好评,除聋哑人主演、艺术创新和配合十分协调的因素之外,极其重要的是充满着“仁爱”,用主持人的话说,就是:爱是我们的共同语言。(选自2006年第10期《人民论坛》,有改动)
1.第⑥中划横线处原有“生活”、“生计”、“生路”、“生存”4个词,请将这些词重新排序后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以我们本身来说,人的______乃至于生命,都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请你为第⑻中“我们中华民族是崇尚感恩的民族”这个观点再找一个论据,并加以简要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作者呼吁人们要学会感恩,其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阅读下列三则链接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感恩”的认识。(不少于80字)
  材料一: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全身瘫痪的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演讲词)
  材料二: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弯腰,便是属于前者;感受上苍懂得要抬头仰视,便是属于后者。因此,哪怕是比自己再弱小的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帮助,这样的人也是不敢轻视、不能忘记的。(2004年第13期《读者》杂志)
 材料三:那声在雪地深处响起的微弱而真切的轻声呼唤,那双在我快要绝望地放弃时伸来的援助之手,那盏在我只想躺在地上,不愿起来行走时的耀眼的明灯。…… 这样简单而真实的关爱,这样微弱而深刻的光芒,曾像这首先来到春天的鲜花一样,激励着我再一次奋然前进。(谢云《春天的第一朵鲜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存、生计、生路、生活 
2.示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解释:“滴水”与“涌泉”构成极大反差,反差中体现了“感恩”的思想。意思对即可。 
3.学会感恩可以促进和谐,解决矛盾;人与外界密不可分,学会“感恩”,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爱周围的一切。意对即可。 
4.“略”。
(意思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天安门前看升旗
  在琐碎的日子里,人不知不觉就变得淡漠,似乎只顾着一家三口的事情,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在上心了。身处闹市,却如置身荒原,人冷静成一只涉水的白鹭,当年的那些激情和冲动怎就全然不见了呢?
  这回去北京,蓦然就想到当年第一次进京的情景,离天安门老远就在张望,一颗激荡的心几乎就要从心坎里跳出来:那真是如梦似幻的年龄呀!
  把这感觉说与同行的人,竟都是极相似的心境。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已没有当年的兴致。忽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可不可以去看看呢?
  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呼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料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是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
  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刚才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国歌令我又激动起来,久已沉寂的心里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
  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
1、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而完整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第四、五两段中加粗的“居然”“竟”两个词在内容表达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看升旗后,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写“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请结合文中的人和事,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设想一下,如果你亲临现场,你会走过一条怎样的长长心路?请用简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西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下面的题。
  “你没有心。”高个子的党卫队队员说。
  “啊,我有心的。”我说。我因为还有足够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心,而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自豪。
  后来一切又都消失了:墙壁、拿药的女人和那高个子的党卫队队员……现在我面前是敞开着的牢房的门。一个肥胖的党卫队队员把我拖进去,脱掉我那被撕成碎片的衬衣,把我放到草垫上,摸了摸我那被打肿的身子,吩咐给我裹伤。
  “你瞧瞧,”他摇晃着脑袋对另一个人说:“你瞧,他们干得多利落。”
  然后又是从远方,从那遥远遥远的地方,我听到了一个像爱抚似的平和而宁静的声音:“他活不到明天早晨啦。”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1.党卫队队员和“我”的对话表现了什么?
                                                                                  
2.语段中划线句子的实际意思是什么?
                                                                                  
3.“我听到了一个像爱抚似的平和而宁静的声音”,作者为什么对死亡预告的声音感到如此美好?
                                                                                  
4.语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状态?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问题。
  “你没有心。”高个子的党卫队队员说。
  “啊,我有心的。”我说。我因为还有足够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心,而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自豪。
  后来一切又都消失了:墙壁、拿药的女人和那高个子的党卫队队员……现在我面前是敞开着的牢房的门。一个肥胖的党卫队队员把我拖进去,脱掉我那被撕成碎片的衬衣,把我放到草垫上,摸了摸我那被打肿的身子,吩咐给我裹伤。
  “你瞧瞧,”他摇晃着脑袋对另一个人说:“你瞧,他们干得多利落。”然后又是从远方,从那遥远遥远的地方,我听到了一个像爱抚似的平和而宁静的声音:“他活不到明天早晨啦。”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1. 党卫队队员和“我”的对话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语段中划线句子的实际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听到了一个像爱抚似的平和而宁静的声音”,作者为什么对死亡预告的声音感到如此美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语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两篇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甲文
  ①中文汉字,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身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人生几十年,一切身外之物,衣服、房屋、书籍、用具、庭院,都将发生许多次变异。新陈代谢,过时的淘汰了,破损的废弃了,家用电器、电脑不多久就要换代,人们都习以为常,毫不为怪。天地万物,只有语言文字是永远存在的。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他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但是决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那种魅力。看到一个“míng”字,怎么会想到它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呢?
  ②听到不少旅居海外的同胞谈过,走到某个偏僻的小城市,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当一种异乡漂泊的失落感和孤寂感袭来时,突然看到一块小饭馆的中文店招,三个汉字,立刻就会像一团火,像一盏灯,像一声乡音,将你带到母亲面前,使你抛却一切疲惫、孤独以至恐惧。(袁鹰《汉字的魅力》节选)      乙文
  ①说句实话,我本人从开始摸电脑到现在已有十多年了,现在仍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觉得电脑这玩意和“中国人”好象总有一种“隔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隔阂”呢,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在中学时代,学了那么多美丽的诗篇,精辟的文章,但我现在操作电脑时,脑子里无论如何浮现不出那些东西来,更不要提我能用电脑写出什么“天下文章”来了。我逐渐觉得电脑毕竟是“电脑”,而不是“人脑”。
  ②电脑的字库里预备了常用汉字(包括次常用汉字),应该说已经基本够用。不过这和英文的26个字母相比数量还是非常大的。
  ③就此,有的人说,在电脑时代汉字是中国进入信息时代的瓶颈,甚至有可能使汉字这一古老的文化载体,成为阻挠今日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难关,因而应该抛弃汉字,而使用拼音文字。这些说法无疑都是武断的。是没有进行认真研究而做出的结论。(摘自《光明日报》)
1.甲文选自课文《               》,体裁是           ,作者          
2.阅读甲文,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汉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而作者认为汉字的独特魅力的根本之处又在于什么?请分别用文章中的句子回答。
                                                                                            
                                                                                             
3.乙文第③段“瓶颈”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4.甲文中“将你带到母亲面前”一句有什么含义? 
                                                                                                 
5.甲乙两篇文章都提到了“汉字能否走拼音化道路”的问题,文章见解各是什么,是否相同?对此问题,你又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②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 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三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     
  ③问题出在近三十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 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 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一万多立方米。     
  ④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五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树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⑤罗布泊消失了。     
1.罗布泊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多次引用数据,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加粗的“盲目”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罗布泊消失的原因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