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某实验小组同学为了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进行了如下系列实验。[实验1]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步骤:①先连接好装置,检验气密性,加入试剂

(14分)某实验小组同学为了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进行了如下系列实验。[实验1]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步骤:①先连接好装置,检验气密性,加入试剂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4分)某实验小组同学为了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进行了如下系列实验。
[实验1]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
①先连接好装置,检验气密性,加入试剂;
②加热A试管直到B中品红褪色,熄灭酒精灯;
③将Cu丝上提离开液面。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熄灭酒精灯后,因为有导管D的存在,B中的液体不会倒吸,其原因是     
(3)拆除装置前,不需打开胶塞,就可使装置中残留气体完全被吸收,应当采取的操作是                                        
[实验2]实验中发现试管内除了产生白色固体外,在铜丝表面还产生黑色固体甲,其中可能含有氧化铜、硫化铜、硫化亚铜,以及被掩蔽的氧化亚铜。
查阅资料:
①氧化亚铜在酸性环境下会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2+和铜单质,在氧气流中煅烧,可以转化为氧化铜。
②硫化铜和硫化亚铜常温下都不溶于稀盐酸,在氧气流中煅烧,硫化铜和硫化亚铜都转化为氧化铜和二氧化硫。
为了研究甲的成分,该小组同学在收集到足够量的固体甲后,进行了如图的实验:
 
(4)②中检验滤渣是否洗涤干净的实验方法是                                                     
(5)③中在煅烧过程中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下列对于固体甲的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填字母选项)     
A.固体甲中,CuS和Cu2S不能同时存在
B.固体甲中,CuO和Cu2O至少有一种
C.固体甲中若没有Cu2O,则一定有Cu2S
D.固体甲中若存在Cu2O,也可能有Cu2S

答案
(共16分)
(1)2H2SO4(浓)+CuCuSO4+SO2↑+2H2O   (2分)
(2)试管A气体压强减小空气从D导管进入试管A中  (2分)
(3)D管口向A中大量鼓气  (2分)
(4)最后一次洗涤后所得体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沉淀洗涤干净;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未洗干净  (2分)
(5)2CuS+3O22CuO+2SO2  (条件也可为“煅烧”) (3分)
(6)BCD (3分)
解析
本题的装置图源于教材,并不复杂,学生能够有很低的入手点,但是装置又有一定的创新,(装置中插入一根玻璃管)。这样对于学生既熟悉又陌生。从中考察了学生气压的知识。本题的难点是对于实验二的探究过程。本题是以研究一种具体的未知物质为出发点,可以说联系了实际问题。另外,该探究过程给出了很多的新信息,这就考察了学生接受,整合,应用新信息的能力。在本次探究过程中,还考察了电子守恒的方法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本次考试中没有一道计算题,但是本题中就揉合了计算的方法知识。在判断最后固体乙的组成时,需要用到差量计算的方法。最后的第6问考察将整个问题综合考虑的能力,要将所有探究的信息整合在一起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O4(浓)+CuCuSO4+SO2↑+2H2O。
(2)熄灭酒精灯后,因为有导管D的存在,B中的液体不会倒吸,其原因是试管A中气体压强减小,空气从D导管进入试管A中。
(3)拆除装置前,不需打开胶塞,就可使装置中残留气体完全被吸收,应当采取的操作是从D管口向A中大量鼓气。
(4)②中检验滤渣是否洗涤干净的实验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后所得液体少许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沉淀洗涤干净;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未洗干净。
(5)经分析固体甲加入稀盐酸后,得到的蓝色溶液,说明固体甲的成分中CuO和Cu2O至少有一种。分析反应:Cu + O2 =" CuO" 增重;Cu2S+2O2= 2CuO+2SO2 不变;2CuS+3O2=2CuO+2SO2减重。因题给“固体乙称取2.00g,氧气流中煅烧、冷却称量至恒重,得固体丙1.84g”,即实际减重了,说明必有CuS,还要有其他物质。既而再通过具体数据由差量法讨论:
①若有Cu2O, Cu2S可有可无;②若无Cu2O,必有Cu2S。故③中在煅烧过程中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S+3O22CuO+2SO2  (条件也可为“煅烧”)。
(6)经上分析,对于固体甲的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BCD。
举一反三
一般的易拉罐主要为铝合金,其中以铝铁合金和铝镁合金最为常见。本次实验选取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雪碧汽水易拉罐作为探究的对象。
提出假设:易拉罐的主要成分是铝和铁。
探究过程及现象:
1.配制6 mol/L氢氧化钠溶液和6 mol/L的盐酸。
2.将易拉罐剪开,用砂纸打磨使表面油漆和氧化膜去掉,再剪取一小块进行实验。
实验一:用胶头滴管向装有铝合金的大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看到有气泡生成,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中还有不溶物。
实验二:用滴管继续向实验一的试管中逐滴加入6 mol/L的盐酸至足量,静置24小时。
按实验顺序,该同学记录的现象如下:①开始没有明显现象;②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③白色沉淀消失;④原溶液中不溶物完全溶解,此时溶液呈浅绿色;⑤静置24小时后,溶液呈棕黄色。
实验三:再向该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最终只得到红棕色沉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所得溶液为什么静置24小时后由浅绿色变为棕黄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实验二中产生①、②现象的反应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此可知该假设_____________(填“成立”,“不成立”或“无法确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8分)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其水溶液呈酸性),它的分子式是C6H8O6。维生素C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在新鲜的水果,蔬菜,乳制品中都富含有维生素C,如新鲜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为500mg·L-1左右。某校课外活动小组测定了某品牌的软包装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下面是测定分析的实验报告:
(1)测定目的:测定XX牌软包装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
(2)测定原理:C6H8O6 + I2  → C6H6O6 + 2H+ + 2I
(3)实验用品:
①实验仪器:酸式滴定管,铁架台,锥形瓶,滴管等。
②试剂:指示剂               (填名称),7.5×10-3mol·L-1标准碘液,蒸馏水。
(4)实验步骤:
①洗涤仪器: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润洗好后装好标准碘液。
②打开软包装橙汁,目测颜色(橙黄色,澄清度好),用酸式滴定管向锥形瓶中移入20.00ml待测橙汁,滴入2滴指示剂。
①用左手控制滴定管的          (填部位),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直到滴定终点,判断滴定终点的现象是                  
记下读数,再重复操作两次。
(5)数据记录处理,若经数据处理,滴定中消耗标准碘溶液的体积是15.00ml,则此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为            mg·L-1
(6)误差分析:若在实验中存在下列操作,其中会使维生素C的含量偏低的是        
A.量取待测橙汁的仪器水洗后未润洗
B.锥形瓶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
C.滴定前尖嘴部分有一气泡,滴定终点时消失
D.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俯视读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在“探究氯水与溴化亚铁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发现:“在足量的溴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氯水,振荡后溶液呈黄色。”
【资料】
溴水是溴单质的水溶液,因溶有溴单质而呈黄色。

