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农作物生长期约2个月,前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15~18℃,后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12~14℃。下图是种植该作物的甲乙两地气候资料。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面

某种农作物生长期约2个月,前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15~18℃,后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12~14℃。下图是种植该作物的甲乙两地气候资料。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面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某种农作物生长期约2个月,前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15~18℃,后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12~14℃。下图是种植该作物的甲乙两地气候资料。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面各题。
 
小题1:该作物在乙地的最佳收获月份
A.3月B.5月C.9月D.11月
小题2:与甲地相比,乙地种植该作物
A.病虫害少 B.水源丰富C.离市场近D.上市较迟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看乙地的气温变化线;因为由题目可以知道“农作物生长期约2个月,前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15~18℃,后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12~14℃” ,因此,农作物生长到收获这段时间里,要求的温度是逐渐下降的,所以在下半年(6-12月)里,接下来就是看乙地气温变化线的气温那一个月的温度与“前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15~18℃,后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12~14℃” ”这句话的合适了。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作物生长期是8月和9月,那么收获期就是在9月末或者10月份了。所以C正确。
小题2:要清楚题目中的图表示的气温变化图。从气温是无法准确看出B水资源是否丰富,C市场距离。那么从气温图中看以看出,作物在乙地生长期是8月和9月,在甲地生长期是10月和11月(从图中作物生长的气温范围可以看出)。所以甲地的作物收获期比乙地晚,D错。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整体气温较甲地低,所以病虫害相对少,因此A正确。
举一反三
山东省菏泽市为我国的“牡丹之乡”,牡丹种植历史已有几百年历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半丹生产基地、科研基地、出口基地和观赏基地。2012年初,国家林业局将菏泽市列为全国专用牡丹生产基地试点区。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国家林业局选择在菏泽市建设专用牡丹生产基地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
A.劳动力丰富B.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C.交通便利,市场广阔D.种植历史悠久,技术先进
小题2:2012年11月底,菏泽市10余万株冬季催花牡丹将陆续南下催花。“花随人意应时开”,牡丹催花需要从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进行控制。影响催花牡丹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土壤 C.市场 D.技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安第斯山区,是全球第三大粮食作物。马铃薯性喜冷凉,耐旱耐瘠薄。马铃薯在我国是五大主食之一,我国年均出口53.2万吨,主要向东南亚国家、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地区出口种薯和商品薯。
材料二: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域分布图

(1)从地形和气候角度,概括我国马铃薯种植区的分布特点。(2分)
(2)简述我国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条件。(3分)
(3)乙区域政府,帮助农民引进优质马铃薯品种,培训种植技术,建设薯片和淀粉加工厂,利用马铃薯叶秆发展养猪业并获得肥料,确立保障价格收购,减少市场波动影响。简述上述措施对乙地区域发展的影响。(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缅甸西南临印度洋,东北靠中国,在中部地带种植小麦、棉花,南部及三角洲地区种植水稻和黄麻。图A为缅甸部分区域示意图,图B为图A中①②两地的气温和降水量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说出②地的河流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3分)
(2)简述缅甸①②两地农业发展差异的原因。(4分)
(3)试分析影响图中输油管线建设的因素。(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为安徽省2011年5月降水距平百分率(5月降水量与5月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除以5月多年平均降水量)。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数据表明,我省2011年5月降水(  )
A.南方多北方少B.山地多平原少
C.长江沿岸平原严重偏少 D.全省大部分地区偏多
小题2: 图示降水特点可能严重影响我省(  )
A.长江沿岸平原水稻育秧B.淮北平原小麦播种
C.山地丘陵地区的茶叶生长D.平原地区油菜成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图文资料,
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农作物熟制:指一定时间内,作物正常生长收获的次数。一年内,作物正常生长,只收获一次的,叫一年一熟制,依此类推。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农作物熟制分布图。

材料二: 重庆市涪陵区是闻名遐迩的“榨菜之乡”。而宜昌在19世纪末就成为中国第一个涪陵榨菜销售市场,至今仍是主要集散市场。
材料三: 8000~10000年前的青藏高原,曾经水草丰美,古人类在广阔的草原上过着狩猎生活,后来随着高原的不断隆起,气候变得寒冷干燥,人类被迫迁出。一部分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并逐步同化,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一部分向南进入“藏彝大走廊”,不断地分化、演变形成了藏、彝、羌、怒、普米、独龙、珞巴、门巴、哈尼、纳西等数十个少数民族。其中摩梭人和扎巴人还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母系社会形态,纳西族仍然保留着迄今为止世界上形态最原始的“东巴文”象形文字系统……(《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7期)
材料四:“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汉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字样;藏地民谚有“汉家饭果腹,藏家茶饱肚”之说。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
材料五:如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A地区农作物一年三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宜昌形成榨菜集散市场的条件。(4分)
(3)读材料,试根据茶树的生长习性及西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藏地不产茶的原因。结合藏民的主要农业活动和膳食结构特点分析藏民嗜茶的原因。(8分)
(4)从地理角度分析,藏彝走廊地区在人类迁徙过程中,为什么成了“少数民族的孵化器”。(4分)
(5)马帮运输很长时间以来成为茶马古道所经地区较为单一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其原因有那些?(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