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某地区农业用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1)据图分析A所在省的地形、地势特点。(6分)(2)请分析说明ABC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大致特点,并分析原因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用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1)据图分析A所在省的地形、地势特点。(6分)(2)请分析说明ABC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大致特点,并分析原因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用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据图分析A所在省的地形、地势特点。(6分)
(2)请分析说明ABC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大致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
(3)C所在省南部某地近二十年来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该地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课题研究,发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土地利用构成、农村生活用能构成的变化密切相关。
①清为该小组拟定开展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课题名称,并推测该地土地利用构成的变化情况。(4分)
②根据该小组收集的当地农村生活用能构成的变化资料(如下表),分析这种变化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4分)
 
秸秆
薪柴
煤炭
沼气
小水电
其他
1987年
50.3%
32.4%
10.3%
0.5%
0.8%
5.7%
2007年
20.5%
10.8%
15.4%
35.3%
15.2%
2.8%


答案
(1)特点: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地势西高东低(或西北高、东南低)。
(2)特点:A→B降水量增加,B→C降水量减少(或先增加后减少)。
原因:受夏季风(东南季风)影响,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而B位于(武夷山)东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
(3)①课题名称包含“某地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及“研究方法”即可。例:江西省南部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变化与水土流失的调查研究。
推测:耕地面积减少,林地、草地面积增加。
②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对森林的破坏,有利于水土保持;减轻水旱灾害的威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和治理的措施。由图示经纬度和图例可以推知A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福建省,地势西高东低。结合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的变化可知,该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这得益于用能结构的调整。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海拔多在1000—2000米。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大部分地面被厚层黄土覆盖,植被多为次生灌丛、矮林,覆盖率低,许多地方地表裸露,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7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   水土流失人一地系统关系示意图

(1)结合材料二,试从自然地理背景及人类活动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8分)
(2)水土流失可能会对地理环境造成哪些危害?(6分)
(3)请针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状况,提出合理化的整治建议。(开放题)(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06·广东地理改编)根据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    见下图

资料2    下图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

资料3    下表是资料1图中A一B线上某乡的有关资料。
自然环境
海拔高度(米)
1600
年降水量(mm)
350
≥10℃积温(℃)
2997
土壤侵蚀强度(吨/年·平方公里)
5200
植被覆盖率
1900年
较高
2005年
显著降低
人均耕地(公顷)
1970年
0.57
2005年
0.23
灌溉面积(公顷)
0.0
每公顷土地投入成本(元)
4185
土地产值(元/公顷)
5610
耕作方式变化
1955年~1980年
歇地→小麦→豆科类→马铃薯或杂粮→歇地
1981年~2005年
小麦→小麦→马铃薯→马铃薯
(l)根据资料l,从B至A反映出____和____地域分异规律。
(2)根据资料2,当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时,森林的覆盖率较低,降水的侵蚀力____。当年降水量在____毫米之间,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当年降水量超过450毫米之后,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明显________。
(3)根据资料3,从干湿区上划分,该乡属于____区,耕作制度是______。
(4)根据上述资料,目前该乡的人地关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协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99年,国家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据此回答:
小题1: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B.农业基础薄弱C.水土流失严重D.自然资源不足
小题2:我国政府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 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 ④政策鼓励,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小题3:我国政府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是为了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地区差异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交流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洞庭湖平原被称为“鱼米之乡”,松嫩平原又号称“北大仓”,两地的地理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据此回答:
小题1:松花江作为重要的湿地资源,下列不是其对城市生态所起的作用的是。
A.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B.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
C.降解有毒有害物质,净化水质D.防风固沙
小题2:近些年,洞庭湖湖面萎缩严重,为拯救洞庭湖,下列措施最可行的是
A.进一步围湖造田,提高粮食产量B.利用湖区,发展渔业生产
C.大规模开发湖区旅游,提高经济收入D.修筑人工水库取代原有湖区
小题3:与松嫩平原相比,洞庭湖平原能够成为我国重要水稻种植区的原因是
①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③地势平坦 ④科技发达、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
小题4:松嫩平原与洞庭湖平原气候的共同点是雨热同期,原因是
A.同属温带地区B.气候的大陆性强C.同属东部季风区D.都是平原地区
小题5:与洞庭湖地区相比,松嫩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交通发达B.单位面积产量高C.水热条件好D.人均耕地面积广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我国沿海某地区开展研究性学习,依据以下提供的部分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地理学习小组的研究思路如下:
 
材料二:该地区的部分资料图

材料三:调查发现,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
(1)通过图中资料分析甲、乙两地的地形及其主要成因                               
(2)试分析该区域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3)根据以上资料,研究性学习小组提出了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你认为这些建议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或措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