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图分别为沿20°E经线和42°N纬线的地形剖面及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⑴甲图所示各自然带是沿 方向更替的,这种现象体现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甲、乙两图分别为沿20°E经线和42°N纬线的地形剖面及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⑴甲图所示各自然带是沿 方向更替的,这种现象体现了自然带的 地域分异规律,造成这种自然带地域分异在高纬度地区表现明显的主导因素是 。(3分) ⑵乙图中自然带由A→B→C是沿 方向更替的,这种现象体现了 自然带的 地域分异规律,造成这种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 ;这种自然带的更替规律在 (低、中、高纬)地区表现最为明显。(4分) ⑶乙图中D处所示各自然带体现了自然带的 地域分异规律,这种自然带的地域分异是随 更替的,其主导因素是 。(3分) |
答案
小题1:经线(或南北)(1分) 从赤道向两极的(或纬度地带性)(1分) 热量(1分) 小题2:纬线(或东西)(1分) 从沿海到内陆的(或经度地带性)(1分) 水分(1分) 中纬度(1分) 小题3:垂直地带性(或垂直)(1分) 海拔高度(1分) 水热(海拔高度)(1分) |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根据甲图的纬度差异判断,自然景观呈南北变化,判断为纬度地带性,自然带沿南北方向变化,由于热量条件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而形成。 小题2:图示乙由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呈现森林、草原和荒漠的变化,属于干湿度地带性,由于水分条件从沿海向内陆递减而形成,由于中纬度海陆分布差异最明显,故该地域分异规律在中纬度分布最明显。 小题3:图示D处自然带从山麓向山顶的递变,属于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导致的水热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掌握世界自然景观有规律变化的三种地域分异规律,可调用课本相关内容分析,属于常规考点,难度不大。 |
举一反三
该图为玉山植被垂直分布与北半球植被分布图,其中树线是指天然森林垂直分布的上限。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某登山者从海拔500米到1900米刚好走过常绿阔叶林,如果是在水平陆地上要完全通过常绿阔叶林理论上至少要走约 A.550千米 | B.1000千米 | C.1500千米 | D.1800千米 | 小题2:对树线高度影响不大的因素是 |
图11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图示自然带分布主要体现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D.地带性分异规律 | 小题2:自然带Q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原因是A.地形因素 | B.洋流因素 | C.太阳辐射 | D.大气环流 |
|
下列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已知甲地位于南半球,乙、丙、丁三地均位于我国,回答问题。
小题1:甲地西坡山麓植被一片枯黄时,甲乙丙丁四地昼长由长到短的顺序是:A.甲>乙>丙>丁 | B.丁>乙>丙>甲 | C.丙>丁>甲>乙 | D.乙>丙>丁>甲 | 小题2:关于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 甲山地可能位于澳大利亚; ② 乙山地可能位于青藏高原; ③ 丙山地可能位于秦岭; ④ 丁山地可能位于雪峰山 |
为解决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中国正积极拓展能源进口渠道,中哈石油合作前景广阔。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1:图中山麓地区草原植被的出现,体现了自然带的( )A.自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 B.自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 C.自山麓向山顶的分异规律 | D.非地带性现象 | 小题2:图中Q城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口岸,其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A.交通运输便利 | B.国家政策支持 | C.经济腹地广阔 | D.矿产资源丰富 |
|
读“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 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 | B.沿X方向热量增加 | C.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 | D.沿Y方向纬度增加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