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宗族制度源于宗法制,到了宋代乡村的宗族制度不断完善,修宗谱、建宗祠、立族长、订族规较为盛行和完备。“每有纷争,最初由亲友乡老和解

(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宗族制度源于宗法制,到了宋代乡村的宗族制度不断完善,修宗谱、建宗祠、立族长、订族规较为盛行和完备。“每有纷争,最初由亲友乡老和解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宗族制度源于宗法制,到了宋代乡村的宗族制度不断完善,修宗谱、建宗祠、立族长、订族规较为盛行和完备。“每有纷争,最初由亲友乡老和解,不服则诉诸各房分祠,不服则诉诸叠绳堂。叠绳堂为一乡最高法庭,不服则讼官矣。”从宋之后,宗族习惯法以成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北大学者田成有认为:“宗族制,缘于礼,重血缘,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材料二 陈永平、李委莎的社会调查报告《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请回答:(1)概述材料一的观点,并列举出材料一中论证该观点的论据。(5分)
(2)概述材料二的观点,并列举出材料二中论证该观点的论据。(5分)
(3)结合现实分析宗法制对今天社会生活的影响。(3分)
答案
(1)概述材料一的观点,并列举出材料一中所蕴含的论据。(5分)
论点:肯定宗族制度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2分)论据:材料中列举了宗族组织自身建设;宗族组织对维护社会的作用;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得到官方认可等。(每点1分,任选3点)
(2)概述材料二的观点,并列举出材料二中所蕴含的论据。(5分)
论点:宗族制度是农村的不安定因素。(2分)论据:一是进行的社会调查得出结论(材料为调查报告);二是认为宗族制含有封建残余;三是宗族群体形成利益群体。(每点1分)
(3)结合现实分析宗法制对今天社会生活的影响。(3分)
积极作用:注重家族建设,尊老爱幼,有利于家庭和谐及社会的安定;一定程度上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解析

试题分析:(1)宗族曾在中国历史上承担着进行社会教化、维护社会秩序、施行社会救助等重要功能,。材料一就是在宗族制的积极方面做了介绍。材料中“每有纷争,最初由亲友乡老和解”、 “宗族制,缘于礼,重血缘,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根据这两句话得知宗族制在组织原则、行为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历史上的宗族制度是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农耕生活方式为基础的。宗族制度是小农经济、农业社会的必然产物。只要这种生产方式依然存在,宗族制度就会有其生存的社会土壤。在近代以来的急剧社会变革中,植根于农耕社会的宗族制度、宗族观念,越来越显示出其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性,甚至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滞碍因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宗族制度尽管随着封建社会的彻底解体而瓦解了,但是,宗法观念对中国广大农村的影响远未消除,在许多偏远的落后山区,宗族势力还很强大,甚至严重危害地方政权。怎样正确处理几千年封建历史遗留下来的这个沉重包袱,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面临的问题。
材料二是在宗族制的消极方面进行了阐述,“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另外材料二是一份调查报告,具有说服力和真实性。
(3)宗族制在中国影响深远,它的存在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我们在从总体上批判、否定宗族制度的时候,也应看到其中又有一些反映中华民族优良精神和传统和因素,如禁止酗酒、赌博、偷盗的规定,要求勤俭节约、自强自立的规定,要求亲族之间、乡邻之间互谅互让、和睦共处、患难相助的规定,等等,对此又应该有区别地对待。另外,历史上封建社会治理和宗族治理的成功经验也给我们许多启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达到真正的法治社会秩序,在重视国家制定法的同时,还应当辅之以其它的社会行为规范。充分注意到广大民间社会自生的习惯法,以补充国家制定法的不足,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文化层次差别相当大的由传统而来的国家,制定法即使成千累万条,数量再多,也不可能包罗万象,网揽一切。因此,只有在国家制定法的基础上,辅之于一些其它的行为规范,如乡规民约、个体工商户条规等形式,才能地有效地调整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处在前所未有的前面社会变革之中,如何适应这种千年未有的深刻变革的需要,从中国的现实、现状出发,积极探索出一种融合东方西方、跨越古代现代的发展道路,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法律文化,将是我们在新世纪面临的艰巨任务。
举一反三
假设甲、乙、丙、丁是商周时代的人,请判断哪位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曾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
B.乙带兵攻打过商纣王,立下了汗马功劳
C.丙是西周王族的后代,但智商低下
D.丁是商朝末年的平民,但德才兼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起源于古代的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井田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这“天下一大变局”的重要影响不包括
A.皇帝制度的确立B.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C.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制度的形成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材料三  964年,宋太祖接受宰相赵普的建议:“令诸州自今每岁民租及筦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运京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周礼对原配妻子的规定源于什么制度?(1分)主要目的是什么?(1分)
(2)为解决材料二所述问题,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并据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据材料三,分析北宋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礼记•大传》记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弥者为小宗”。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为其作注曰“别子,谓公子若始来在此国者,后世以为祖也”。由此可见,“别子”的身份最有可能是
A.周天子B.诸侯国君
C.卿大夫D.士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