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醚(CH3OCH3)是无色气体,可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由合成气(组成为H2、CO和少量的CO2)直接制备二甲醚,其中的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四个反应:甲醇合成反应:

二甲醚(CH3OCH3)是无色气体,可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由合成气(组成为H2、CO和少量的CO2)直接制备二甲醚,其中的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四个反应:甲醇合成反应: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二甲醚(CH3OCH3)是无色气体,可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由合成气(组成为H2、CO和少量的CO2)直接制备二甲醚,其中的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四个反应:
甲醇合成反应:
(i)CO(g) + 2H2(g) = CH3OH(g)               △H1 = -90.1kJ•mol-1
(ii)CO2(g) + 3H2(g) = CH3OH(g) + H2O(g)     △H= -49.0kJ•mol-1
水煤气变换反应:
(iii)CO(g) + H2O(g) = CO2(g) + H2 (g)      △H= -41.1kJ•mol-1
二甲醚合成反应:
(iV)2 CH3OH(g) = CH3OCH3(g) + H2O(g)        △H= -24.5kJ•mol-1
回答下列问题:
(1)Al2O3是合成气直接制备二甲醚反应催化剂的主要成分之一。工业上从铝土矿制备较高纯度Al2O3的主要工艺流程是                                                     (以化学方程式表示)。
(2)分析二甲醚合成反应(iV)对于CO转化率的影响                          
(3)由H2和CO直接制备二甲醚(另一产物为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增加压强对直接制备二甲醚反应的影响                      
(4)有研究者在催化剂(含Cu—Zn—Al—O和Al2O3)、压强为5.0MPa的条件下,由H2和CO直接制备二甲醚,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CO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原因是      

(5)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等于甲醇直接燃料电池(5.93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一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     个电子的能量;该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为1.20V,能量密度E =                                                             (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1 kW•h = 3.6×106J)。
答案

(1)Al2O3(铝土矿) + 2NaOH + 3H2O = 2NaAl(OH)4
NaAl(OH)4 + CO= Al(OH)3↓ + NaHCO3,2Al(OH)3Al2O3+ 3H2O
(2)消耗甲醇,促进甲醇合成反应(i)平衡右移,CO转化率增大;生成的H2O,通过水煤气变换反应(iii)消耗部分CO。
(3)2CO(g) + 4H2(g) = CH3OCH3 + H2O(g)   △H = -204.7kJ•mol-1 
该反应分子数减少,压强升高使平衡右移,CO和H2转化率增大,CH3OCH3产率增加。压强升高使CO和H2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4)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平衡左移。
(5)CH3OCH3 + 3H2O = 2CO2 + 12H+ + 12e-       12
=8.39kW·h·kg-1
解析

(1)从铝土矿制备较高纯度Al2O3的主要工艺流程:铝土矿用氢氧化钠溶液溶解,Al2O3+ 2NaOH + 3H2O = 2NaAl(OH)4,铝元素在溶液中以NaAl(OH)4存在,在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进行酸化,NaAl(OH)4 + CO= Al(OH)3↓ + NaHCO3,过滤得到Al(OH)3沉淀,高温煅烧,2Al(OH)3Al2O3+ 3H2O,得到较高纯度Al2O3
(2)根据四个反应方程式可知:二甲醚合成反应(iV)中消耗甲醇,促进甲醇合成反应(i)平衡右移,CO转化率增大;生成的H2O,通过水煤气变换反应(iii)消耗部分CO。
(3)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和盖斯定律,由H2和CO直接制备二甲醚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O(g) + 4H2(g) = CH3OCH3 + H2O(g)   △H = -204.7kJ•mol-1。该反应为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增加压强使平衡右移,CO和H2转化率均增大,CH3OCH3产率增加。增加压强使CO和H2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4)由H2和CO直接制备二甲醚,由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随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CO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5)根据反应产物,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CH3OCH3+3H2O-12e-=
2CO2+12H+,根据方程式可知:一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12个电子的能量;根据能量密度的计算公式,E = =8.39kW·h·kg-1
【考点定位】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化学、化学计算
举一反三
将4mol A气体和2mol B气体在2L的密闭容器内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2C(g),若经2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mol·L-1·s-1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mol·L-1·s-1
③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④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mol·L-1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已知工业上合成氨的反应为:N2(g)+3H2(g) 2NH3(g) △H<0。在一体积为2L的密闭容积中,加入0.20mol的N2和0.60mol的H2,反应中NH3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该反应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_____"
(2)反应进行到4分钟到达平衡。请计算从反应开始到刚刚平衡,平均反应速率v(NH3) 为            
(3)5分钟时,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把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平衡         移动(填“向逆反应方向”、“向正反应方向”或“不”)。化学平衡常数将        (填“增大”、“减少”或“不变”)。
(4)N2和H2的反应还有其它应用。如:有人设想寻求合适的催化剂和电极材料,分别以N2、H2为电极反应物,以HCl—NH4Cl溶液为电解质溶液制造新型燃料电池,试写出该电池的正极电极反应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80℃时,将0.4mol的四氧化二氮气体充入2L已抽空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隔一段时间对该容器内的物质进行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时间(s)
C(mol/L)
 
0
 
20
 
40
 
60
 
80
 
100
C(N2O4
0.20
a
0.10
c
d
e
C(NO2
0.00
0.12
b
0.22
0.22
0.22
反应进行至100s后将反应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发现气体的颜色变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正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20s时,N2O4的的浓度为      mol/L,0~20s内N2O4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3)在8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值为          (保留2位小数)。
(4)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该反应的K值越大,表明建立平衡时            
A、N2O4的转化率越高                 B、NO2的产量越大
C、N2O4与NO2的浓度之比越大          D、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目前工业上采用CO2与H2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制备重要化工原料CH3OH的工艺:CO2(g)+3H2(g)CH3OH(g) +H2O(g)。为了探究其反应原理进行如下实验,在2L恒容的密闭容器内250℃条件下,测得n(CO2)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时间(s)
0
1
2
3
4
5
n(CO2)(mol)
0.40
0.35
0.31
0.30
0.30
0.30
根据题目回答下列问题:
(1)0~3 s内用H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是____________;
(2)平衡时CO2的转化率是____________。
(3)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
A.υ(H2)=3υ(CO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υ(CO2)=υ(CH3OH)                  D.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4)一定能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有 _________。
A.及时分离出产物
B.适当降低温度   
C.其他条件不变,增大CO2浓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10 L的密闭容器中,1 mol X和1 mol Y进行反应:2X(g)+Y(g)Z(g),经60 s达到平衡,生成0.3 mol 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升高温度,X的体积分数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
B.将容器体积变为20 L,Z的平衡浓度变为原来的1/2
C.若增大压强,则物质Y的转化率减小
D.以X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01 mol/(L·s)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