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语·晋语》曰:“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两则材料说明统治者都重视A.宗法关系B.道德规范

《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语·晋语》曰:“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两则材料说明统治者都重视A.宗法关系B.道德规范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语·晋语》曰:“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两则材料说明统治者都重视
A.宗法关系B.道德规范C.战争祭祀D.儒学思想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祖先)、“同姓(即有血缘关系)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可以看出,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关系的作用,认为血缘关系近的更能够同心同德。故选A。
点评:关于宗法制度,更多考查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其出题形式有以下几种:追根认族、家谱、祭祖、家族、祠堂、父辈称呼等。读到题干中有以上几种信息时,其正确选项大多与宗法制有关。
举一反三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指出:“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这就成了维护宗法制度的基本信条。”与此表述意思最相近的引语是 (  )
A.“(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B.“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
C.“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D.“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一现象反映出 (  )
A.分封制度被废除B.新的社会制度确立
C.等级制度被破坏D.贵族特权被废除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从下表中可以获得的有效历史信息有 (  )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土地
1000千亩
150千亩
100千亩
60千亩
军队
六军
三军
三军
一军
①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的 ②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 ③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④分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诗经·大雅》上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意思是说,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这段诗歌说明了(   )
A.分封的目的B.分封对象的主体
C.分封的依据D.国家管理的主要形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
A.晋国是姬姓封国B.秦国国君是王室贵族
C.齐鲁两国可以通婚D.秦鲁两国可以通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