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是战国中期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启为楚怀王之子)用以运输商品的免税通行证,由青铜铸造,形似竹节,上面刻着错金铭文。下面有关鄂君启金

下图是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是战国中期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启为楚怀王之子)用以运输商品的免税通行证,由青铜铸造,形似竹节,上面刻着错金铭文。下面有关鄂君启金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图是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是战国中期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启为楚怀王之子)用以运输商品的免税通行证,由青铜铸造,形似竹节,上面刻着错金铭文。下面有关鄂君启金节的论述正确的是
A.说明在战国时期安徽省已开始实行郡县制
B.鄂君启金节上的文字可能是隶书,书法精妙
C.青铜错金工艺高超说明安徽省是当时的青铜铸造中心
D.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免税通行证体现了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启为楚怀王之子)用以运输商品的免税通行证,由青铜铸造”说明春秋时期楚怀王与“鄂君启”之间仍旧是分封关系,因为启仍然称君而非称郡守后县令,所以D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郡县制,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隶书秦代才开始出现,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材料四: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4分)
(2)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材料二所述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6分)
(3)你认为材料三中家庭改革后的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3分)
(4)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安置子弟功臣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表是西周的封国──齐国某位卿大夫的家庭成员表,你认为将来谁会是卿大夫的合法继承人
妻妾                  儿子一般称谓
妻(正室)             ①三子(20岁) ②四子(13岁)
妾一(侧室)           ③长子(27岁)
妾二(侧室)           ④二子(24岁)
A.① B.② C.③ D.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是我国旧式婚礼中的惯常礼仪。这种“敬天法祖”民俗出现的制度源头可追溯到                                        
A.世袭制度B.等级制度C.宗法制度D.分封制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兴之处,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至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二 (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急,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史记•吴王濞列传》
材料三  (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自弱也。”
——《汉书•主父偃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二认为汉初分封王国的原因是什么?(4分)这一局面的出现使西汉地方行政体制与秦朝相比出现了什么变化?(4分)
(2)有人说七国之乱根本上是因为“削藩”而造成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3分)结合材料三分析为什么?(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