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我国华北平原某城示意图及该城近十年土地利用率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从保护城区环境角度,该城工业区布局在城区A.西南郊B.西北郊C.东南郊D.东

下面是我国华北平原某城示意图及该城近十年土地利用率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从保护城区环境角度,该城工业区布局在城区A.西南郊B.西北郊C.东南郊D.东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面是我国华北平原某城示意图及该城近十年土地利用率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从保护城区环境角度,该城工业区布局在城区
A.西南郊B.西北郊C.东南郊D.东北郊
小题2:据上图可以推断,近十年该城
A.城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郊区种植业迅速发展
C.城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D.郊区生态环境改善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读图,该地位于华北地区,是季风气候区,工业区要避开季风对吹方向,所以不能在西北郊或东南郊,B、C错。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凸出方向,判断河流流向是东-西-西北,所以西南郊是河流下游地区,东北郊是上游地区,工业区有水污染,所以要布局在西南郊,A对、D错。
小题2:读图,图中数值是百分比,大于0表示面积增加,小于0表示面积减小。如果城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中心城区萎缩,则城区建设用地面积增长小于郊区,A错。郊区耕地面积减少,不能表示郊区种植业迅速发展,C错。城区建设用地面积增长快,城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不一定降低,B错。郊区林地、草地面积上涨,说明生态环境改善,D对。
举一反三
读等值线图,图中字母代表的数值a>b>c,完成小题。

小题1:若图中等值线为某城市地租高低等值线,工业企业在b、c两线区间进行区位选时趋向图中虚线所在地,其原因最有可能是考虑(  )。
A.交通B.科学技术
C.市场D.劳动力
小题2:若图中等值线为某段时期内大气污染指数等值线,该时段主导风向可能是       (  )。
A.东北风B.西南风
C.西北风D.东南风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为“中国城市和城市规模增长图”,读图完成小题。

小题1:图示时期,对中国城市发展判断正确的是   (  )。
A.1996年之前,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了中小城市
B.1997年之后,城市发展以郊区城市化为主
C.1996年之前,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产业大规模集聚
D.1997年之后,建成区的平均绿地面积在减少
小题2:近年来,关于大、小城市孰优孰劣的争议很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低,利用率高
B.小城市布局分散,能有效发挥集聚效应
C.大城市资金雄厚,环境质量好
D.大城市产业活动密集,土地利用率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我国城市数量分布示意图”,回答小题。

小题1:下列有关我国城市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80°E以西因沙漠广布,城市稀少
B.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城市密集分布区
C.130°E以东因海拔高,城市稀少
D.由南向北逐渐减少是我国城市分布特点
小题2:下列城市中在地理位置上,同时满足a、b条件的特大城市是  (  )
A.银川B.洛阳
C.成都D.西安
小题3:目前我国约1/5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成为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为解决该问题,可采取的最合理的有效措施是  (  )
A.市区限制汽车低速行驶
B.大面积植树造林种草
C.开发便携式呼吸面罩
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为“某国三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图”。读图回答小题。

小题1:决定甲、乙、丙三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
A.自然资源、水陆运输、商业贸易
B.商业贸易、自然资源、水陆运输
C.水陆运输、自然资源、商业贸易
D.自然资源、商业贸易、水陆运输
小题2:下列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甲城市相似的是       (  )
A.拉萨       B.桂林
C.株洲D.鞍山
小题3:为促进甲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下列最具针对性的措施是     (  )
A.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
B.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善产业结构
C.加快资源开采,实现规模生产
D.合理规划用地,改善生态环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图,完成小题。

小题1:图中③表示河北省的         (  )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D.全省平均值
小题2:下列有关河北省城镇化、工业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河北省城镇化带动了工业化的发展
B.工业化和城镇化联系不大
C.提高河北省城镇化水平的快速途径是大力发展工业
D.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提高河北省城镇化水平的途径之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