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分解反应存在这样一个规律:较强酸可制取较弱酸.中和反应、盐类的水解也是复分解反应,盐类的水解反应的逆反应是中和反应.盐类的水解反应中,弱酸强碱盐中弱酸根离子对

复分解反应存在这样一个规律:较强酸可制取较弱酸.中和反应、盐类的水解也是复分解反应,盐类的水解反应的逆反应是中和反应.盐类的水解反应中,弱酸强碱盐中弱酸根离子对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复分解反应存在这样一个规律:较强酸可制取较弱酸.中和反应、盐类的水解也是复分解反应,盐类的水解反应的逆反应是中和反应.盐类的水解反应中,弱酸强碱盐中弱酸根离子对应的弱酸越弱,其盐越容易发生水解.
已知在常温下测得浓度均为0.1mol/L的下列6种溶液的pH:
答案
举一反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溶质CH3COONaNaHCO3Na2CO3NaClONaCNC6H5ONa
pH8.88.111.610.311.111.3
(1)六种盐都为强碱弱酸盐,盐的pH越大,说明对应的酸水解程度越大,则对应的酸越弱,则
A.酸性H2CO3>HClO>HCO3-,应生成NaHCO3,所以反应不能发生,故A错误;
B.酸性H2CO3>HClO>HCO3-,应生成NaHCO3,反应能进行,故B正确;
C.酸性H2CO3>C6H5OH>HCO3-,应生成NaHCO3故C正确;
D.酸性H2CO3>C6H5OH>HCO3-,应生成NaHCO3,故D错误;
E、C6H5OH>HCO3-,故能生成NaHCO3,故E正确;
F、CH3COOH酸性大于HCN,反应能发生,故C正确.
故答案为AD;
(2)由题意可知,三个反应都有沉淀生成,根据所给反应,总结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另一规律为:反应能够由溶解度相对较大的物质向生成溶解度相对较小的物质的方向进行,故答案为:反应能够由溶解度相对较大的物质向生成溶解度相对较小的物质的方向进行;
(3)酸性越强,氢离子浓度越大,PH越小,所以氢离子浓度从大到小顺序为:⑤③②④①,所以PH从大到小顺序为①④②③⑤,故答案为:①④②③;
(4)在水中加酸或碱抑制水的电离,加易水解的盐促进电离,所以电离程度最大的为NaClO,故答案为:③;
(5)①将25℃的规律迁移过来,即可知该温度下:pH之和为14的酸、碱溶液等体积混合,谁弱显谁性,无弱显中性.本题中“A为强酸,B为强碱”,故混合溶液呈中性,pH=7,由于溶液呈中性,故c(H+)=c(OH-),若A为一元酸,B为一元碱,结合电荷守恒可知,酸的阴离子浓度等于碱的阳离子浓度.若酸是n(n≠1)元强酸而碱为一元强碱,则其电荷守恒关系式中,碱的阳离子浓度等于酸的阴离子浓度的n倍,所以碱的阳离子浓度大于酸的阴离子浓度,
故答案为:7; 酸是二元强酸,碱是一元强碱;
②由于混合溶液呈酸性,根据“pH之和为14的酸、碱溶液等体积混合,谁弱显谁性,无弱显中性”可判断HR一定是弱酸,则R-离子一定能发生水解;
MOH不可能大于由于溶液呈酸性,故c(H+)>c(OH-),排除b、d,根据c(H+)>c(OH-)和c(M+)+c(H+)=c(R-)+c(OH-)可得c(R-)>c(M+),则a错误,
由于OH-和H+均来自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其浓度应该很小,故c(R-)>c(M+)>c(H+)>c(OH-),即c正确.由电荷守恒可知e正确;故答案为:R-、c e.
下列各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将其充分混合后不会产生沉淀的是(  )
A.CaCl2、NaHCO3、KOHB.MgCl2、Ba(OH)2、HCl
C.FeCl3、H2S、HClD.NaAlO2、K2CO3、NH3•H2O
有四种溶液分别含有下列微粒:①Fe2+   ②HSO3-   ③CH2=C(NH2)-COOH   ④C6H5O-,若分别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酸性KMnO4、浓盐酸或KOH固体,均能使微粒物质的量明显减少的是(  )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化学迷宫,不知怎样走出来,因为迷宫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或者是其水溶液),盐酸必须避开它们,否则就无法通过.
魔方格

(1)请你帮助它走出迷宫(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连接起来表示所走的路线)______.
(2)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填写物质前的序号)
将含Ba2+的试剂滴入下列离子的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  )
A.NO3-B.SO42-C.OH-D.Cl-
加入NaOH溶液后,溶液中哪种离子数目会减少(  )
A.CO32-B.Cu2+C.SO42-D.B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