根据已有化学知识及资料,请你参与上述现象形成原因的分析与探究:
(1)提出问题猜想:
溶液呈黄色是因发生离子反应①                  (填离子方程式)所致。
溶液呈黄色是因发生离子反应②                  (填离子方程式)所致。
(2)设计实验并验证
为验证①与②中是哪个原因导致了溶液变黄色,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请根据以下所给试剂,进行合理选用,完成实验方案1和方案2:
试剂
酚酞试液、CCl4、无水酒精、KSCN溶液
方案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1
取所述黄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      并振荡
溶液变红色
反应          所致
2
取所述黄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      并振荡
________
________

(3)实验结论:以上实验不仅验证了溶液变黄的真实原因,同时证明了Fe2+的还原性比Br              (填“强”或“弱”)。
(4)实验反思
I. 根据上述实验推测,若在溴化亚铁溶液中滴入足量氯水,再加入CCl4并充分振荡后静止,产生的现象是                 
Ⅱ. 在100 mLFeBr2溶液中通入2.24L Cl2(标准状况),溶液中有1/2的Br被氧化成单质Br2,则原FeBr2溶液中FeBr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同学想通过下图所示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研究推断SO2与Na2O2反应的产物。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D除了吸收过量的SO2外还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检验反应中是否有O2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Na2O2已反应完全,为确定C中固体产物的成分,甲设计如下实验:

得出结论:产物是Na2SO4.
该方案是否合理____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4分)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10.00 mL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有关滴定的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并补充完整。①用NaOH溶液润洗滴定管。②取NaOH溶液注入碱式滴定管至“0”刻度以上2~3 mL。③  ④调节液面至“0”或“0”刻度以下,记下读数。⑤移取10.00 mL盐酸注入锥形瓶中,加入酚酞。⑥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的下面,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定并记下读数。
(2)若滴定前俯视滴定管读数,滴定后平视刻度读数,则会使氢氧化钠浓度的测定结果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3)如用酚酞作指示剂,则滴定终点的实验现象是     
(4)c(HCl)=      mol·L-1
(5)c(NaOH) =      mol·L-1
(6)右图表示50 mL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如果液面处的读数是a ,则滴定管中液体的体积(填代号)   
A.是a mLB.是(50-a)mL
C.一定大于a mLD.一定大于(50-a)mL
(7)常温下,用0.01 mol•L-1H2SO4溶液滴定0.01 mol•L-1 NaOH溶液,中和后加水至100 ml。若滴定到终点时少加一滴H2SO4(设1滴为0.05 ml)。则此时溶液的pH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