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封尚父于营丘曰齐,余各以次受封。” 材料二 《孟子》记载:周分封的情况是“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封尚父于营丘曰齐,余各以次受封。” 材料二 《孟子》记载:周分封的情况是“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封尚父于营丘曰齐,余各以次受封。” 材料二 《孟子》记载:周分封的情况是“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军队)移之”。材料三 《汉书》记载:“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自身)以大,末流(不良习气)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暌(分离)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四 《汉书·主父偃传》记载:(主父偃)说上(武帝)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法定继承者)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弱矣。”上从矣。材料五 《太平治迹统类》记载:“自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1)概括材料一、三和四所反映的共同历史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材料三中统治者的做法的目的及实施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四表述的办法反映出统治者有什么共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五中,赵普“劝上革去其弊”的“弊”指什么?(3分)如何解决这一弊端?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纳以上五则材料,指出几代统治者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上,与其他四则材料不同的是哪则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统治者实行分封制。
(2)目的:吸取秦亡教训,广封刘姓子弟,以巩固西汉统治。结果:诸侯势力强大,不服从中央号令,严重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巩固。
(3)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
(4)弊:藩镇(割据)之祸。解决:①置文臣做知州;②设转运使、通判管理地方政事。 结果:加强了中央的权力,有效防止了地方分裂割据。
(5)问题: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问题。不同的材料:材料五。
举一反三
《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第,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     ]
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
D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     ]
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             
B.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       
D.避免了诸侯国势
题型:浙江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 (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出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建域制度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 ②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③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 ④创立了王位世袭制[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1: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2: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
材料3: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4: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 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1)据材料1,“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据材料2、3,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据材料4,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