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铵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应用广泛。 (1).实验室通常用NH4Cl固体与其它碱性物质混合加热制取氨气。①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氯化铵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应用广泛。 (1).实验室通常用NH4Cl固体与其它碱性物质混合加热制取氨气。①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题型:北京期末题难度:来源:
氯化铵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应用广泛。
(1).实验室通常用NH4Cl固体与其它碱性物质混合加热制取氨气。
①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 。
②将酚酞溶液滴加到氨水中溶液呈红色,其原因是__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③浓氨水可以用来检验有毒气体(如:氯气)的泄漏,反应式为3Cl2 +8NH3 ==N2 + 6NH4Cl,在该反应中,氧化剂是 _________(填化学式),检测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当有1mol氮气生成时,转移的电子数是___________ mol。
(2).用浓氯化铵溶液处理过的舞台幕布不易着火,其原因是__________ (填字母)
①幕布的着火点升高
②幕布的质量增加
③氯化铵分解吸收热量,降低了温度
④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气体隔绝了空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实验室还用NH4Cl溶液与饱和的NaNO2溶液反应制取纯净的氮气,反应式为:
NaNO2+NH4Cl=NaCl+N2↑+2H2O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试回答:
① 装置中A部分的分液漏斗与蒸馏烧瓶之间连接的导管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 (填写编号) 。
a. 防止饱和溶液蒸发
b. 保证实验装置不漏气
c. 使饱和NaNO2溶液容易滴下
② B部分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填写编号)。
a. 冷凝
b. 冷却氮气
c. 缓冲氮气流
③ 加热前必须进行的一个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_。
④收集N2最适宜的方法是___________ (填写编号) 。
a. 用排气法收集在集气瓶中
b. 用排水法收集在集气瓶中
c. 直接收集在球胆或塑料袋中
答案
(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NH3·H2ONH4++OH-; Cl2;大量白烟;6;
(2)B
(3)c;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
举一反三
如图,在实验室里,通常利用浓硫酸与乙醇混合加热制乙烯,加热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出现棕色、黑色现象。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甲同学认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能证明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了;乙同学认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证明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了。
(1)你认为哪个同学的观点正确?_______(填“甲”或“乙”),理由是______。
A.(Ⅱ)瓶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能证明乙烯发生了氧化反应
B.(Ⅱ)瓶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能证明乙烯发生了加成反应
C.(Ⅱ)瓶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证明通入的气体是纯净物
D.(Ⅱ)瓶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只能证明通入气体一定具有还原性
(2)丙同学取(Ⅱ)瓶中少量溶液于试管里,加入盐酸和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他认为乙烯中一定混有二氧化硫,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可靠?______(填“可靠”或“不可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你认为不可靠,改进上述实验方案,证明乙烯中是否含有SO2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丁同学对上述实验方案进行了适当改进,用于证明乙烯能否发生加成反应,他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已知使用林德拉催化剂(Pd/PbO、CaCO3,其中钯附于碳酸钙及少量氧化铅上)可使炔烃的氢化停留在生成烯烃的阶段,而不再进一步氢化。现有一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利用上述原理设计了一套由如下图所示的仪器组装而成的实验装置(铁架台未画出),由乙炔制得乙烯,并测定在氢化反应中乙炔的转化率。若用含0.020 mol CaC2的电石和含1.30g锌的锌粒(杂质不与酸反应)分别与足量的饱和食盐水和稀硫酸反应,当反应完全后,假定在标准状况下测得G中收集到的水的体积为V mL(忽略乙炔在水中溶解的部分)。试回答下列问题:
(1)各装置的连接顺序为a→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h。
