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研究小组,沿图甲所示A、B、C、D四地进行生态调查,图乙是他们调查某地后所作的一水井周边景观示意图。据图回答题。小题1:图乙所示生态特征最可能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研究小组,沿图甲所示A、B、C、D四地进行生态调查,图乙是他们调查某地后所作的一水井周边景观示意图。据图回答题。
小题1:图乙所示生态特征最可能是下列哪种人类活动引起的小题2:图乙所示生态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图甲所示哪一地区小题3:若B地要发展种植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应注重发展 |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根据图示乙水井周边的景观可以看出离水井越近植被越少,说明离水井越近植被被破坏越严重,这是由过度放牧所致。 小题2:根据四地的经纬度可判断出四地依次位于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横断山区、青藏高原,故结合上题结论,图乙所示的生态现象只能出现在B地。 小题3:结合上题分析,B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发展种植业只能是发展节水农业。 点评:本题难度低,属于区域地理的基础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能根据经纬度准确的进行区域定位,并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况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等内容分析即可。 |
举一反三
读我国东北地区图,回答题。
小题1:图中A-B-C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为A.自A到C降水逐渐减少 | B.自A到C降水逐渐增加 | C.自A到B降水逐渐减少 | D.自B到C降水逐渐增加 | 小题2:A、B、C三地的农业生产状况正确的为 A.A地为水稻生产基地 B.B地为林业生产基地 C.C地为畜牧业生产基地 D.三者A地的单产效益最高 |
稀土被誉为“新材料之母”,广泛应用于光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尖端科技领域。目前我国的稀土储量占世界的30%,供应了国际市场97%的需求。读图,回答题。
小题1:图中甲地是我国稀土矿产量最多的地区,该地的稀土开采业属于 A.原料导向型 | B.市场导向型 | C.技术导向型 | D.动力导向型 | 小题2:有关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区可利用当地丰富的稀土、水资源,发展成为重工业基地 | B.乙地区是农耕区,应注意合理灌溉,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 C.丙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可以大力发展柑橘、苹果等经济作物 | D.丁地河段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水质不好,应大量抽取地下水使用 | 小题3: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影响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两极地区冰川面积减少 | B.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旱涝灾害更加频繁 | C.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下降 | D.蒸发旺盛,全球气候更加干旱 |
|
读图甲、图乙并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1:2011年3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国家发改委上报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福建省全境及浙、粤、赣三省部分地区,其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目前台资企业占福建外资企业总数的21%,投资总额达86.05亿美元。 材料2:泉州市素有“民办经济特区”之称,民营经济是该市的经济支柱,主要以服装、运动装备、石雕等轻型加工业为主。2007年民营经济的生产产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92%;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1%,比2000年提高了12%,成为全省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 (1)乌龙茶起源于福建,是中国茶的代表。分析说明福建种植乌龙茶有利的自然条件。(6分) (2)结合材料1分析福建省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有利区位条件。(5分) (3)结合材料2分析相对于全省泉州市城市化的特点及成因。(3分)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4分) 材料1:分布多度是指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数,下图是中国种子植物在各省区的分布多度图。
材料2:青藏高原东部和南部高原边缘为森林地带,向西北依次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 (1)自然地理环境对种子植物的分布多度影响很大,选择图中一个种子植物分布多度最小的省(区),并与图中种子植物分布多度最大的省(区)比较,说明两者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10分) (2)青藏高原上的植被,也不是像从前有些人所想象的“寒原一块”,其植被分布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异,试分析产生这种分异的原因?(4分) |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使黄河三角洲开发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完成题。
小题1:图示黄河河段:A.支流众多 | B.汛期主要出现在7、8月份 | C.含沙量小 | D.无凌汛现象 | 小题2:打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优势资源有:A.丰富的土地资源 | B.充足的能源资源 | C.充沛的淡水资源 | D.矿产资源 | 小题3: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对当地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①解决资源供求矛盾 ②消除城乡差别 ③提高环境的承载力 ④优化产业结构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