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读图表回答问题。(1

    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读图表回答问题。(1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读图表回答问题。

(1)填表比较苏州和徐州农业生产区位条件。

(2)读图比较1990年至2006年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比较两地“GDP”和“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就两地“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合理建议。
对苏州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徐州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1990年至2006年两地耕地面积总体均呈减少的趋势;苏州耕地面积减少快,徐州耕地面积减少相对缓慢。
(3)苏州和徐州GDP都呈上升趋势,但苏州GDP始终高于徐州。苏州和徐州“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均在下降,但下降幅度徐州大于苏州。
(4)苏州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努力降低每增加亿元产值占用的耕地面积。
徐州地区在保护好耕地的同时,要依靠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的发展。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同三高速公路北起黑龙江省同江市,向南依次经过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烟台、青岛、连云港等市,在江阴市跨越长江,到无锡市接沪宁高速公路,经上海市向南到宁波、厦门、深圳、广州等市,再到达海南省的海口市和最南端的三亚市,全长约5700km。
材料二:同三高速公路路线图

(1)读下列三幅图,依次写出同三高速公路沿途经过海域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三高速公路是从同江经哈尔滨、长春、沈阳抵达大连,而未选择同江经绥芬河、珲春、丹东到大连这一线路,试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预测山东省与海南省之间,沿同三高速公路双向运输的农产品的构成有何不同?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分析同三高速公路贯通对山东半岛产业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1~2题。
 

1、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2、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对“区域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其基本步骤如下图所示,根据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阶段Ⅱ成果:
    ①我国某区域地貌格局呈半环状,外侧是河流,内侧是广阔的平原,其间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大部分地区气候以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主;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总之,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该区域的基本特征。
    ②该区域某平原在历史上曾是一片荒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对该平原进行大规模开垦,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是现在国家已决定停止开发该平原的荒地,并建立自然保护区。
友情帮助:请你按要求与他们一起完成该课题研究。
(1)依据阶段Ⅱ研究成果,推断该区域为我国的_________地区。
(2)比较该区域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特征的差异性,完成下表。

(3)该区域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
(4)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荒地保护工程的实施,该区域靠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请你为该区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mm增至500mm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mm左右。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     ]
A.50mm
B.150mm
C.200mm
D.250mm2、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
①引湖水灌溉②海水淡化③改进灌溉技术④建水库调节径流[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     ]
A.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
C.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
D.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某县农业产值构成图,①②③分别代表1979年、1994年和2009年的农业产值。读图回答1—2题。

1、该县农业[     ]
A.1979年水稻种植业比重达80%以上
B.1979年至2009年畜牧业产值比重持续增长
C.2009年农业产值构成中蔬菜花卉园艺业比重最高
D.1979年至2009年农业产值构成趋于均衡2、该县农业产值构成的变化,直接反映了[     ]
A.市场需求的变化
B.劳动力数量减小
C.气候逐渐变暖
D.机械化水平提高
题型:北京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