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这可以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在A.夏朝已经

《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这可以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在A.夏朝已经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这可以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在
A.夏朝已经萌芽B.商朝已经出现 
C.西周正式确立D.春秋开始瓦解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解读能力,材料中主要阐述了微子启由于母亲地位低贱,而不能继承帝位。帝乙的小儿子叫辛,由于母亲是正王后,故而辛被立为继承人,由此可知母亲地位的尊卑影响了王位的继承。嫡长子继承制最主要的标准就是母亲的身份和儿子出生的先后,因此材料说明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出现,故选B。
举一反三
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订立盟约。盟约中有“不能废嫡立庶,以妾为妻”的规定。该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提倡一夫一妻B.规范诸侯们的婚姻
C.维护宗法制度D.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春秋末年,卿大夫在控制的封邑设立与诸侯国相应的朝廷机构,并拥有独立的武装。其在政治上是治理朝政的国君,在军事上是世族武装的统帅。随着卿大夫势力的不断强大各个封邑之间开始相互争夺、兼并,并向诸侯国君发起挑战,这时的士也不再为主效死,而是“士无定主”。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B.贵族政治衰落
C.“家天下”取代“公天下”D.宗族势力上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公元前202年, 刘邦击败项羽一统“天下”,称帝建立汉朝,遵循宗法制的原则,他应立下面哪个孩子为太子——作为帝位的法定继承人:
选项
姓名
性别
年龄
生母姓名及身份
在诸子中的特点
A
刘肥

20岁
曹氏,刘邦反秦前在家乡的情妇
最年长
B
刘元

12岁
吕雉,刘邦结发之妻, 现封为皇后
人缘最好
C
刘盈

10岁
也是吕雉,同上行
柔弱善良
D
刘如意

3岁
戚姬,刘邦最受宠的妃子
最受父亲宠爱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有句古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目前港台地区女人出嫁后在姓名前要加上夫姓,在大陆许多农村地区流行财产继承传子不传女”等。这些现象主要受中国哪种制度的影响?
A.井田制B.宗法制
C.分封制D.礼乐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