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针对“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的看法:唐人柳宗元对曰“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针对“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的看法: 唐人柳宗元对曰“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县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认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袭一时权宜苟且之制,为子孙不可易之常典,岂不过哉!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四 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卷91《百官志》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柳宗元对秦朝“短促而亡”原因的看法,王夫之对秦朝施行郡县制又是如何评价的?(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初年“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是指采用什么制度?唐朝中期的“桀滑”、“叛将”是指哪一类人?(4分)柳宗元从西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朝“有叛将而无叛州”总结出怎样的教训?(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北宋中央政府为收夺地方之“兵”、“财”、“政”采取了哪些举措?(6分)据材料三,朱熹是如何评价上述举措的?(4分) (4)材料四提及的“都省”、“省官”中的“省”是指元朝哪一政府机构?据材料,元朝行省长官的设置有什么特点?(4分)纵览秦汉以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历程,你得到了什么认识?(4分) |
答案
(1)柳宗元则认为秦朝迅速败亡是其统治残暴激起人民的反抗,并不是郡县制的过错。(4分)王夫之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2分) (2)西汉初年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兼行封国制度。(2分)唐朝中期手握重兵的藩镇节度使。(2分) 教训:地方势力强大必然威胁中央集权,郡(州)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分) (3)削夺节度使兵权,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设转运使解运地方赋税至中央;中央委派文官任知州,又设通判监督使其互相牵制。(6分) 评价:过分收夺地方权力导致地方困弱,是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本是纠正藩镇问题的权宜之策却成了僵化的祖宗规制,贻害无穷。(4分) (4)中书省(2分)特点:“因事设官”,中书省委派官员临时担任;行省长官位高权重。(2分) 认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经历了长期斗争,中央集权得到发展和强化;完善、发展中央集权,有利于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坚持制度创新,反对因循守旧,所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制度创新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4分,言之成理即可)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秦统一六国的最主要的主观因素是A.秦国的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在七国中实力最强 | B.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秦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 C.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 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并采取了正确的统一策略 |
|
(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法律制度上,秦代崇尚法治。……在法律的实施上,秦代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法网过密导致了社会矛盾的迅速激化,并成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康有为在一份代拟的奏议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盖千百万之人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材料三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讲到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1906年) 材料四 (见下图)
图一 图二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汉两朝法律制度的不同特点,(8分)并指出汉朝法律制度对后世有何影响?(2分) (2)材料二中奏折的主旨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皇帝制度的态度(不得摘抄原文)。(4分)我国的皇帝制度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废止的?(4分) (4)材料四所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两个文件各具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作用?(4分) 综上,你得到什么重要认识?(2分) |
《华阳国志·蜀志》载:“(秦)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据此判断,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A.楚是第一个被灭掉的诸侯国 | B.黔中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 | C.司马错是秦朝的第一任太尉 | D.秦统一前郡县制已得以施行 |
|
(32分)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元代以前,中央王朝的统治势力,尚不足以直接控制西南边疆,滇、川、黔、桂各地,仍然通过当地林立的土司进行间接统治。元代在西南地区频繁用兵,贵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并在湖广、四川、云南建立行省,朝廷直接派官管辖。入明以来,为了实现天下一统,自然要着手经营西南,谋求云南边疆的巩固,同时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把贵州作为湖广、四川、云南、广西的重要交通枢纽,使整个西南连成一体,纳入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统治下的国家版图,实现谋求疆域扩大和封建大一统的政治理想。 材料三:1916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乃通电全国,反对帝制,宣布云南独立。唐、蔡、李并在各界大会上发表演说,宣布独立的意义,会后高呼口号,有“誓与民国同生死,誓与四万万同胞共生死,拥护共和,反对帝制,中华民国万岁。”史称“云南起义”。 材料四: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抗战生命线,由汗、彝、白、傣、回等十个民族共同修筑而成,当时,许多青少年学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各族人民为 材料四 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抗战生命线,由汗、彝、白、傣、回等十个民族共同修筑而成,当时,许多青少年学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各族人民为傣、回等十个民族共同修筑而成,当时,许多青少年学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各族人民为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牺牲,每公里就有4—6名工人献出生命。 (1)据材料一中图10回答,秦朝在西南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是怎样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辖的?有何历史意义?(10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结果怎样?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4)据材料一中图11和材料四,说明抗战全面爆发后我国公路分布的变化及新建公路在抗战中的主要作用,在滇缅公路修建中,各族人民表现出怎样的精神?(10分) |
关于图表述错误的是( )
A.这是秦朝和唐朝的中央官制图 | B.反映的制度名称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 C.反映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本质趋势。 | D.能够体现分权制衡与民主的特征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