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水利枢纽Q对R河下游的有利影响有哪些?(6分)(2)说出M地形区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4分)(3)在利用水资源发展农业生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水利枢纽Q对R河下游的有利影响有哪些?(6分)(2)说出M地形区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4分)(3)在利用水资源发展农业生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水利枢纽Q对R河下游的有利影响有哪些?(6分)
(2)说出M地形区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4分)
(3)在利用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容易使图中A、B附近地区的土壤出现_________问题。图示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对流经该地区的河流可能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6分)
答案
(1)调节径流变化,具有防洪、灌溉和发电的功能;使河流含沙量减小,减少河床淤积;减少下游凌汛危害;遏制黄河断流现象。(答对任意三条即可)(6分)
(2) 地貌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2分)人为因素: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以及开矿等(2分)
(3)次生盐碱化(盐渍化)(2分)大量引水灌溉,造成河流的中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化肥和农药使河流遭受污染;过度放牧和垦殖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 失,使河流泥沙含量增加。(4分)(答对任意二条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河流流域内的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可从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养殖业等方面结合区域地理环境分析。(2)结合图示的河流轮廓特征判断,M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故地表千沟万壑,地形起伏大,主要的人为原因可从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等方面分析形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3)图示A、B表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为主要的灌溉农业区,故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灌溉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由于灌溉农业大量引用黄河水可能导致河流水量减少,并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河流水体富营养化危害;且不合理的农牧业生产可能加重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则导致河流含沙量加大。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我国的区域地理概况,结合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举一反三
图为咸海面积的变化图。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导致咸海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蒸发旺盛B.大量引入湖河水灌溉
C.湖泊沿岸植被被破坏D.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小题2:咸海面积减小对当地的影响最可能是
A.气温年较差变小,降水减少B.地下水水质恶化,地面沉降
C.气温年较差变大,盐尘暴频发D.灌溉水源增加,农业增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长城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采用了不同的构筑方法:长城的西半段全部用夯土筑成;东半段曲折延伸,外部用砖石砌成,内部夯土。据此回答题。

小题1:长城没有跨越的自然带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小题2:长城东西两段构筑方法不同,原因是
A.东半段是平原,西半段是戈壁B.东半段降水多,西半段降水少
C.东半段人口少,西半段人口多D.东半段地势平坦,西半段地势起伏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材料二:舟曲境内多高山深谷,气候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半山河川地带温暖湿润。海拔在1173至4505米之间,年均气温12.7摄氏度,年降水量400毫米至900毫米。

(1)说出图中山脉的走向及其地理意义。(6分)
(2)图示地区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西宁地区——河谷农业,武威地区——灌溉农业。请分别指出西宁地区和武威地区的农业类型,并分析两地发展农业相应的主导性因素。(6分)
(3)结合有关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关联性知识,简述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的原因。(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我国沿32°N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回答题。

下列关于A、B、C三地说法正确的是(  )
① A地海拔高气温低,年太阳辐射总量少  
② “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对A地的写照
③ B地阴雨天气多,因此年太阳辐射总量少
④ C地由于远离冬季风的源地且海拔低,因此冬季气温比B地高
⑤ B地由于海拔比A处低,所以年太阳辐射总量比A处多
⑥ B地为盆地地形,该地多夜雨
A.①②④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图中湖泊的最大水量一般出现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D.冬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