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旧唐书•韦温传》载,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任用盐铁判官姚勗(姚勗,唐朝名相姚崇五世孙,又写作“姚勖”。编者注)权知职方员外郎,制出,尚书右丞韦温执

据《旧唐书•韦温传》载,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任用盐铁判官姚勗(姚勗,唐朝名相姚崇五世孙,又写作“姚勖”。编者注)权知职方员外郎,制出,尚书右丞韦温执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据《旧唐书•韦温传》载,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任用盐铁判官姚勗(姚勗,唐朝名相姚崇五世孙,又写作“姚勖”。编者注)权知职方员外郎,制出,尚书右丞韦温执奏任用不当,文宗令中使宣谕韦温奉诏,韦温坚决不奉诏书,文宗只得改任勗检校礼部郎中。这反映出唐代
A.政令执行机关对决策的监督B.决策中枢系统的相互牵制
C.政令执行机关向决策机关转化D.君权在决策机制中的日益弱化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在唐代,作为政令执行机关的尚书右丞韦温坚决不奉诏书,最后迫使皇帝唐文宗改任姚勗的官职,恰恰说明了政令执行机关对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决策的监督,A项正确,B项中的“相互”不符合材料;宰相级的韦温行使谏诤权力,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制约、牵制,不能说君权旁落、“日益弱化”,更不能说是职能“转化”,C、D两项均错。
举一反三
图涉及政治制度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国家统一
③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④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认为
①应对科举制考试内容进行改革        ②应强化儒家思想的地位
③科举制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④科举制导致天下危困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封国势力对朝廷构成威胁B.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C.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D.地方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垂拱元年,武则天下《求贤制》:“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栋之宏才,堪将相之重任,无隔士庶,具以名闻!”同年五月,又“制内外九品以上及百姓,成令自举”。显庆四年,她和高宗“亲策试举人者,凡九百人”。“裁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有学者统计,从高宗委政于武后算起,至武后卒年为止,录取进士为1157人,此数为高祖进士的44.5倍、太宗选士的5.6倍。当时应试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场面之美轮美奂、试题之丰富多彩、入仕授勋之荣耀光彩,确为我国文化史上“最盛大之节目”。同时,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
——摘自《武则天的改制及其评价》
材料二 “太后(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迭,因循日久,浸已成风。”
——[唐]沈既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9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科举制改革的作用。(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散在郡县的侯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许多侯国的户口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这说明
A.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B.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
C.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D.地方自主权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