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文《小巷深处》第5 、6 两段(即从“自我有记忆开始”至“母亲又忙于拆拆洗洗缝缝补补”),完成下列小题。1.“家就是一张笨重的积满油腻的木桌,一碗拌着

  阅读课文《小巷深处》第5 、6 两段(即从“自我有记忆开始”至“母亲又忙于拆拆洗洗缝缝补补”),完成下列小题。1.“家就是一张笨重的积满油腻的木桌,一碗拌着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课文《小巷深处》第5 、6 两段(即从“自我有记忆开始”至“母亲又忙于拆拆洗洗缝缝补补”),完成下列小题。
1.“家就是一张笨重的积满油腻的木桌,一碗拌着焦黄猪油渣的酱油饭,一杯用过期折价的奶粉冲调成的牛奶和一只好大好长的冰棍箱。”这个句子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中对母亲进行外貌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抓住了什么特征,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执著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中的“执著”一词删掉可以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活中,你的母亲一定有让你感动的时刻,追寻逝去的岁月,回忆那一刻的情景,用适当的语言描述出来。(8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环境描写。写出了家庭的贫穷处境。
2.“夏天……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抓住了卖冰棍风吹日晒以及盲眼的特征。突出了母亲工作和生活的艰辛,也突出了她为了“我”而执著地苦心经营的无私品格。
3.不可以。这个词可呼应前句的“如同一尊雕像”,突出了母亲为了“我”而不怕艰辛地卖冰棍。
4.“略”。(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课文《这里就是战场》第5—8段(即从“冬去春来,年复一年”至“他才和大家一起离开了现场”),完成问题。
1.邓稼先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是___________。
2.“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气温已经是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了!”这个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核试验过程中,当实验出现故障时,出现了哪两种意见分歧?邓稼先是如何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核试验研制过程中,邓稼先他们有过失败的风险,成功的快乐。你在生活中是否经历过成功和失败,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树林和草原》第1段,完成问题。
1.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意思,给加粗的字注音。
(1)夜里蕴蓄着的一股暖气立刻向你袭来。 蕴蓄:___________________
(2)过多的芬芳之气使得你头晕目。 眩(     )
2.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树林景象的?举例作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空城计》写出下列事件的主要人物。
(1)温酒斩华雄(       )
(2)威震长坂坡(       )
(3)赔了夫人又折兵(       )
(4)白帝城托孤(       )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竹林深处人家》填空。
(1)黄蒙田,当代家________ 、__________ 家。
(2)作者起初在竹海看不到人家,其后看见__________ 处有__________ ,才发现竹林深处人家所在。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竹林深处人家》第2 、3 两段(即从“我们沿着小溪边的石子路深入到竹海里去”至“是专管栽种竹树和保护竹林的”),完成问题。
1. 作者为什么把江南竹乡的竹林比作竹海?这一比喻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诗句的上句是什么?文章引用这一诗句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景物描写不仅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还要“寓情于景”,传达出作者的情感。请结合自己的体验,简要谈谈作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