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某地由于热力作用而形成的近地面与高空气压值分布雷达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下列关于P、Q、M、N四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地区热力环流方向是:M→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图是某地由于热力作用而形成的近地面与高空气压值分布雷达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关于P、Q、M、N四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地区热力环流方向是:M→P→N→Q | B.N、Q表示高空 | C.P点近地面受热,M点近地面冷却 | D.P、N表示近地面 | 小题2:当P点所代表的气压中心长期控制我国时,下列关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黄土高原上多暴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 B.华北平原上的农民正在收割小麦 | C.我国北方地区多风沙、扬沙天气 | D.黄河流域进入主汛期,沿岸居民正在积极防洪抗险 |
|
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
解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和气压差异及为我国的区域概况。 小题1:根据图示四点的气压高低判断,P、M点的气压高于N、Q,故判断P、M位于近地面,而N、Q位于高空;B正确;D错误。PM比较,P点气压高于M点,NQ比较,N点气压高于Q点,故气流应为P→M→N→Q,A错误;结合P点气压较M点高,故判断P处为冷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C错误。 小题2:结合上题分析,P为高压中心,若高压中心长期控制我国,则为北半球冬季,我国北部将受冷空气影响,形成多风沙、扬沙等天气状况。 |
举一反三
下图中,图甲为地表三圈环流剖面图(局部,N为北极点);图乙为某季节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图甲中字母所表示的纬度为30°、60°的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B处是____________风带,与图乙中____________处(a或b)的风向一致。 (3)图甲中C处是____________气压带,C与D处风带两者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在图乙所示季节,该气候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考虑海陆分布等实际情况,此季节b处的气候特征 ( )(5)N气压带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气压带的成因是____________(动力或热力)原因。 |
下图为一月份60°N附近的气温、气压分布曲线图,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的两条曲线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_。(2分) (2)从气温曲线可见一月气温水平分布规律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可见,大陆上气温、气压的关系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图中可见,150°E的大气温度____(高或低)于150°W的气温,其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
图为近地表空间垂直方向不同高程四种物质组成示意,四种物质为空气、水、有机质和矿物质。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①②③④序号与所代表空间组成物质相符的是 A.空气、矿物质、有机质、水 | B.水、空气、有机质、矿物质 | C.空气、水、矿物质、有机质 | D.矿物质、空气、水、有机质 | 小题2:图中与地表对应的大致位置应为 |
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a、c为水平气流,b、d为垂直气流,则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 A.甲>乙>丙>丁 | B.乙>甲>丙>丁 | C.乙>甲>丁>丙 | D.甲>乙>丁>丙 |
|
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拟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比较说明某种地理现象。实验步骤:①放置在阳光(或者其它有较强的光源)下,保证两个玻璃盘接受同样的光照射,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②将一些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用剪刀将塑料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盛有土壤的一个玻璃盘中;③在塑料瓶顶部钻一个小洞,将一温度计插入其中,并将另一个温度计悬挂到另一个玻璃盘上。据此完成下题。 该实验能证明的现象及其正确的步骤是 A.热力环流,①②③ | B.地面热容量比较,③①② | C.温室效应,②③① | D.城市热岛效应,②①③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