(2)写出A、C中所发生的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_________ ; C__________ 。
(3)装置A中产生气体的反应速率往往太快,为了减慢反应速率,操作时还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4)G所选用的量筒的容积较合理的是_________ (填写选项字母)。
A. 500mL
B. 1000mL
C. 2000mL
(5)若V=672(导管内气体体积忽略不计),则乙炔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
题型:0101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已知:以铜作催化剂,用空气氧化醇制取醛,事实上是空气先与铜反应生成氧化铜,热的氧化铜再氧化醇生成醛。 某实验室中用甲醇、水、空气和铜粉(或氧化铜)制取甲醛溶液。下表给出甲醇、甲醛的沸点和水溶性
下图是两个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右边的反应装置相同,而左边的气体发生装置不同,分别如甲和乙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仪器组装完成后,加装试剂前必须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
(2)若按甲装置进行实验,则通入A的X是______,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3)若按乙装置进行实验,则B管中应装入的物质是______,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4)两套装置中都需要加热的仪器有______(填A、B、C)。
(5)若欲得到较浓的甲醛溶液,你认为选用哪套装置较好?________(填“甲”或“乙”)。理由是:___________。
(6)请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实验后试管C中含有甲醛。简述所用试剂、操作及实验现象__________。
题型:0103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I 化学兴趣小组对用铜制取硫酸铜晶体的试验方案作研究。甲组同学将铜粉投入盛有稀硫酸的容器中,不发生反应。他们向容器底部缓缓鼓入氧气,溶液慢慢变蓝色,若在溶液中放置些铂丝,反应速率明显加快。此时,其他组的同学提出方案如下:
乙组:
丙组:
丁组:
戊组:
(1)甲组实验可用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 ;使反应变快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 ;从该反应器溶液(含有少量以抑制水解)中取得产品的实验操作步骤应为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 ,取得产品后的残留物质可循环使用。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化工生产①原理科学;②能量消耗低;③原料利用率高;④无污染。则在五组方案中,__________ 组方案最好。
II.另一化学兴趣小组从化学手册上查得硫酸铜500℃在以上按照下式分解:
,便决定设计实验测定反应生成的和O2的物质的量,并经计算确定该条件下分解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试验可能用到的仪器如下图所示:
试验测得数据及有关结果如下;
① 准确称取6.0g无水;
②在试验结束时干燥管总质量增加2.4g;
③测得量筒中水的体积,得出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80.mL;
试验结束时,装置F中的溶液只含NaHSO4和NaHSO3按装置从左到右的方向,各仪器接口连结顺序为: ①⑨⑩⑥⑤③④⑧⑦②
试回答下列问题:
(3)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_。
(4)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
(5)为减少测量气体体积引起的误差,应注意的事项有:
①装置内气体的温度应恢复到室温。 ②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 。
(6)通过计算,推断出该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02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铜和硫酸为原料,采用多种方法制取硫酸铜。制备方法如下:
方法一
(1)浓硫酸试剂瓶上适合贴上的标签是_________(填序号)。
(2)甲同学取6.4 g铜片和10 mL 18 mol·L-1浓硫酸,放在试管中共热时发现,铜与热的浓硫酸反应后并没有得到预期的蓝色溶液,而是在试管底部看到灰白色沉淀。甲同学为了验证其中灰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设计下列实验。
实验步骤:倾倒掉上层液体后,向所得灰白色的固体中加 入适量蒸馏水,边加边搅拌。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所得灰白色固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3)乙同学还观察到加热过程中,试管内壁上部析出少量淡黄色固体物质,持续加热,淡黄色固体物质又慢慢地溶于浓硫酸而消失。淡黄色固体消失的原因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最后反应完毕,发现试管中还有铜片剩余。乙同学根据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认为试管中还有硫酸剩余。他这样认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
(4)丙同学认为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不好,他自己设计的思路是:2Cu+O22CuO,CuO+H2SO4=
CuSO4+H2O。对比甲同学的方案,你认为丙同学的优点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方法三
(5)丁同学取一块铜片和稀硫酸放在试管中,再向其中滴入双氧水,发现溶液逐渐呈蓝色。写出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