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图分别为“非洲某地区的自然景观图”“景观分布图”。读图,完成12~14题。12.图①的自然景观变化规律最可能出现在图②中的A.甲处  B.乙处  C.丙处

下列各图分别为“非洲某地区的自然景观图”“景观分布图”。读图,完成12~14题。12.图①的自然景观变化规律最可能出现在图②中的A.甲处  B.乙处  C.丙处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列各图分别为“非洲某地区的自然景观图”“景观分布图”。读图,完成12~14题。

12.图①的自然景观变化规律最可能出现在图②中的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3.图①的自然景观变化规律体现的自然带地域分布规律是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14.影响丁地所见自然景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高度  B.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  D.大气环流
答案
12.A  13.B 14.A 
解析
12.甲地符合①景观的变化规律。
13.图①反映了从南向北由热带雨林带到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的更替。
14.丁处受地势高的影响,形成了热带草原带,属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举一反三
(9分)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从南麓的厚畛子镇(海拔约650米)开始攀登山峰,是徒步登山、进行生态考察或旅游的主要路线。下面是某校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一次考察中遇到的问题,请你帮助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同学们自南坡向上攀登,将依次观察到的自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________、针阔混交林、________、高山草甸。当同学们到达高山区域,从背包中取出在山下准备的密封包装食品时,发现密封包装袋鼓起来了。这是由大气压________所造成的。
(2)在一般情况下,顶峰与厚畛子镇的气温相差约________℃,因此,同学们在上山前就应该考虑到温差,准备相应的行装。当同学们到达3 400米以上,就进入了高山草甸。这里地势比较平坦,上山的小径逐渐消失,这时同学们应用________等方法来确定方位。
(3)在秦岭南坡上,生息繁衍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最著名的有“国宝”,这些大熊猫构成了一个种群。国家已在此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在攀登过程中,甲、乙两位同学就如下问题产生了分歧。甲同学的观点是“山越高,山地垂直方向自然带的类型就越多”,乙同学的观点则是“山高,自然带的类型不一定多”。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观点较正确?请简述理由。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下图,同答:

1.下列各地中最有可能形成湿地的是
A.庚地  B.丁地  C.丙地  D.戊地
2.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戊地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可能形成荒漠
B.庚地距海洋远,但地下水丰富,可能形成绿洲
C.图示区域受西风影响,可能全年多雨
D.图中辛地以东的区域,植被可能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面试题

小题1: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A.随海拔升高而递减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小题2: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地带性土壤是
A.棕壤B.黑土C.黄壤D.红壤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某山地气温、降水与地势相关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有关图中山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山肯定位于北半球
B.该山出现永久积雪的最低海拔约为5000米
C.A、B两坡随高度增加,降水量增加
D.A、B两坡同一高度,降水量多的是A坡
14.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山麓B的自然带最可能是
A.温带荒漠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热带雨林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