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某河流域地质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小题1:丁河谷地貌的形成所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主要是A.流水侵蚀—断裂陷落—流水堆积B.岩浆活动—地壳运动—流水侵蚀C.岩浆活

读某河流域地质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小题1:丁河谷地貌的形成所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主要是A.流水侵蚀—断裂陷落—流水堆积B.岩浆活动—地壳运动—流水侵蚀C.岩浆活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读某河流域地质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丁河谷地貌的形成所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主要是
A.流水侵蚀—断裂陷落—流水堆积B.岩浆活动—地壳运动—流水侵蚀
C.岩浆活动—流水侵蚀—断裂陷落D.流水堆积—褶皱弯曲—流水侵蚀
小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河流的支流丁河大致从东北向西南流
B.甲乙两村落可相互通视
C.丙岩层为岩浆侵入活动形成
D.甲乙两村落的相对高度不可能超过200米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由等高线数值和弯曲状况可以推知,目前丁是沟谷地貌,是河流侵蚀作用的结果;但是从地层的地质年龄来看,丁处地层地质年龄为中间老两翼新,属于背斜构造;而且由图示可以看出丁地的岩层为岩浆岩;这些说明该地区地貌的形成过程是:首先经历了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层,然后受到挤压发生褶皱,形成背斜构造,形成山岭,然后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沟谷。
小题2:由图中的纬线我们可以确定东西方向,进而推导出南北方向,所以丁河流的流向为自北向南,A项错误;甲村落位于河谷地带,乙村落处于山脊上,在甲乙之间有一个山脊地形存在,因而甲乙两村落不一定能够相互通视,B错误;丙岩层与周围岩层形成年代不一致,说明他们可能是由于岩浆侵入的结果,C正确;甲村落海拔介于400—500米之间,乙村落海拔介于600—700米之间,因而两村落最大高差可能为300米,最小高差为100米,故而D项错误。
举一反三
国土资源部2012年4月28日发布全国土地石漠化报告显示,我国石漠化的总面积达到了11.35万平方公里,每年因为石漠化损失的耕地面积为30万亩。石漠化是在喀斯特地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土地逐渐被石头占据,90%的石漠化地区集中在云贵高原地区。下图为云贵高原形成与发育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小题1:依图判断,云贵高原形成发育过程的先后排序是(     )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②③①④D.④②③①
小题2:石漠化地区集中在云贵高原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降水集中 ②不合理的农业活动 ③土层薄,水土易流失 ④地表径流缺乏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推断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可能
A.流水作用增强B.冰川作用增加C.风力作用增强D.变质作用增强
小题2: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青藏高原隆起影响西北地区同期风尘沉积通量变化的主要环节是
A.地面蒸发B.水汽输送C.大气降水D.地表径流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河西走廊某地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见下图)。该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造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岩浆活动升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题。

小题1:图示北部地区的湖泊和西北部沿海的海湾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海浪侵蚀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
小题2:下列农作物不适宜在丙地区种植的是
A.棉花 B.小麦C.马铃薯 D.甜菜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图为亚洲东岸某地海陆分布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水循环
A.①环节是水汽输送,冬季风是其主要动力
B.②环节是降水,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
C.③环节是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D.④环节蒸发的水汽全部被输送到陆地上空
小题2: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A.甲处为背斜,主要由外力侵蚀而成B.乙处为向斜,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为火山,位于板块张裂地带D.丁处为海沟,由板块碰撞而形成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