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铜矿石中铜元素含量较低,且含有铁、镁、钙等杂质离子。某小组在实验室中用浸出-萃取法制备硫酸铜:(1)操作1的名称为           。操作2用到的玻璃仪器

某铜矿石中铜元素含量较低,且含有铁、镁、钙等杂质离子。某小组在实验室中用浸出-萃取法制备硫酸铜:(1)操作1的名称为           。操作2用到的玻璃仪器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某铜矿石中铜元素含量较低,且含有铁、镁、钙等杂质离子。某小组在实验室中用浸出-萃取法制备硫酸铜:

(1)操作1的名称为           。操作2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                     
(2)“浸出”步骤中,为提高铜的浸出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3)比较操作2之前与操作3之后的溶液,说明两步骤主要目的是                                                                              。
(4)取少量所得溶液A,滴加          (填物质名称)溶液后呈红色,说明溶液中存在Fe3+,检验溶液中还存在Fe2+的方法是                  (注明试剂、现象)(不考虑除注明外的其它杂质干扰)
(5)用滴定法测定CuSO4·5H2O的含量。取a g试样配成100 mL溶液,取20.00mL用c mol /L 滴定剂(H2Y2–,滴定剂不与杂质反应)滴定至终点,消耗滴定剂bmL.
滴定反应:Cu2+ + H2Y2–CuY2–+ 2H+。则CuSO4·5H2O质量分数的表达式是       。
(6)下列操作会导致CuSO4·5H2O含量的测定结果偏高的是_____________。
A.滴定临近终点时,用洗瓶中的蒸馏水洗下滴定管尖嘴口的半滴标准液至锥形瓶中
B.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注入待测液,取20.00mL进行滴定
C.滴定前,滴定管尖端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答案
(1)过滤;分液漏斗
(2)升高温度、搅拌、过滤后再向滤渣中加入硫酸(多次浸取)
(3)除去杂质、富集铜元素
(4)硫氰化钾     另取少量溶液,滴加几滴高锰酸钾的酸性溶液,紫色褪去,说明溶液中存在Fe2+(其他合理的答案也给分)
(5)5bc/4a
(6)C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流程图操作1是固液分离,名称为过滤;操作2不相溶的液体分离是分液,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分液漏斗。
(2)主要从加快化学反应速率角度分析,可以是升高温度、搅拌、过滤后再向滤渣中加入硫酸(多次浸取)。
(3)两步骤主要目的是除去杂质和富集铜元素。
(4)与Fe3+反应显红色的离子是硫氰化钾。要检验溶液中还存在Fe2+的方法是可利用其还原性进行检验,具体方法另取少量溶液,滴加几滴高锰酸钾的酸性溶液,紫色褪去,说明溶液中存在Fe2+。
(5) 20.00mLn(Cu2+)=n(H2Y2-)=bc×10-3mol,则ag试样中n(CuSO4•5H2O)=bc×10-3mol×5=5bc×10-3mol,m(CuSO4•5H2O)=5bc×10-3mol×250g/mol=1.25bcg,则CuSO4•5H2O质量分数为
(6)a.滴定临近终点时,用洗瓶中的蒸馏水洗下滴定管尖嘴口的半滴标准液至锥形瓶中,对实验无影响,故a错误;b.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注入待测液,取20.00mL进行滴定,会导致溶液浓度偏小,测定结果偏低,故b错误;c.滴定前,滴定管尖端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会导致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大,故c正确,故答案为:c。
举一反三
下列实验中,依据实验操作及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操作
现 象
结 论
A.
测定等浓度的Na2CO3和Na2SO3 溶液的pH
前者pH比后者的大
非金属性:
B.
无色溶液中滴加氯水和CCl4
振荡、静置
下层溶液显紫色
原溶液中有
C.
向溶液X中加入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无色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生成白色沉淀
溶液X中一定含有

D.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一定含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除杂分离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所用试剂
分离方法
A.
KCl
CaCl2
Na2CO3溶液、盐酸
过滤
B.
CH3CH2OH
CH3COOH
CaO
蒸馏
C.
NaCl
NH4Cl
NaOH
蒸干
D.
N2
O2
铜网
加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粗CuO是将工业废铜、废铜合金等高温焙烧而成的,杂质主要是铁的氧化物及泥沙。以粗CuO为原料制备胆矾的主要流程如下:

经操作I得到粗胆矾,操作III得到精制胆矾。两步操作相同,具体包括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等步骤。
已知:转化为相应氢氧化物时,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时的pH如下表:
 



开始沉淀时的pH
2.7
7.6
5.2
完全沉淀时的pH
3.7
9.6
6.4
 
(1)溶解、过滤需要用到玻璃棒,它的作用是                      
(2)写出加入3% H2O2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原溶液显酸性)。
(3)加稀氨水调节pH应调至范围      。下列物质可用来替代稀氨水的是    。(填字母)
A.NaOH      B.Cu(OH)2      C.CuO        D.NaHCO3
(4)操作III析出胆矾晶体后,溶液中还可能存在的溶质为CuSO4、H2SO4、________________。
(5)某学生用操作III所得胆矾进行“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的测定,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第一次实验
第二次实验
坩埚质量(g)
14.520
14.670
坩埚质量晶体质量(g)
17.020
18.350
第一次加热、冷却、称量(g)
16.070
16.989
第二次加热、冷却、称量(g)
16.070
16.988
两次都无须再做第三次加热、冷却、称量,理由是                       ,该生此次实验的相对误差为       %(保留1位小数),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
A.加热前称量时坩埚未完全干燥      B.该胆矾中含有受热不分解的杂质
C.加热后坩埚放在干燥器中冷却      D.玻璃棒上沾有的固体未刮入坩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并利用。如可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其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下列有关该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能耗大是该方法的一大缺点
B.整个过程中,有两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C.捕捉到的CO2可用来制备甲醇等产品,可减少碳排放
D.“反应分离”环节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过滤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海水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水淡化及其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完成下列填空:
(1)氯碱工业主要以食盐为原料。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操作,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①过滤;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适量的盐酸;④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⑤加过量的BaCl2溶液
a.②⑤④①③       b.①④②⑤③       c        d.⑤②④①③
(2)在实验室中可以用萃取的方法提取溴,可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所用主要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Ⅰ中用硫酸酸化可提高Cl2利用率的原因是                       
(4)步骤I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海水提溴蒸馏过程中,温度应控制在80~90℃,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产 ,请解释原因                                                                
(6)Mg(OH)2沉淀中混有Ca(OH)2,可选用__________溶液进行洗涤除去。如直接加热Mg(OH)2得到MgO,再电解熔融MgO制金属镁,这样可简化实验步骤,你_______(选填“同意”,“不同意”)该说法,理由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